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闷堵小心“突聋”
作者: 祝赫 姜小庆这已经是小王连续第2周熬夜赶项目了。突然,他的右侧耳朵好像被塞入了一团棉花,听不清楚电脑外放的音乐,窗外的车流声也仿佛消失了。在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小王被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医师分析这可能与他近期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有关。面对诊断结果,小王既担忧又恐惧——他的听力还能恢复吗?
突聋是什么?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病因不明确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多数为单耳发病,原本的高发病群体为40~60岁人群。不过,近年来发病人群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1.突聋的诱因
目前,引起突聋的病因还不明确。一般认为病毒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均有可能导致突聋。此外,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大、心理压力大、睡眠障碍以及噪声刺激等因素,也可能间接导致突聋的发生。
2.临床分类
根据听力损失的频率和程度,可以将突聋分为四种类型:
(1)低频听力下降型,指1 000赫兹及以下频率的听力下降,至少在250赫兹、500赫兹处听力损失20分贝。
(2)高频听力下降型,指2 000赫兹及以上频率的听力下降,至少在4 000赫兹、8 000赫兹处听力下降20分贝。
(3)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即250赫兹~8 000赫兹的听力均下降,平均听阈≤80分贝。
(4)全聋型,250赫兹~8 000赫兹的听力均下降,平均听阈≥81分贝。
突聋有预兆吗?
突聋在发作前没有明显的征兆,患者会突然感觉一侧或两侧耳朵的听力明显下降,并同时存在其他症状。有资料显示,约90%的突聋患者在听力下降的同时伴有耳鸣,近半数患者有耳朵闷胀感,20%~3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听觉过敏(对于正常声音过度敏感)、耳周感觉异常等问题。
突聋的治疗方法
突聋的治疗效果根据听力恢复程度可分为四级: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是指受损频率的听力恢复正常,达到健侧耳听力水平或此次突聋发病前水平;显效是指受损频率的平均听力提高30分贝以上;有效是指受损频率的平均听力提高15~30分贝;无效是指受损频率的平均听力提高不足15分贝。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定期进行听力测试,根据听力测试结果判断疗效。如果患者听力完全恢复可以考虑停药,如果效果不满意可以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1.改善内耳血管病变
研究发现,内耳血管病变是导致突聋发生的重要因素。受精神紧张、病毒感染、高脂血症等因素影响,内耳血管可能形成血栓、发生痉挛,导致内耳供血、供氧不足,影响内耳功能,导致听力下降。因此,对于处在突聋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可应用药物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栓形成,减轻内耳血管病变。相关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改善血液流动性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等。
2.高压氧舱治疗
高压氧舱治疗可以作为治疗突聋的辅助治疗方法,能提高内耳血管的氧浓度,改善内耳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听力损伤。
3.营养神经
突聋患者可能会出现听神经继发性损伤,可应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神经营养因子等进行治疗。
4.对症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患者存在的病情和症状,可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比如,低频听力下降型患者可能存在内耳膜迷路积水,所以需要限盐,同时控制输液量,减少生理盐水的使用。高频听力下降型患者多伴有耳鸣,可以使用利多卡因。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的突聋患者,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5.康复器械辅助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听力损伤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可以根据听力下降程度选择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
疗效与就诊时间、类型相关
突聋的治疗效果与疾病类型、治疗的及时性密切相关。发病72小时内是治疗的黄金时间。治疗越及时,听力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您突然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应该尽快到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医师会检查您的外耳道、鼓膜、耳周皮肤、淋巴结,进行音叉检查、纯音听阈检查、声导抗检查等项目,确定听力下降的原因。必要时,患者需要进行颅脑磁共振检查等影像学检查项目,排除内耳或颅内肿瘤病变。
不同类型的突聋患者恢复情况差异较大。一般情况下,低频听力下降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比高频听力下降型和全聋型患者要好。资料显示,低频听力下降型患者的痊愈率可达78%,而全聋型患者的痊愈率却只有14%。
突聋患者的生活注意事项
很多突聋患者会感到自己的生活被病情所改变——有些人即使经过治疗,听力仍然无法恢复,需要佩戴助听器生活。并且,突聋复发的可能性较高,复发患者的症状一般会比初次发病严重,治疗难度也相对更大。患者除了接受规范的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尽量避免突聋的诱发因素,保护残余听力,减少复发的可能性,保障生活质量。
1.控制情绪与压力
负面情绪不仅不利于病情恢复,还可能诱使突聋再次发生。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劳逸结合,尽量减少焦虑不安、急躁等负面情绪。如果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
2.生活规律,饮食均衡
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保证饮食均衡,有利于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身心健康,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多摄入维生素B、维生素C,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酒精摄入,对于保护听觉神经和内耳微循环有积极作用。
3.保护耳部健康
远离喧嚣的环境,必要时佩戴隔音耳塞以保护听力。同时,避免过度用耳,特别是在佩戴耳机时,需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和音量,严禁长时间、大音量地使用耳机。当周围环境嘈杂时,尽量不要佩戴耳机,以免在不知不觉中将音量调得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