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的“十宜十忌”

作者: 漆永祥

整本书阅读是近年来中小学语文学界非常关注与热门的话题,而《红楼梦》与《乡土中国》成为明确要求阅读的两部名著。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选了《刘姥姥进大观园》,因为《红楼梦》整本书需要阅读,所以原有的《林黛玉进贾府》等篇目被删省。如何阅读这两部书,已经有大量的专著与论文发表,笔者在此也略谈一些个人看法,提出阅读《红楼梦》的“十宜十忌”,供广大师生与“红学”爱好者参考。

一宜把握大纲主旨与线索脉络,一忌有唯一确解或万金油式的答案

《红楼梦》从面世至今,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为此,统编版语文教材对《红楼梦》的性质和特征做了明确的界定:一是“章回体长篇”,所以它是一部小说,不能解释成其他;二是“古代思想和艺术的高峰”,这是对其成就的评定;三是“百科全书”,是论其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因此,就《红楼梦》的阅读而言,也必须围绕此三点展开,不能漫衍恣肆,一往而不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整理本《红楼梦·前言》中说: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

一句话两行字,用了四个“最”。又中华书局版《前言》也说:

在中国小说史上,无论就哪个方面而言,《红楼梦》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它代表了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小说反映时代最深刻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通俗小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红楼梦》的语言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一系列的“最”与“最高”,是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最高度定评。也只有这位作家和这部作品,才能担当得起如此最高的评价。

中国古代传统章回体小说,在小说结构上大多数是松散的、简单的,但正如鲁迅所讲:“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正如艺研版《前言》所说: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的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在谈到《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其深刻揭示性时,艺研版《前言》又曰: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以上这些对《红楼梦》的分析与评价,都非常准确,恰如其分,我们指导中学生阅读《红楼梦》,在这些观点与评论的提示下进行即可,法宝俱在,不假外求。

以上所言,可以说是阅读《红楼梦》的大纲与主旨。同时,《语文》教材又非常具体地提示了五点:1.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2.抓住情节主线;3.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4.品味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5.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6.鉴赏语言。

《红楼梦》前五回交代小说背景与各色人物。第一,借一僧一道一块“通灵”石,揭开序幕,充满神秘玄怪,亦梦亦幻,贯彻全书;第二,各色重要人物陆续登场,给读者粗留印象;第三,通过贾雨村与冷子兴对话,将宁荣两府家产中衰、子嗣难继的背景全盘托出;第四,贾敏之死引林黛玉舟行京城,借黛云之眼将两府各种环境直播出来;第五,英莲(香菱)被抢致薛宝钗进京依亲,勾勒出社会黑暗与诸种乱象;第六,贾宝玉神游太虚,预示各位女性未来的命运。

自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大观园始,就开始戏台分装,组团开演;花开多枝,各表其一。就好比大殿架成,只需各色装潢;园林已就,且植诸类蔬果。时疏时密,时紧时松。园内或斗气闹心,或垂泪厌食;园外或狼狈为奸,或杀人越货。近亲远邻,都来泊凑;王府匪类,各尽威风。将各类重要事件分成不同小类,或详或略,进行阅读,紧要处可细评鉴,漫散处匆略翻过。如同一串葫芦,串将起来,即形成整体的故事;摘抹开来,则各自又成一段奇闻。

就“抓住情节主线”而言,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宝、黛爱情,园内、园外(园内无事,园外惹事;园外犯事,园内歇事)等,皆为主线,明白乎此即可。至于其他主线与分支,学生自行体悟可矣。

关于《红楼梦》的解读,向来都是五花八门,新义叠出。戚蓼生《石头记序》曰:“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这是他将《红楼梦》当成史书来读。自清代以来,有人认为《红楼梦》讲的全是《易》道,有人认为是诲淫之甚者,有人认为是情书,张维屏认为写的是“故相明珠家事”,王梦阮等认为写的是“清世祖与董小宛事”。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称“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鲁迅有段广为人知的话,即《红楼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近百年以来,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如有认为是揭露封建社会腐朽没落的,有主张是反映四大家族兴衰史的,有从佛教角度出发以为是劝善书与警世书的,有从宝、黛爱情出发以为是同情书怜爱书的,还有人主张是反映了各种各类的密电码等。

王扶林导演的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于2006年曾在北大光华学院做过演讲,现场有学生问她:“你怎么理解林黛玉和《红楼梦》?”陈晓旭回答:“其实《红楼梦》也可以说是一部佛经,写出了人生的苦、空、无常。”陈晓旭认为黛玉是“看破”的人,她不应该是带着哀怨离去,也是来“酬愿”的,用一生的眼泪来还贾宝玉对她的灌溉之情,在心愿已了后是带着解脱的心情回到天上的。陈晓旭还说:

我欣赏林黛玉,不只是她多愁善感或者说她的诗人气质,这些都是她的表象。实际上她是非常有灵性的女孩,她把花当作生命一样尊重,对一切有情和无情的事情都尊重。

陈晓旭以演林黛玉而出名,并且终生未能走出角色,后来得了重病,并遁入空门。她既有演林黛玉的体悟,更有个人命运的切肤之痛,我们自然尊重她的理解。

在诸多对《红楼梦》的解读中,“自传说”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即曹雪芹实际在写自己,《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我们知道,从曹雪芹曾祖曹玺开始,祖孙四人相继出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成为江南显赫一时的望族。雪芹生于康熙末(约1715年前后,一说1724),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或二十八年(1763)除夕。雍正六年(1728)抄家(虚岁十四或十五岁),曹雪芹离开南京,迁回北京,茅椽蓬牗,绳床瓦灶,晚年举家食粥,常赊酒账;后幼子夭亡,极度忧伤,贫病而死。曹雪芹家道中衰被抄家时,就算他已经十四五岁,也不可能完整描绘或体验出来当时的所闻所见,也不大可能对封建大家族与当时社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们尤其要知晓的是:曹雪芹所处的时代不是清朝的衰落点,更不是终点,而是乾隆朝盛世的上升点。因此,说《红楼梦》反映封建社会的没落,显然是没有当时社会背景支撑的。曹雪芹一生,饱读诗书,饱经世故,饱受贫困,饱碎心肝,晚年穷愁潦倒,嗜酒狂放,友朋将其比作阮籍。敦敏《题芹圃画石》所谓“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这才是他写出《红楼梦》的主因。

