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中的“金马碧鸡”

作者: 牛一帆

汉画像中的“金马碧鸡” 0

摘 要:四川省射洪市一东汉崖棺侧面雕刻一幅画像,《中国画像石棺全集》定名为《师旷鼓琴·垂钓》有误,应该更名为《垂钓·天门·弹琴求仙》,画像中间的门即“天门”,右边画像中的弹琴者不是师旷,而是一位修道求仙者,跪坐者是一位仙人,背景山上的两个动物分别是“金马”与“碧鸡”。

关键词:射洪;崖棺画像;金马;碧鸡

四川省射洪市一出土崖棺的侧面雕刻有一幅画像(图一),高文主编的《中国画像石棺全集》定名为《师旷鼓琴·垂钓》[1],并对画像内容释读如下:

此崖棺分为三格,左一老者正在垂钓一条大鱼。中格,门半开,显露一女性半边身体,门内有朱雀、玄武、柿蒂纹,门框上刻两个裸体羽人,手持节和棨戟。右格,刻一大树,树下二人,一人正在抚琴,其对面一头饰双髻的女人,正在跪拜,二人的背后有三座山,山上有玄鹤,正欲下飞,此为师旷鼓琴。

我们认为将画像定名为《师旷鼓琴·垂钓》不妥,而且释文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因误读而掩盖了“金马”“碧鸡”在图像中的存在。

一、中格门的性质

仔细辨识图像,门框上两个裸体羽人不是“手持节和棨戟”,而是手持两重牦(圆球状)的节。《中国画像石棺全集》没有说明此门的性质。我们认为,既然画像中的“门”由两位羽人把守,那么绝不是凡间之门,可以肯定是“天门”。天门是人间与天堂的分界线,又是凡人升仙的通道,四川石棺上不仅发现多幅天门画像(形式主要为阙或门两种),而且简阳三号石棺阙门画像旁还雕刻“天门”榜题[2],表明四川在汉代很流行天门信仰。

二、左右格画像的定性

在天门认定的基础上,我们很容易将天门左右的图像进行定性。门左边(左格)垂钓者代表的是凡间景象,门右边(右格)就是仙界。这种用天门将仙凡两界隔开的构图模式在四川汉画中并不少见。如荥经县一石棺画像,中间一门当为天门,门半开,一仙女扶门站立。天门左右两边相对各立一凤凰;天门左边画像为人间场景,男女二人对坐,相拥接吻;天门右边画像是仙界主神西王母扶几端坐(图二)。

三、右格画像的释读

右格画像的主题是一棵大树,树下坐一弹琴的男子,弹琴者对面有一裸体人跪坐。背景是起伏的山峦,两个最高的山头上分别站立一兽一鸟。

(一)弹琴者的身份。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栖息两只小鸟,大树下坐着一位男性弹琴者,他是画像的主角,从衣着打扮来看应该是凡人,《中国画像石棺全集》把其认定为“师旷”缺乏依据,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琴师不是只有师旷一人,比师旷更有名的是“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事中的俞伯牙。再者,这种弹琴画像在四川并非孤例,如眉山市彭山区、射洪市等地的石棺画像中也有弹琴与听琴的人物,不仅与仙人六博并列,而且都坐在仙山悬圃之上。

另外,河南省南阳市也发现有类似的弹琴求仙汉画像石:山间有两棵树,左边树下坐一男性弹琴者,其前是一棵树、两只飞鸟与一只蹲坐的独角兽。右边是昆仑山,山上有西王母端坐,西王母前有捣药兔,山顶有九尾狐与三青鸟。

刘向的《列仙传》记载有多位修道成仙、善弹琴之人。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道士中也出现了不少弹琴高手,如蜀地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因此,我们认为,不宜把画像中弹琴者的身份具体为某个历史人物,合理的解读应该是一位修道求仙者。

(二)跪坐者的身份。《中国画像石棺全集》将跪坐者释读为“头饰双髻的女人”,但我们认为是一位裸体仙人。仙人双臂上下前伸,双手各捧一丸状物,应该是仙丹,欲递给弹琴之人。弹琴者凭借出色的琴艺实现了求仙的目的,获得了仙人赏赐的长生不死药。所谓的“头饰双髻”其实是对“长耳过顶”的误读。“长耳过顶”是汉代仙人(羽人)最典型的特征,西安、洛阳等地发现的羽人铜雕塑都是这种形象。四川石棺《仙人六博》画像中的仙人基本上也都有这一特征(图三)。文献中对仙人长耳也有记载,如汉乐府诗《长歌行》:“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画像的正确定名应该是《垂钓·天门·弹琴求仙》。

