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控糖让1型“小糖人”健康成长
作者: 王瑞雪糖尿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成人专属疾病”,但事实上,儿童同样可能罹患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引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群体以1型糖尿病为主。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该病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警惕1型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1型糖尿病患者以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下降的“三多一少”症状为主。孩子经常口渴,饮水量增多;小便频繁;经常有饥饿感,食欲大增但体重下降;有夜间尿床的情况,这些可能是罹患糖尿病的早期信号。发现孩子存在这些异常表现,家长应尽快带其就医。
早期筛查可以及早发现病情
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发病机制复杂,疾病进展隐匿,多数儿童及青少年在疾病早期,“三多一少”症状并不明显,往往是因为呕吐、昏迷等症状送医。此时,患儿可能出现脱水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高血糖、酮体生成和代谢性酸中毒共同作用的结果,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该病高危人群有必要进行早期筛查,以帮助预测疾病的发生,降低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中国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监测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一级亲属(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中如果有人罹患1型糖尿病;本身罹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乳糜泻等免疫性疾病的患儿;没有家族患病史,但本身携带1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患儿;可进行胰岛自身抗体、糖代谢指标检测。对于抗体检查结果为阳性,血糖水平正常的儿童,可根据医师建议的时间间隔,持续进行血糖监测。
儿童1型糖尿病虽然无法治愈,但早期介入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能尽可能将疾病的影响降到最低,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确诊后不要慌,科学应对是关键
1.接受胰岛素终身治疗
由于1型糖尿病患儿自身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因此经确诊后必须终身接受胰岛素替代治疗,以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减少血糖波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可分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其类似物、预混胰岛素等类型。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和短效胰岛素起效快,既可皮下注射,也可静脉滴注。中、长效胰岛素只能皮下注射,不可静脉滴注,通常与短效胰岛素联用,用于补充基础胰岛素。
胰岛素注射器械包括胰岛素专用注射器、胰岛素笔及胰岛素泵等。其中,胰岛素泵是一种先进的输注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技术输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以模拟人体的胰岛素分泌状态,更精准地控制血糖。有条件的家长可以为1型糖尿病患儿选择这种注射器,以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减少多次注射对于生活、学习的影响。
2.监测血糖动态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家长和患儿必须学会使用血糖仪,定时监测血糖水平。建议每日监测血糖7~10次,包括三餐前后、睡前、加餐前后,必要时监测凌晨2∶00-3∶00的夜间血糖水平。血糖监测主要有指尖血糖测试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两种方式,动态血糖监测可全面反映全天血糖波动情况。通过掌握全面的血糖数据,家长和患儿能够直观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医师能够更精准地调整胰岛素剂量,优化治疗方案。
3.预防急性并发症
1型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包括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状态等,危险性极高,家长应密切关注患儿的血糖和异常表现,及时识别和处理。
(1)低血糖
糖尿病患儿血糖水平<3.9毫摩尔/升,可诊断为低血糖。低血糖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乏力、头晕、手抖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或昏迷。一旦发生低血糖,应立即让患儿摄入15克葡萄糖或其他含糖食物(如糖块)。15分钟后复测血糖,若仍处于低血糖状态,再重复1次上述方法。若仍处于低血糖或进食后出现呕吐、腹泻、昏迷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状态
高血糖高渗状态表现为明显口渴、多尿、低血压、脱水症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急促、呼气有烂苹果味,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皮肤干燥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嗜睡或昏迷。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患儿应立即就医。
此外,长期高血糖状态还可能引起慢性并发症,包括肾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等。因此,1型糖尿病患儿应每年进行一次慢性并发症筛查。
4.做好日常管理
(1)合理饮食:营养均衡是关键
患儿的饮食应保证营养均衡,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同时适当控制膳食内容与总热量,以免引起血糖大幅度波动。糖尿病患儿每日所需总热量约为[1000+年龄×(300~420)]焦耳。饮食内容应尽量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和低血糖负荷的食物,减少血糖波动。
(2)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改善血糖
适当运动不仅有助于血糖控制,还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有好处。运动方式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选择,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健身操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为降低运动风险,应避免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在运动前、后要进行血糖监测,避免发生低血糖等不良事件。血糖控制不理想,未达到目标范围;近期发生过严重低血糖事件等情况的患儿,不建议进行运动。
(3)心理支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1型糖尿病要终身治疗,会对孩子和家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可能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发育。作为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病情,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治疗,树立信心。同时,家长应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确保孩子在校安全,促进孩子与同学之间友好相处,避免因病情影响学业和在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