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将军崖岩画来自古羌人的一些考证

作者: 黄立温

江苏将军崖岩画来自古羌人的一些考证 0

摘 要:金丝猴是古羌人的保护神,将军崖岩画中长尾巴的面具表现的是祭司释比的金丝猴皮法帽,双圆圈代表金丝猴头颅崇拜,簇状毛丛代表释比的头翎。其画就是巫神施法图。这或许可以证明江苏将军崖岩画来自古羌人。

关键词:将军崖岩画;古羌人;释比文化

江苏省连云港市将军崖岩画(见P91图版上部二图)是一处史前遗迹。关于它的来历和内容众说纷纭。根据笔者考证,它其实来自古羌人祭司释比。在四川省美姑县发现的类似岩画,更能证明它是史前长江文化一体化的实证。

一、良渚文化带有浓厚的羌文化色彩

一般情况下,人们看到良渚玉器感觉怪怪的,不知道它代表什么。实际上,良渚文化来自古羌人祭司释比文化,三叉玉器表现的是释比的猴头法帽。法帽用金丝猴皮缝制,保留猴子脸形,因此玉器用一张脸来表现,突出金丝猴的圆眼睛。头上三根叉子代表天地人。良渚为何出现羌人文化?这是由于大禹来自古羌,羌文化占主导地位。大禹晚年东巡,应该为今江浙地区带去羌文化的元素。

良渚的双头玉雕,表现的是一个释比做法事的情景。金丝猴被视为羌人祭司释比的师父。羌人崇拜金丝猴,金丝猴加临具有神力,就用金丝猴皮和头骨制成皮帽、头颅(没有头颅用面具代替猴头神)做法器。猴子头颅獠牙尖锐,牙齿细密,眼睛圆睁,与人类不同,这在玉雕兽面中得到充分展现。释比做法事时要戴上猴皮帽,捧起猴头颅,跳起舞蹈祭神,这便是玉雕中两个神人的由来。同时,羌人属于游牧民族,祖先以捕猎为主,崇拜猛兽猛禽,也把这些动物骨骼做法器。释比腰间挂着鹰爪,良渚玉雕中特意刻画了鸟爪。

释比、猴头、鹰爪,这些释比宗教文化要素,构成良渚玉雕的组成内容,经过当时艺术家精心构思,雕刻出双头图案,形象地表现出羌人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二、将军崖岩画画的是羌人的猴头帽、法帽和祭塔

连运港的羽山被认为是大禹之父鲧遭流放的地方,大禹东巡可能来过这里。按照这种说法,将军崖岩画自然也受到羌文化的影响。其上那种面具加尾巴的图案表现的就是羌人祭司释比的金丝猴头神崇拜。释比用的法帽用金丝猴皮缝制而成,没有统一规格,显得很不规整,将军崖岩画则以多条缝线来表现。有的释比还在帽子上制作眼睛和嘴巴,以示猴脸。猴皮帽没有身子。猴皮面具用金丝猴皮缝制人脸模样,代表猴头,但需保留猴子尾巴,以示法力更高强,于是在猴头下面画一根线代表尾巴。将军崖岩画中亦出现很多人脸加尾巴的图案。释比平时供奉金丝猴头颅,做法事时拿出来上供、祭舞,增加法力。将军崖岩画中常出现圆眼圆脸图案,代表金丝猴头颅。

将军崖岩画上的扫帚图案应是羌族男人的帽子标志。这有两种形式,一种保留长尾雉的全部,另一种直接在帽子上插羽毛。在重大节庆时,男人要戴上有漂亮鸟头和羽毛的帽子,以显示他们打猎的传统和打猎的收获。这个传统从小男孩就开始了。小男孩们在一起会比谁的帽子上的鸟的羽毛更鲜艳更雄壮。这种形状都接近于扫帚样式。将军崖岩画中扫把状图案就是羌人的代表符号。

在羌人早期活动过的贺兰山的岩画中,带着尾巴的人脸和圆脸圆眼睛的图案,跟将军崖人物图案造型相同,都表现了羌人释比的金丝猴祖师崇拜。四川省美姑县同样发现类似的岩画:一张脸上刻着不少纵斜向线条,脸下边一根尾巴十分明显。

将军崖岩画里有一个塔状图案,正是羌人特有的碉楼式建筑祭塔,这是羌人文化的证据。岩画表现的是羌人祭祀场景,是羌人文化的艺术化表现。

史前岩画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符号,它不可能无意识地产生,也不会脱离当时的认知而存在。将军崖岩画是特定的历史文化的记录,应是上古时期高度发达的羌人释比文化造就了这一文明奇观。

作者单位:南宁市残疾人联合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