成都市龙泉驿区大佛寺楹联匾额题记释读

作者: 张瑞

成都市龙泉驿区大佛寺楹联匾额题记释读 0

摘 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寺曾被称作石佛寺、三教道场、后周文王神祠、北周文王庙等,其背后“天落石”上镌刻有北周文王碑,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大佛寺殿内现存巨型坐佛为唐大历六年刻凿摩崖“丈六弥勒”大佛,高4.24米;现存匾额一块、楹联三副、宋代庆历四年题记三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大佛寺;天落石;北周文王碑;楹联

一、大佛寺山门楹联

据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资州刺史叱干公三教道场文》碑所记,大佛寺殿内现存巨型佛像为唐大历六年刻凿摩崖“丈六弥勒”大佛,高4.24米;又现存匾额一块、楹联三副、宋代庆历四年题记三则。大佛寺山门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建筑,小青瓦屋面,前置附阶,有廊;两进五开间,155平方米。山门无匾额,仅存楹联一副。

上联:非圣人进退兴衰不失其正

下联:惟天下聪明睿智足以有临

释义

上联化用《易传》:“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大意是说,只有圣人才知道前进、后退、兴盛、衰亡的道理并且不偏离正道。

圣,繁体字作“聖”,甲骨文中的“聖”字突出耳朵的形象,字形整体像人竖起耳朵倾听之状,有的字形增加口字表示说话,会听觉灵敏之意。金文中的“聖”字将“人”变为“”(音tǐng,表示挺立),以强调耸耳倾听。篆文中的“聖”字,讹变为从耳,呈声,《说文解字》:“聖,通也,从耳呈声,式正切”,隶变后楷书写作“圣”。

圣,意为品格高尚、智慧高超、在某方面有极高成就的人,如圣贤、诗圣、茶圣、书圣等。《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圣,意为庄严、崇高,如圣洁、神圣;封建社会对帝王的尊称,如圣上、圣旨。

下联化用《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大意是说,只有天下最聪明睿智的人,才足以居上位而临下民。

临,繁体字作“臨”,《说文解字》“监临也,从卧品声,力寻切”。字形突出眼睛的形象,像人俯首下视物品,本义就是从高处向低处看、从上向下看,也有“到”的意思,如“光临”;还表示对着书画范本学习的意思,如“临摹”;引申为在上位监视、治理,统治者居上位对在下位百姓的统治。如《论语·雍也》“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上下联分别化用《易传》《中庸》语句,是大佛寺现存唯一的儒家标识,也是该寺曾作为儒释道三教合一场所的儒家痕迹。

二、大佛寺正殿楹联、匾额

大佛寺正殿,也叫大佛殿、石佛殿,依山石而建,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建筑,小青瓦屋面,前置附阶,有廊;三进五开间,209平方米;后有附阶通向“天落石”。

(一)大佛寺正殿外联

上联:世昧当面玄机何须顽石点头即此见他开生面(永光老和尚宝刹住持大和尚戒修为重建石佛大殿志庆)

下联:佛来现身说法居然大人浩气果谁有是不凡身(契友佃户曾国正、刘文彩等32人)

释义

顽石点头: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形容道理说得透彻,使人心服。此常用来比喻只要把工作做深入做细致,再冥顽不化的人也会心悦诚服,欣然接受。

开生面:“生面”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之后,杜甫使用“开生面”一词,见于《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讲述的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命阎立本在凌烟阁描绘长孙无忌、李靖、尉迟恭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至开元年间画像颜色已暗,曹霸为之重新描画,画像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新面目。“开生面”也可以用来表示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有所创新,同“别开生面”。

现身说法:佛教认为,佛、菩萨神通广大,为方便宣教现身说法。所现化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等;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见于《楞严经》:“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后来,人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作“现身说法”。[1]

此联大意是说,佛以超凡之身、圆融之智向凡人(信众)现身说法,可以帮助凡人(信众)破玄机、解愚昧、开生面。

(二)大佛寺正殿中联

上联:灵山觉主示现三身妙体成佛果

下联:雪岭能仁宏开四智圆明证菩提

释义

灵山觉主:灵山,灵鹫山,因山形似鹫,且山上多鹫鸟,故名。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曾在灵山修行,故称其为灵山觉主。

