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儿女

作者: 周扬

往事悠悠岁月流

1911年8月的一天,在沭河岸边板泉镇沙窝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正在举行一场简朴的婚礼。不大的小院里挤满了街坊邻居,调皮的孩子还骑在墙上、趴在树上,院子正当中有两间土坯草房,房门中间挂着一个大红“喜”字,主婚人高声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刚喊出“对”字,一个人拿着棍子一阵乱砸,边砸边喊:“我叫你结婚,我叫你结婚。”婚礼现场一片混乱,院子里杯盘狼藉,只见那个人来到新娘跟前,拉着她的手,说:“英子,你跟我回家,没有十块大洋别想娶我的闺女。”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新娘的父亲王三混,他一生不务正业,手里有了两个钱就进了赌场,6个闺女5个顶了赌债。六女儿英子不愿做爹爹的牺牲品,偷偷地和邻村的青年王培良相爱,后来姑娘趁爹爹不在家的时候跑出来,和王培良举行了婚礼,没想到还是让她爹爹知道了,赶到婚礼现场一阵闹。

这时新郎赶过来,扑通一声跪下,说:“叔,你就把英子嫁给我吧,我是真心喜欢她。”

“喜欢她没用,没有十块大洋,我是不会让英子嫁给你的。再说,闺女没了,我欠东头张大鬼的赌债怎么还?”

“王三混又拿姑娘顶债了,王三混又拿姑娘顶债了。”人群里一阵吆喝。一位老者过来相劝。乡亲们也纷纷说:“三混,不要再逼姑娘了,让孩子抓紧举行婚礼吧!”

任凭乡亲们怎么劝说他都不听,他拉着姑娘就走。

这时,坐在大堂上接受新郎、新娘敬拜的李仲春站起来,来到王三混跟前,说:“把孩子放开,他们是真心相爱,就成全他们吧!你要的那十块大洋我给你。”

王三混放下女儿的手,眨巴眨巴眼,看了看,说:“你可说话算数?”

李仲春双手抱拳,说:“你放心,我李某从不食言!你听好了,以后不要再来打扰孩子。十块大洋,三天后,我派人送到你家。”

“李铁匠,我相信你,三天后,见不到钱,我还来闹!”王三混说完,扒开人群,灰溜溜走了。

贫苦少年早当家

沭河两岸位于蒙山之阳,地形以山区和丘陵为主,土地瘠薄。山区的老百姓世世代代经受着自然灾害的困扰和战争的侵袭,常处于饥寒贫困的状态。如若赶上荒年,满山遍地的野菜和树叶都被人们挖光了,饿死人也是常有的事。

良子姓王,名培良,1895年4月出生,家住板泉镇沙窝村。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户人,早年娶邻村贾氏为妻,结婚6年生了3个孩子,小儿子一岁就夭折了。1902年,沭河两岸严重干旱,从开春到十月底没有下一场够用的雨,沟河干涸,庄稼颗粒无收,山上的树皮都被扒光了,生活极为困难。

王培良是家里的老大,他8岁那年,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为了给父亲治病,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给一些大户人家洗衣服维持生活。

俗话说,半大小子,饿死老子。更何况是两个小子。孩子就像饥饿的猛虎一样,把家里能吃的东西几乎都吃光了,即使这样,仍填不饱自己的肚皮,小脸只剩下皮包骨了,两个眼睛深深地塌陷下去,身子非常单薄,一阵风就能吹倒。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看着儿子长得如此单薄,母亲心疼不已,更加起早贪黑地忙碌。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父亲忍受着病痛,拖着虚弱的身子去给人家扛长工。劳累加重了病情。不久,父亲就撒手人寰了。

父亲去世了,全家就像塌了天一样,失去了父亲的王培良兄弟俩生活变得更加艰难。王培良性格直爽,从小就很有人缘,再加上他生来就有号召力,是一个孩子王。小伙伴们也愿意听从他的调遣。他为人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一次,一群孩子去河边洗澡,洗着洗着遇到了漩涡,一个孩子陷了下去,瞬间就不见人影了。这时王培良路过那里,看见小孩不见了,一个猛子扎下去救人,他用尽浑身力气将孩子拖上来,孩子得救了。

