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单元下的美术置换图片教学提高课堂艺术策略研究
作者: 丁姣摘要:美术教学目标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美术课程教与学的共同指向,预设了学生学习结果的框架。大单元教学中,对“图片呈现对于达到教学目标的艺术性、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实践,认为美术课堂艺术地置换呈现教学素材图片,善于斟酌和把握呈现图片的目的性、视觉性和程序性,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艺术和教学目标达成度。
关键词:图片呈现 课堂教学 艺术性 有效性
一、美术课堂教学中图片呈现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美术课堂,多媒体被大量地运用,图片充斥着整节课堂,教师对图片,缺少精选,图片目的性不强,典型性不够,同时呈现的方法缺少变化,没有章法,导致图片呈现无法很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面对繁复的画面信息应接不暇,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在这样的微观课堂背景下,教师通过对图片进行精选置换,并且合理地进行呈现,使每一张图片都能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并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呈现图片艺术性、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1)图片呈现要具有引导性。在教学中,除了语言的引导,呈现的图片同样对教学起到很好的引导性作用。艺术地图片呈现,可以创设课堂情境,创设课堂氛围,定向学习目标,引导学习进程。因此 成功的课堂图片呈现,其效果往往胜过干言万语,在教学实践中,精选置换图片和适时呈现图片,力求所采用的图片,妥帖地服务于知识点的学习、教学目标的达到。
(2)呈现图片要具有适切性。呈现图片的适切性是指教学素材图片的选择和呈现契合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认知情境。
例如,在执教过《图像与眼睛》一课, 这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具象、意象美术作品。因此,在设计课的时候笔者选塞尚的《静物》、蜡染的《鸡》和康定斯基的《光之间五五九号》三张图片作品,旨在通过图片对比,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的区别,从而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的概念。
(3)呈现图片要关注清晰度。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此在呈现作品时,我们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图片的质量,图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有过这样的一个经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上了一节新老师“亮相课”,当时,我选择了十几张非常漂亮的纸质花瓶图片,预想这些作品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未曾想,学生看后一点反应也没有,课后,我审视我的幻灯片,发现呈现的图片太小了,模糊不清,学生看不清楚。从此,我明白了,呈现图片的时候要注意图片本身的质量、图片的大小、图片与背景色之间的色彩对比等几个方面。只有呈现的图片清晰了,才能打好学生通过图片去感受图片背后所蕴含的意义的基础。
(4)呈现图片要力求经典性。经典图片以其旺盛、持久的艺术生命力,用作课堂教学素材,一方面让学生见识、欣赏了经典作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注呈现图片的经典性,要求呈现的图片是艺术精品,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能抓住学生的眼球,给学生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增添新的视觉认识。
例如,执教的《神奇的手》这一课时,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手的认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情感方面的沟通,并通过恰当的作品,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完成对手的联想造型。课堂上,笔者呈现了两组图片,第一组图片孩子稚嫩的小手,让人心生怜爱;成年人有力量的握拳,踏实而有劲头:老人的饱经沧桑的大手,给人无限遐想。第二组图片是在手上进行装饰的图片,很新颖、色彩很漂亮,感觉非常有趣。这两组所呈现的图片都相当的经典,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画面中体味出亲情与关爱。使学生在欣赏、分析片的同时,将学科的基础知识引申到思想情感的教育。并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选择具有良好的清晰度、最好是清晰度上佳的经典作品,是建构美术高效课堂的重要努力方向。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养成勤于积累图片素材的习惯,做到“巧妇而善为有米之炊”。
(5)把握呈现图片的时机。美术课堂呈现图片的“时机”不是一个“点”的概念,而是一个“阶段”的概念。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同样的图片,呈现的时机不一样,会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呈现时机合适,可以很好地说明问题,达成最终目标;呈现的时机不宜,最好的图片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例如,《生活中的纹样》课例改进前后的不同设计和实施。图片呈现时机的变化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成纹样的过程,直指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掌控呈现图片的梯度。一开始就呈现难度很大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有意义的学习就难以发生。而且图片难度大,会降低学生学习效能感,削弱学生学习动机。所以,我们呈现图片要艺术地掌控图片的梯度。呈现图片的梯度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中针对学生课堂反馈信息,渐次加大呈现图片的认知难度、容量。
如,在执教《肖像漫画》时,第一次执教,我对图片呈现的梯度关注不够,教学环节不够流畅,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到。第二次课堂教学,我对图片的呈现顺序做了反复斟酌,将上节课中的第四组图片提前,而将原来的第三组QQ表情图片后移,让学生先对比人物照片和漫画作品,看看漫画作品抓住了人物的那些特征,再展现QQ表情,这种呈现时机的递进性变化,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在抓住人物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可以强化人物的情绪。从而使图片对于目标达到的指向性更明确,环节更流畅。艺术地掌控图片呈现的时机和梯度,关注教学目标的达到,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