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心莫共花争发
作者: 王军李商隐以“春心莫共花争发”为核心意象建构的无题诗体系,呈现出三重独特的艺术维度:一是超越线性时间逻辑的象征系统,如《无题》中“春蚕-蜡炬”的生命燃烧,在“丝尽泪干”的瞬间达成永恒,这种时空观照突破传统抒情范式,形成“刹那即永恒”的现代性体验。二是将政治失意转化为身体寓言,如“东家老女嫁不售”不仅是婚恋隐喻,更是唐代科举制度下文人生存困境的肉身化呈现,而“金蟾啮锁”的窒息感、“玉虎牵丝”的束缚感皆以器物拟身手法,将制度性压迫转化为可触摸的生理痛感。三是将传统诗歌的“悲秋-伤春”母题推向存在主义维度,从“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毁灭性抒情到“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物化哲学,使唐诗达到形而上的新高度,使李商隐成为中晚唐诗歌现代性转型的关键枢纽。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李商隐22岁。时任郑州刺史萧澣修建楼阁,背东面西,适宜欣赏落日,取名夕阳楼。萧澣是李商隐的叔叔李处士的世交知己,对李商隐特别好,堪称知音。萧澣非常赏识李商隐,但他是一州刺史,没权辟用僚属,就把他推荐给崔戎。萧澣后来被贬到遂州(今四川遂宁)。李商隐登楼极目远望,山川寂寥,作了《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这首诗用白话或可译作:繁花明艳柳色深青满腹忧愁,登上城楼又上更高一层城楼。想问失群鸿雁你将飞向何方,恍然惊觉自己同样飘摇悠悠。
这首诗题下有原注:“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大意是:夕阳楼在荥阳,是我的知己现在遂宁当官的萧澣当初主政荥阳时修建。
正在这时,令狐楚病危的消息传来。令狐楚当时主政山南西道,治所在兴元(今陕西汉中)。兴元与长安驿路1200余里,斜谷路930里,骆谷路650余里,快马行五日可达。李商隐接信从骆谷路驰赴兴元。
当初,令狐楚去兴元赴任的时候,曾邀请李商隐去兴元幕府,李商隐没有答应。李商隐中进士后,令狐楚又屡次来信催他去兴元幕府。李商隐回信说,弟弟羲叟正在济源侍奉母亲,自己一直想回济源省亲,回荥阳给亡父及先人添土,等到中秋过后再去效力。没想到,转眼间,令狐楚病危。
李商隐赶到兴元已是十一月初。令狐楚让他替自己上书文宗,说自己老病缠身,年事已高,请求解除藩镇重任回京。
传说令狐楚临终前三日,还在吟咏赋诗。十一月十一日,令狐楚卒前一日,自知病重不起,召唤李商隐帮助起草遗表。十一月十二日夜,令狐楚寝室上空有大星陨落,发出的光亮像蜡烛一样,照亮了整个庭院。令狐楚端坐与家人告诀,嘱咐家人,不要向皇上申请谥号,埋葬之日不请鼓吹,只用布车一乘,其他不用装饰。写墓志铭的人也不要选择位尊显贵者。说完就去世了,终年72岁。
令狐绹扶着令狐楚灵柩走驿路回京,返途经过武都秦冈山圣女祠。李商隐作了《圣女祠》,他原本盼望令狐楚入相后援引自己入朝,今后还会有人援引自己吗?