还有一次,天下起了大雨,一个小孩子在路边大哭,他过去问:“孩子,怎么了?”孩子哭着说找不到娘了。王培良见孩子不知道家在哪里,就把他领回家吃饭,自己到处打听,几天后,他找到了孩子的家,就把他送回去了。孩子的娘见儿子找回来了,高兴得不得了,一定要留王培良吃饭,可王培良放下孩子就走了。

1905年,王培良进了铁匠铺当学徒,目的是学门手艺,将来有一口饭吃。铁匠铺的店主姓李,名仲春。此人二十五六岁,魁梧健壮,虎背熊腰,是一个习武之人。李仲春的打铁技术精湛,待人和气。该店铺主要打做大刀,兼做一些镢头、镰刀、锨一类的农具。他打做的农具价格都比较便宜,对一些穷苦人家还常常不收费用。李仲春在当地的威望很高,他的“春阳铁匠铺”在当地也很受人们的青睐。

其实李仲春是不收徒弟的,只因有一次他到沙窝村办事偶然见到王培良,让他萌发了收一名关门弟子的想法。那是两年前的一天下午,李仲春到各个村里去巡防。他来到板泉镇的沙窝村,看见村东头的小山上一群孩子正在打仗,他们分成两伙,一伙守住山头,另一伙在山下攻,战斗激烈,杀声冲天。李仲春看了一会儿,很像那么回事,虽然是一场游戏,但看得出布置这场游戏的孩子不简单,于是他就走过去,说:“孩子,先别打了,我问问你,你这领头的是谁?”

“不要管他,冲啊!别让敌人跑了。”孩子们丝毫没有停止。

“孩子们,你们停一停,我有话跟你们说。”

“我们头领说了,时间就是胜利,我们不会被你迷惑的。”

无奈,李仲春只好站在一边等待。大约半个小时的光景,战斗结束了,小伙伴们都聚集在一起。李仲春上去问:“你们的头领是谁?”

“是他!”

顺着小孩手指的方向,李仲春看见一个小伙子,身高一米五左右,虎头虎脑的,圆圆的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鹰钩鼻,大嘴巴,一头乌黑的头发根根竖起,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李仲春上前问:“你叫什么?你爹是谁?”

“我爹死了,我叫良子。”孩子眨巴眼睛说。

“愿不愿意跟我当学徒。”

“我愿意!”

“那好,领我去你家,我要面见你娘。”

从此,不满10岁的王培良就来到了春阳铁匠铺,拜李仲春为师,成了他的关门弟子。王培良吃住在李仲春家里,在这里,他慢慢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进步很快。后来,李仲春成立了民团组织,王培良还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到演武场和队员训练。几年过去了,王培良已到了十六七岁,身高有一米八,身材魁梧。一天,他找到师父李仲春,说:“师父,我有一事想求您帮忙。”

李仲春问:“什么事?你说。”

王培良低下头欲言又止。

李仲春又说:“你这孩子,有什么事就说,跟师父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王培良说:“我想结——结——婚。”

“什么?你说什么?”师父惊讶地问。

王培良就把和英子姑娘相识、相知、恋爱的事大体说了一遍。

师父听了,叹了一口气:“按说你也到了结婚年龄了,也应该找个姑娘结婚了,可是你知道你找的这个英子是谁吗?”

“知道,她爹爹是个赌徒。”王培良回答说。

“你知道是个赌徒还敢惹啊!别的小伙子都离他家姑娘远远的。”

“我是真心喜欢英子。”

“谁说不是,可你去哪里弄这么多钱给她爹还债啊。没有钱,她爹是不会同意的。”

“所以我才跟师父您说。”

“你打算怎么办?”

“我也没有办法,实在不行,我想带着英子走。”王培良说到这里,满脸无奈。

“不行,这个办法不可取,你走了就不回来了,你娘怎么办?”

“我就是挂念我娘!”

“咱得想个办法。容我想一想。”

“我这一走,最对不起的就是师父您。”

“好了,你别说了,听我的,你先回家吧!”