三身妙体:据佛教经义,三身有四种说法,即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佛教认为,佛有三身妙体是佛功德的体现。

雪岭能仁:“能仁”即佛,见于《魏书》卷一百一十四:“所谓佛者,本号释迦文者,译言能仁,谓德充道备,堪济万物也。”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曾入雪山修行,被称为雪山大士,所以雪岭能仁指释迦牟尼。

四智圆明:对照上联,此处“四智”应是“佛果之四智”。玄奘法师所创法相宗(唯识宗)认为,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圆,圆满;明,明亮,指彻底领悟。

此联大意是说,释迦牟尼修行圆满,拥有三身妙体,实现四智圆明,成佛果,证菩提。

(三)大佛寺正殿内联

上联:遮那妙体遍法界以为身无边功德成就三十二相随形好(大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岁正月二十八日本庙住持释永光敬撰)

下联:华藏庄严等太虚而共量难思行愿接引六道四生尽皈依(简州南阳郡文生露生子敬书时年七十有八)

释义

遮那妙体遍法界以为身:“遮那(毗卢遮那)”是光明普照的意思。佛教华严宗认为,“遮那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法界”是世界的本体与生命的本源。此句是说,遮那佛作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普照世界、泽及众生。

三十二相随形好:佛教认为,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华藏庄严等太虚而共量:“华藏庄严”是华严宗所追求的宗教境界,也是中国佛教徒具有代表性的审美人生境界之一;“太虚”,是北宋大儒横渠先生张载用来表示宇宙根源的概念。此句是说,遮那佛量同太虚,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六道四生尽皈依:“六道四生”即有情生命存在的六种形态四种生成方式,泛指宇宙万物。此句是说,宇宙万物皈依佛教。

此联是说,作为华藏世界的主人,遮那佛以释迦牟尼佛法身的无边功德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普照世界、泽及众生;遮那佛量同太虚,清浊并包,善恶兼容,引领宇宙万物进入华藏庄严的世界。由此联可知,该寺是华严宗道场。

内联由时任石佛寺住持释永光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所作;中联无款识;外联由释永光徒弟释戒修任住持时为重建石佛大殿而作。由外联题款来看,中联当为重修石佛大殿时所作。从外联到中联再到内联,时间上由近及远、空间上由外而内、佛理上由堂入室,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世人(游客)从闻佛法到知佛理再到皈佛门,拾级而上、渐次深入的画面,富含哲理,体现了佛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此地曾作为三教合一道场最浓墨重彩的篇章。

(四)大佛寺正殿匾额

匾额:天中天(宣统元年宁绍卿敬书)

释义

此匾额由宁绍卿于宣统元年即1909年题写,宁绍卿于史无传;“敬书”即恭敬地书写。

此匾额引用南朝梁武帝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诗句:“正趣果上果,归依天中天”。萧衍在位期间大兴佛教,并精心研究佛教理论,曾四次舍身同泰寺,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在萧衍的支持下,梁代佛教达到了南朝佛教的顶峰。诗句“南朝六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描述的都是萧衍崇佛信佛的情况。

佛教认为,人尊天,天尊佛,“天中天”是佛的尊号之一。

三、大佛寺“丈六弥勒”佛龛题记

现大佛寺正殿“丈六弥勒”佛龛左侧有宋代庆历四年题记三则,现检录如下:

庆历四元季……由嘉眉陵简而归益部,益州路转运使、尚书兵部员外郎、直史馆明镐;益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尚书都官员外郎郑骧,按部简池邂逅于此,陡降险阻,疲顿轩驭,纳凉神宇,命笔为志,时景祐五年岁次戊寅仲夏十有四日士龙题。

庆历四年季夏初二日,予分按自嘉眉陵简还益都,道由宇文公神馆,益州路转运判官、太常博士□□□字□先题。

庆历四年□□后三日,因按部自嘉眉陵简还归益部陟此,山高险峻,人马疲顿,暂憩文王神宇,益州路提点诸州军刑狱公事、供奉官阁门祗候王钊公□□。

由上可知,第一则题记写于景祐五年(1038年),第二则、第三则题记写作于庆历四年(1044年);由碑文字迹分析,三则题记应是同一人于同一时间所刻凿。具体是谁人所刻凿、刻凿于何时,已经无所稽考。