途经京西郊畿地区,李商隐写下《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这首长诗模仿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单篇作品概括叙述了唐朝二百年来的政治状况。他深深忧虑国势衰微,认为中央与地方官吏的贤能与否是国家治乱的根本,不贤者当道是国家由盛转衰的根源。
令狐楚归葬京兆府万年县凤栖原。李商隐梳理了令狐楚一生的事业,撰写了墓志文,又作了一首《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李商隐在诗中说,自己岂敢夸口志文写得好,但敢保证句句说的都是实话,没有阿谀奉承之语。令狐楚对自己山高海深的恩情,这辈子也回报不了。唯有撰写这碑文,与恩师的声名功绩一起流传下去。
次年六月,李商隐又撰写了《奠相国令狐公文》。他想起自己以平民百姓身份,在令狐楚幕府参加宴会。要是听到谁夸赞李商隐,令狐楚就心花怒放;要是听到谁诋毁李商隐,令狐楚就勃然大怒。可以说,令狐楚对李商隐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与杜胜、李潘两位同僚各谋所就,行将分手。当初他们一起在崔戎幕府,在崔戎病故后,又入令狐楚幕府。在兖州、梁山两地,他们均遇府主亡故、幕僚星散的分离情事。李商隐作了《彭城公薨后赠杜二十七胜李十七潘二君并与愚同出故尚书安平公门下》:
梁山兖水约从公,两地差池一旦空。
谢墅庾村相吊后,自今歧路各西东。
这首诗用白话或可译作:汉中兖州我们誓约追随恩公,府主亡故幕僚星散往事成空。崔戎宅第令狐故居凭吊过后,从此天涯相别歧路各自西东。
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和青年时期最亲密的好友令狐绹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他俩关系出现裂痕是在开成二年(837)秋天。当时,李商隐准备去王茂元幕府,令狐绹不同意,他们闹得非常不愉快。
李商隐与令狐绹的隔阂深化于开成五年(840)。在这期间,令狐绹为父守孝结束,回到朝中。李商隐写了《酬别令狐补阙》,说令狐绹帮助自己中举,自愧无报;自己亲近王茂元,希望他不要见疑。
李商隐总想和命运抗争,希望像张良、范蠡一样建立殊勋之后功成身隐。父亲给他取名“商隐”,给次子取名“羲叟”——取“伏羲时隐者”之意,是早已预言了他们的命运。羲叟后来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任河南府参军,正八品下阶小官。
会昌五年(845)秋天,已在朝中升任正六品的令狐绹,从远方寄来书信问候。李商隐看着嵩山的云,想起秦川的树,自己正如同司马相如曾在梁王幕下做客,晚年在长安茂陵养病,于是写下了《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这首诗用白话或可译为:嵩山的云秦川的树隔断音书,山水迢迢劳君相慰收到尺素。不要问及当年令狐幕下旧人,就像长安风雨病废司马相如。
昭义军节度使(治潞州,今山西长治)刘从谏去世后,他的侄子刘稹拥兵自立,公然对抗朝廷。多数朝臣反对用兵,理由是国家财政难以支持。宰相李德裕力排众议,他认为如果朝廷顺从刘稹,各地藩镇都会效法,所以必须出兵征讨。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就是征讨中的一路大军。
王茂元此前在陈州(今河南淮阳)驻防,曾招李商隐前去幕府帮忙。王茂元被视为李德裕一党,但是他和牛党人物交往也很多。比如李德裕当政时,牛党李宗闵此时在洛阳担任闲职,王茂元给李宗闵送去了两封信,这两封充满感恩与惋惜之情的信都是由李商隐代为起草的。
李商隐替王茂元起草了《檄刘稹文》。文章首先回忆起刘稹的祖、父辈的功勋,追叙王茂元与刘稹叔父、前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的交谊,动之以情。其次批评刘稹在刘从谏死后秘不发丧,责之以义。最后根据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和现实力量对比分析,指出叛乱必败,晓之以利害,规劝刘稹早日息兵归顺。
这篇文章反映了李商隐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立场。后来,刘稹手下大将郭谊杀死刘稹归降。王茂元作战时死于军中,终年69岁,获赠司徒,谥号“威”。李商隐代王茂元起草了遗表。王茂元丧后,王晏悦生病,李商隐搬到洛阳崇让坊王茂元旧宅。
恩师令狐楚去世了,岳父王茂元也去世了。李商隐一心想要旋乾转坤,进入翰林院,使唐朝得到中兴,可是无人引荐,真是“所痛无良媒”,“东家老女嫁不售”,只能眼睁睁看着唐朝没落下去,自己却无力可施。
李商隐写下了《无题二首》(凤尾香罗):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首诗用白话或可译为:凤尾花纹绫罗轻薄透明层层,青碧纹理圆顶罗帐深夜赶缝。犹记月夜邂逅羞涩团扇半遮,车辙如雷隆隆驶过无语相通。多少长夜独守直到更残烛尽,春去秋来音讯终无石榴花红。垂杨岸边金丝空系青骢马儿,何时吹来西南好风送我入梦?