王培良默默地退了出来,然后回家了。

李仲春想了个办法,打听到英子的爹爹王三混什么时候进赌场不在家,先斩后奏安排王培良和英子完婚,自己亲自主持婚礼,就是王三混知道了,有自己在场,相信他也做不出什么太出格的事。于是,他就筹备起来,找了一个王三混不在家的日子,让良子和英子举行婚礼,就出现前面开头的那一幕。

人穷志高走天涯

自从良王三混大闹婚场以后,李仲春差人给王三混送去了十块大洋,王三混也就没再来闹,只是隔三岔五地过来一趟,也不说什么,看看就走了。王培良和英子结婚后,夫妻恩爱,他白天到铺里打铁,晚上到演兵场上训练,家里的农活和家务活全部有英子操持,生活很美满。

有一天,正赶上板泉大集,前一天晚上,师父跟他说,明天是大集,来铺里的人多,你先应付点,我有点重要的事,要晚来一会儿。王培良不敢怠慢,就早早地来到了铺里应付差事。这时,两个彪形大汉追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小伙子向这边跑来,小伙子看见王培良,就带着哀求的口吻说:“大哥,救救我,后边这两个人追我。”说着,小伙子一个箭步冲进铺里。王培良一看,这小伙子就是街上茶果铺的小伙计,于是急忙走出铺子,挡在那两个人前边,说:“两位大哥,有事好说,为什么打人?”

“你少管闲事,这事跟你没关系。今天我要废了他。”一个黑汉说。

“什么大事不能坐下来好好说。”王培良对那两个大汉说。

“他欠我们的钱不还。”

“不是,大哥,他们两个经常来铺里拿货,从来不给钱,今天我找他们要钱,他们不但不给钱,还追着要打我。”茶果小伙计说。

“这就是你们不对了,拿人家货要给钱嘛,怎么还打人家呢。”王培良对那两个大汉说。

“劝你还是少管闲事,不然连你的铺子一块砸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在这街上,大爷拿谁家的货给钱了?”

王培良一听,吆喝,这是想玩硬的,他上前一步说:“我劝你们还是早点把钱给了吧!”

“你装什么大尾巴狼,你少管这事。”说着挥动拳头向王培良打来。

“你们这是想玩硬的。”王培良说着,伸出一只手,来了个顺手牵羊,那个大汉就嘴啃泥趴在地上了。

另一个大汉看见同伙吃了亏,就和王培良打在一起,王培良跟着师父训练了一年多,正愁没地方检验呢,今天碰到这茬,高兴极了,就和这两位大汉打了起来。王培良一套组合拳就把他们两个打在地上,一只脚踏在一个大汉身上说:“欠的钱到底还不还?”

“还,还,回去我们就把钱还了,求大哥高抬贵手,放我们兄弟一马。”

“以后,你们还闹事吗?”

“不闹了,不闹了。”

“好,今天我放你们一马,回去把钱还了。”说完,抬起来了脚。

两位大汉灰溜溜走了。

那小伙计出来就给王培良磕头,说:“大哥,多谢你了,要不是你,钱不但要不来,还挨一顿打。”

“这就是一群无赖。”

“大哥,我叫王世坤,家住寨子村,今年14岁,街上的茶果铺就是俺家开的。大哥,真没想到你有这么好的身手。”

“我比你大几岁,以后有什么事,只管跟我说。”

事后,王世坤就隔三岔五来找王培良,有时带来糖果,有时送来瓜子什么的,渐渐地两个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一天晚上,王培良刚收拾完铺里的家什,准备回家,突然,王世坤来了,他手里拿着一个包袱,说:“大哥,今天晚上我们在铺子里吃,我弄了两个菜,一瓶酒,咱兄弟俩喝一杯。”

王培良心想,今天晚上没有大事,晚点回去也可以。于是就把王世坤让进铺里。王世坤打开包袱端出菜放在桌子上,两个人倒上酒,推杯问盏地慢慢喝起来。不一会儿,一瓶酒就喝光了。他们又开了一瓶,倒上酒,王世坤说:“大哥,有一件事我一直想跟你说,可是一直没有开口。”

“你说,我们兄弟谁跟谁啊!”王培良也端起酒杯说。

“我们兄弟俩今天就磕头,结拜兄弟。”

“好,我正有此意。”

说完,两个人跪在地上,举起酒杯,说:“我自愿与哥哥(弟弟)结拜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谁家有困难,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永不变心。”

上一篇:  茶婆
下一篇:  无言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