《红楼梦》是一部残书,正因为残,才吊足了各路豪杰的胃口,谁都来掂量掂量。我们如果将曹雪芹与西方作家比较的话,曹雪芹可以与莎士比亚一较高下。恢宏高远、诗意贯通,莎殆高于曹;而完备致密、曲尽人情,则曹远胜于莎。此或因东西方叙事设寓各有不同所致。而要读好《红楼梦》,则需放在当下,按今日之事来读,思量人情,对照现实,可能更有意味。

二宜了解书中传统文化底蕴,二忌摆落传统生造新意

教育部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就《红楼梦》的阅读而言,“文化传承与理解”显得尤其重要。曹雪芹描写的是封建大家族的起落兴衰,他所记叙的人物与场景,虽然是在清朝的时代背景之下,但涉及人情伦理、爱情悲欢与家长里短等,与今日市井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读《红楼梦》,要理解其中的深意,更需要传统文化常识的支撑。如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什么不能结婚,启功先生有精彩的解释:

薛宝钗终于做了宝玉的配偶,这固然有悲剧故事情节的必要安排,也实有封建家庭的生活背景。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宝钗是王夫人妹妹的女儿。封建家庭中,祖父祖母尽管是最高权威人物,但对“隔辈人”的婚姻,究竟要尊重孙子的父母的意见,尤其他母亲的意见,因为婆媳的关系是最要紧的。贾母爱孙子宝玉,当然也爱外孙女黛玉,何况黛玉父母已死,贾母对她的怜爱,不言而喻会更多些。如果勉强把她嫁给宝玉,自己死了以后,黛玉的命运还要操之于王夫人之手,贾母又何敢鲁莽从事呢?宝玉的婚姻既由王夫人做主,那么宝钗中选,自然是必然的结果。

启功先生还以清季慈禧太后找继承人,在她妹妹家中选择,还延续到下一代的事例,来说明这种关系之强且固,是非常明显的。启功先生进一步解释道:

另外,从前习惯“中表不婚”,尤其是姑姑、舅舅的子女不婚。如果姑姑的女儿嫁给舅舅的儿子,叫作“骨肉还家”,更犯大忌。血缘太近的结婚,“其生不蕃”,这本是古代人从经验中得来的结论,一直在民间流传着。本书的作者赋予书中的情节,又岂能例外!不管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我们也应该承认他处理得完全合乎当时的生活背景,而不是专为悲剧性质硬行安排的这种情节。了解这类的种种问题,对读这部书是有帮助的,但又岂是注释体例所能担负得了的呢?

小说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与反映,启功先生讲宝、黛不能结婚,正是现实社会中传统习俗在起着强大的干涉与阻碍作用。又张天翼先生在《贾宝玉的出家》中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宝、黛不可能结婚。他说假如贾宝玉、林黛玉如一些读者所愿,最后结合,结局就真的会圆满吗?张先生接着说:

即使黛玉幸而寿长,他两夫妇除开这些琐琐碎碎以外,一辈子也没有别的什么事可以做了。……贾宝玉跟林黛玉就是成了婚,下文该如何处理,我想连曹雪芹自己都要搔头皮的。……要是宝玉跟黛玉恋爱成功,而结婚之后又不断地有种种烦恼,那么他俩的不团圆倒是幸事了。

张天翼先生从生活琐屑与宝、黛性格方面分析,这两人也结不了婚,如果真结婚了,天天吵架斗嘴,一个整天吊着个脸儿耍性子,一个整天提着个胆儿赔不是,这日子怎么过?读者也会受不了的,这又是从社会生活经验的角度来理解。因此小说从始至终,都不会让宝、黛结婚,这让黛玉粉们很受伤,以至于有的读者在读到林黛玉死后,就不再读下去了。

于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令读者极为不满,大家总在想方设法地替宝玉安排,于是各种拉郎配与预计结果的研究专著与论文不断出现,几乎把贾宝玉和贾家之外的姑娘们都配了个遍,也仍然找不到合适的佳偶,就是因为摆落传统文化背景,自出新意地做各种搭配,各种续本与各种结局的假设,至今未已。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切不可在这些方面花无用的功夫,既浪费时间,又对阅读起不到任何好的助益与引导作用。

三宜学习描写详略得当曲尽人情,三忌过度追求“微言大义”而走上“索引派”的老路

《红楼梦》是一部叙事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故事曲折的名著,在全书铺陈叙述的过程中,曹雪芹的描写详略得当,收放自由,极具章法,端是高手。如对四大家族的描写,以贾家为主,东、西两府又以荣国府为主(东府从主子到奴才都要低一些)。对其他三家,曹雪芹采用间歇点染的手法,偶尔会提一笔,如“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不题”等。同时,对于四大家族更多的感受,是小说通过对四家女眷如史湘云等在年节、事故时的频繁往来的描写,我们才得知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全是虚笔,惜字如金,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四大家族权势熏天,相互勾结,盘根错节,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