眼看着石榴花红,自春徂夏,断无消息。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暗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李商隐把象征暗示的手法运用得精妙自然,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李商隐把自己进入翰林院看作待嫁的人,到处漂泊,在各地幕府里帮人做事,好像小姑那样还没有出嫁。于是又写下了其二: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这首诗用白话或可译为:九重帷幔垂落在莫愁闺房,独卧后长夜如丝寸寸丈量。巫山云雨终究是大梦一场,少女独居从不曾有过情郎。风浪偏要摧折池中弱菱枝,月露何必润泽桂叶徒留香。明知刻骨相思终究无用处,偏要执守这份清醒的痴狂。
在李商隐内心,他与令狐绹的友情始终不曾改变。后来他追随李德裕部下郑亚南,两人关系彻底决裂。等到他从南方返京,一路不停地给令狐绹写诗信,均无回音。而在这期间,令狐绹则一路高升。
唐宣宗即位不久,一次问宰相白敏中,是否记得以前为宪宗发丧,去陵墓途中遇到大风雨,朝臣百官和六宫嫔妃四散逃走避雨,只有长得高大而多胡须的掌管皇帝丧葬之事的大臣,扶着宪宗灵柩车驾不动,这个大臣是谁呢?白敏中回答说是令狐楚。宣宗问令狐楚有儿子吗?白敏中回答说,令狐楚的长子令狐绪是随州刺史,年少时得过风湿病;令狐楚的次子令狐绹是湖州刺史,很有才气。宣宗由此对令狐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随后招令狐绹回朝担任考功郎中,不久又任翰林学士。
李商隐先后作了《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唐代经常以蓬山比翰林院,李商隐认为令狐绹只要为自己说话,自己就有望回到朝廷中枢。现在自己年岁已高,令狐绹肯否援手?蓬山在望,青鸟为探,于是写下了《无题二首》(相见时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用白话或可译为:相聚难啊离别更是难上加难,东风倦怠群芳凋残满地遗憾。春蚕到死还在吐着牵挂的丝,烛火燃尽成灰蜡油方才滴干。清晨对镜梳妆心惊容颜暗换,夜半对月吟诗倍觉刺骨清寒。您的住所距离很近却如隔云端,多劳青鸟信使殷勤前去探看。
后来,令狐绹成为宰相。他遵照父亲遗嘱让李商隐书写令狐楚旧诗,准备刻石。李商隐在令狐绹新家用一天时间完成。令狐绹家,陈设富丽,有翡翠被、芙蓉褥。可是,已经成为宰相的令狐绹,不接见任何官员,即使在他家里,李商隐也没有见上令狐绹一面。这真是咫尺天涯,比起蓬山之远,更超过一万重了。李商隐作了《无题四首》。
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诗用白话或可译为:说好要来却是空话杳无影踪,苦等残月西斜传来五更晓钟。远别积思成梦喊声卡在喉咙,起来急切提笔墨汁尚未磨浓。烛光摇曳照着半床翡翠帷帐,麝香熏染被褥渐渐散入风中。早知蓬莱仙山本是遥不可及,孰料相见一面困难千重万重。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诗用白话或可译为:东风卷着蒙蒙细雨扎进肌肤,隐隐雷声滚过心头荷池内外。蟾状香炉鼻钮吞吐如香心事,虎状玉石井索绞碎一池光彩。贾氏掀开帘角偷窥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诗才。莫让相思种子与花争相竞放,每寸相思终会化成寸寸尘埃。
这里用到的典故颇多,也是李商隐诗的一贯风格。西晋韩寿英姿翩翩,在高官贾充手下干活。贾充的女儿在门帘后面偷窥韩寿,四目相对,暗自生情。贾女把皇帝赐给父亲的西域异香转赠韩寿,香气浓郁。贾充会见部下,嗅闻到韩寿身上的香气,他寻思皇上只赐给自己和另外一个人,就怀疑韩寿与女儿私通。后来证实此事,为遮家丑,就把女儿嫁给韩寿。古代传说,伏羲的女儿名宓妃,在洛水溺死,成为洛神。三国时曹丕的皇后甄氏同曹丕的弟弟曹植相爱,甄氏死后,曹丕把她的遗物玉带金缕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途经洛水,梦见甄氏前来相会,醒后作了《洛神赋》。
时值暮春,李商隐还写了“东家老女嫁不售”,以东家老女待嫁自比。李商隐把入职翰林院比作出嫁,恳请令狐绹推荐。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通过这个职业把上天赋予的才华施展出来,这是一生的幸事。
而自己在令狐绹眼中,已经不像韩寿那样年轻,打动少女;也不像曹植那样才华横溢,出口成章。自己的春心虽然同春花一起萌发,但不管怎样陈情都不能打动令狐绹,恰似梵香燃尽,寸寸成灰,还不如莫让这春心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