释义

宋代地方政府分三级:最高一级称路,如“益州路”;中一级是府、州、军、监;最低一级是县。钱穆先生指出,宋代无地方官,由朝廷派中央官员监管地方事,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帅”是安抚使,掌一路兵工民事,领军旅禁令,赏罚肃清;“漕”是转运使,主管财政、民政,如“益州路转运使”“转运判官”为“转运使”佐官僚属,如“益州路转运判官”;“宪”是提刑按察使,主管司法诉讼,如“益州路提点刑狱公事”“益州路提点诸州军刑狱公事”;“仓”是提举常平使,主管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尚书兵部员外郎为兵部官职,尚书都官员外郎为刑部官职,北宋初年置为正六品寄禄官,不预司务。

直史馆:“直”即“值”,在史馆中,直史馆地位仅次于史馆修撰;直史馆为荣衔,无职事。

太常博士:“博士”之名最早出现在秦时,西汉武帝时始有经学博士之设。东汉以前,“凡易书诗春秋三传诸经博士,皆隶太常”,故称“太常博士”。[2]在北宋,“太常博士”的职能主要是负责礼仪指导、谥号拟定等,属礼部。

供奉官:五代以后成为武将的专有官名,其职责是在皇帝身边充当武官侍从,最重要的作用是奉命出使,且多与军事有关。[3]

阁门祗候:“阁门”指古代宫殿的侧门,“祗候”,职官名。宋时隶属阁门司,以内廷诸司及三班使臣充阁门祗候,称阁职,为武臣清要之选。

明镐,字化基,密州安丘人,曾任尚书兵部员外郎、益州路转运使、参知政事,谥文烈,见于《宋史·列传第五十一》。

《宋史》有两郑骧:一字士龙,河南人,曾任提点益州路刑狱、三司度支判官,有政声,擅水利,累迁尚书工部郎中,见于《宋史·列传第六十》;一字潜翁,信州玉山人,守城死节,谥威愍,著有《拓边录》《别录》《河陇人物志》《蕃谱系》,见于《宋史·列传第二百七》。

第一则题记中,明镐以尚书兵部员外郎中央官职、直史馆荣衔领益州路转运使,为益州路最高军政长官;郑骧(字士龙)以尚书都官员外郎中央官职,任益州路提点刑狱公事,为明镐佐官;第二则题记中,某人以太常博士中央官职,任益州路转运判官;第三则题记中,某人以供奉官、阁门祗候中央官职,任益州路提点诸州军刑狱公事。

第一则,明确记述了景祐五年(1038年)明镐、郑骧在此“邂逅”;第二则、第三则记述了庆历四年益州路转运判官、太常博士□□□(字□先),益州路提点诸州军刑狱公事、供奉官阁门祗候王钊先后于此纳凉休息。

由此三则题记可以看知,“神宇”“宇文公神馆”“文王神宇”,即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谓“周文王庙”之别称。现北周文王碑所在东大路,在公元11世纪是嘉眉陵简(乐山、眉山、丹棱、简阳)四州往来益州(成都)的交通要道,是官商士民凭古拜谒、往来休憩之所。

大佛寺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其见证、守护的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是南北朝时期巴蜀石窟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证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型、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实物。大佛寺楹联匾额题记的释读,对促进北周文王碑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注释:

[1]参见中国佛教协会研究部:《俗语佛源》,《文史知识》1987年第3期。

[2]参见周凯,张剑光:《宋代太常博士拟谥职权探析——兼论特恩赐谥的特点与变化》,《宁夏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3]参见赵冬梅:《唐五代供奉官考》,《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4]张瑞:《北周文王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建议》,《决策咨询》2023年第5期。

本文系北周文王碑文化陈列馆创新性实验建设项目(2023JG10)阶段性成果

作者:成都师范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副教授,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华文轩博士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