(三)仙界的背景——山峦与鸟兽。弹琴求仙画像的背景是起伏的山峦,而且在两座最高山峰顶端分别站立一兽一鸟。因为《中国画像石棺全集》把弹琴者误读为历史人物师旷,又基于《史记·乐书》:“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的文献依据,所以就将此鸟认定为“玄鹤”。所谓“玄鹤”即黑鹤,又名灰鹤,是自然界中鹤的一种。鹤的形体特征是长颈、长足,而画像中鸟的最明显特征是长尾,与鹤的外形特征大相径庭。至于与长尾鸟相对应、立于另一座山头的兽,马的外形特征显而易见,但《中国画像石棺全集》并没有提及这匹马。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文献中马与师旷没有关联,所以无法解释就只好回避了。

毫无疑问,弹琴者所处的环境为仙境,因为有仙人的存在,故而,可以认定弹琴者为修道求仙的身份,那么,画像中的山也就是仙山,仙山上的动物自然是神兽仙禽。我们依据鸟的长尾特征以及与马的对应关系,认为山上的两个动物是传说中的金马、碧鸡,山即寓同山。无独有偶,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发现的《王褒寻访“金马碧鸡”》画像中也是金马、碧鸡分别立于两座山头之上,不同之处只是将“弹琴”换成了“六博”[3]。

四、画像的典型特征

我们将《垂钓·天门·弹琴求仙》与《王褒寻访“金马碧鸡”》这两幅画像结合起来考察,不难看出二者具有的共性特征:

(一)仙境氛围浓厚。这两幅画像中的金马、碧鸡都出现在仙界之中,成为神仙画像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四川盆地的方士神仙文化十分发达,仙界主神西王母端坐龙虎座是四川地区最为流行的神仙题材画像,而且最具地域特色。仙人六博也是比较流行的仙境内容,目前已经发现十多幅;弹琴求仙或仙人弹琴画像也出现多幅。因为金马、碧鸡是两种具有祥瑞意义的神异动物,所以,将其融入神仙题材画像中加以表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垂钓·天门·弹琴求仙》与《王褒寻访“金马碧鸡”》这两幅画像,以仙人六博或弹琴求仙活动为主题,寓同山及其山上的金马、碧鸡作为仙界背景,生动体现了四川神仙信仰吸纳、融合金马碧鸡传说的独特现象。

(二)发现区域独特。除了成都市新津区、射洪市发现的这两幅金马碧鸡画像外,成都市郫都区、射洪市出土的另外两具石棺上也雕刻有马与长尾鸟的形象,而且都出现在六博或弹琴以及各种祥瑞动物相组合的仙山场景之中,表现的应该也是传说中的金马碧鸡。[4]成都地区不是金马碧鸡传说的起源地,但却集中发现了多幅金马碧鸡的汉画像,这一独特现象证明了汉代益州蜀都一带是金马碧鸡流传很盛的地区。

成都市新津区画像中还出现了王褒的形象,这种画像的形成背景也许与王煲“醮祭”金马碧鸡的历史事件有关。《汉书·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于是遣谏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王褒本来奉命要去金马碧鸡的起源地——益州刺史部越巂郡青蛉县境内的禺同山请神,但因为途经蜀郡时生了重病,无奈只能在蜀都附近举行了迎请金马碧鸡的仪式——设坛醮祭,并撰写了祭文《移金马碧鸡文》。因为这一祭祀活动是由代表朝廷旨意的都城官员王褒主持、当地官府协助承办的,所以影响巨大。随后不久,金马碧鸡的传说就在当地迅速传开了。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云:“其旁则有期牛兕旄,金马碧鸡。”扬雄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去世于新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由此也证明了王褒“醮祭”之后不久,金马碧鸡的传说在蜀都流传之盛。成都市新津区、射洪市、成都市郫都区等地石(崖)棺上雕刻的金马碧鸡画像则反映了东汉时期成都地区有关的信仰与祭祀风俗。

总之,“金马碧鸡”汉画像的正确认定与考释,对研究金马碧鸡的神话传说与王褒寻访、醮祭金马碧鸡的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四川成都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宣传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注释:

[1][2][4]高文主编《中国画像石棺全集》,三晋出版社2011年版,第427页,第248页,第128、238页。

[3]牛一帆、牛耕:《〈王褒寻访“金马碧鸡”〉汉画像略考》,《文史杂志》2023年第6期。

作者:河南省南阳市汉画馆馆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