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看起来很脏、一直洗不干净应警惕黑棘皮病
作者: 王少博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皮肤,如果看起来比其他部位的颜色深,似乎有一层怎么洗也洗不掉的“污垢”,这可能是黑棘皮病“惹的祸”。虽然黑棘皮病一般不会导致明显的不适症状,但皮肤外观的改变很可能让患者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其正常的社交和生活。
黑棘皮病到底是啥?
黑棘皮病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以患处皮肤角化过度、色素沉着以及乳头状或天鹅绒样增生为特征,多见于颈部、面部、腋窝、肛周、腹股沟、乳房以及外生殖器等部位。黑棘皮病的发生与肥胖、遗传、药物使用等多种因素相关。根据病因、临床表现等,黑棘皮病可分为以下几类:
1.假性黑棘皮病
假性黑棘皮病又被称为“肥胖型黑棘皮病”,多见于肥胖且伴有胰岛素抵抗人群,是最常见的一类黑棘皮病。胰岛素抵抗可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过多,刺激皮肤角化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导致皮肤过度角化,局部肤色加深。患者如果能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改善胰岛素抵抗,患处皮损可逐渐消退。
2.真性良性黑棘皮病
这类黑棘皮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幼儿,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般认为,真性良性黑棘皮病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缺失或突变有关。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黑棘皮病,患者的皮损情况较轻。并且,随着患儿年龄增长,患处皮损状态可逐渐减轻。
3.药物型黑棘皮病
长期使用烟酸、胰岛素、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代谢速度变慢,引发血液循环不畅或者组织营养不良,从而诱发药物型黑棘皮病。患者的症状通常在停用药物以后逐渐消失。
4.恶性型黑棘皮病
恶性型黑棘皮病一般与恶性肿瘤相关,部分恶性肿瘤可能引起代谢异常以及激素水平变化,从而引发黑棘皮病。这类黑棘皮病的症状明显、皮损加重的速度快。如果颈部、腋窝等部位突然出现皮肤变黑、粗糙和瘙痒等症状,同时伴随体重下降等异常情况,患者应尽快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对症治疗还您皮肤本色
1.去除病因
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黑棘皮病,采取的治疗措施有所不同。真性良性黑棘皮病患者如果症状较轻,疾病位置为腋窝、腹股沟等比较隐蔽的部位,不影响日常生活,可暂时不予治疗。药物型黑棘皮病患者应及时停用可能致病的药物。肥胖型黑棘皮病患者应及时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情况。恶性型黑棘皮病患者则要首先治疗肿瘤,控制原发病病情。
2.药物治疗
针对患处皮肤粗糙、过度角化、色素沉着等症状,可遵医嘱适当使用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维A酸乳膏等缓解。涂抹药膏前应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服用盐酸赛庚啶片、阿维A胶囊等药物,能改善部分黑棘皮病患者的症状。
3.物理治疗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可以考虑接受物理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电灼治疗等物理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患处皮肤外观。激光治疗是临床实践中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使用窄谱紫外线或者均匀红外线照射患处皮肤,能够分解黑色素细胞,达到改善皮肤症状的效果。
4.中医辅助治疗
中医认为,黑棘皮病的形成与气滞血瘀、肝肾亏虚等因素有关。中药内服方法对黑棘皮病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对于不同证型的患者,可采取不同的药物配伍加以治疗。
(1)气滞血瘀证
此证型多由情志不畅、忧郁思虑所引起,患处症状以色素沉着、干燥、变厚为主。中医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原则,可选用的中药材有柴胡、赤芍等。柴胡味苦、性微寒,有疏肝解郁、解肌发表、疏通肝气之功效;赤芍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效。患者也可用柴胡、赤芍搭配食材,制成食疗药膳加以食用,如柴胡粉葛瘦肉汤、赤芍莲藕汤,以达到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皮肤症状的目的。
(2)肝肾亏虚证
此类患者的患处呈灰褐色或黑色,皮损分布广泛,症状较重,是由于肝肾精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中医治疗以滋养肝肾、益气活血为原则,可选用的中药材有山药、山萸肉等。山药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健中补虚之功效;山萸肉入肝、肾经,可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3)气虚血燥证
此类患者的病情是由于久病失于调理或脾虚气弱,导致气虚血燥,不养肌肤所致,患处多表现为色素沉着、粗糙、无光泽,毛发干枯、脱落。中医治疗以补气养血、润燥止痒为主,可选用生地、党参、何首乌等中药材。生地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党参可以健脾益肺、养血生津;何首乌可以补益精血、滋补肝肾、乌发养颜。
(4)寒湿凝滞证
此类患者是由于寒湿侵体,阻滞气机所致,患处多呈棕褐色,有乳头状瘤样丘疹。中医治疗以温化湿寒、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的中药材有姜炭、麻黄等。姜炭有温经止血、温中散寒的功效;麻黄有驱寒发汗、利水消肿的功效。
两招教你远离黑棘皮病
常言道:“有病求医,不如无病预防。”虽然对于由遗传、癌症等因素导致的黑棘皮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体重和临床常见病的用药方案等是可以人为干预的。通过合理控制体重、科学使用药物,可以降低肥胖型和药物型黑棘皮病的发生风险。
1.均衡饮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
生活中,应加强饮食管理,做到均衡饮食、热量适中,严格控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禁止暴饮暴食。肥胖患者要做到能量的“负平衡”,即适当减少每日的热量摄入,增加热量消耗。运动是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重要途径。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进行2~3次无氧运动。
2.谨慎使用诱发药物
如果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烟酸、口服避孕药等药物,必须定时复诊,检查肝肾功能,同时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如果出现局部皮肤颜色改变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