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治疗后应重点预防静脉血栓
作者: 吉漩62岁的杨先生开车时,突然感觉后颈部剧烈疼痛。停车休息后疼痛没有缓解,他便前往医院检查。医师根据脑部CT和头颈部CTA(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诊断其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立刻安排进行介入治疗,以及时闭塞动脉瘤。
手术后,主治医师重点向杨先生的家属说明,脑血管介入治疗后,患者可能发生术后静脉血栓,要高度警惕并妥善护理。那么,脑血管介入治疗是什么?为什么治疗后有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能不能预防呢?
脑血管介入治疗的作用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支持下,采取股动脉穿刺等方式,将导丝等器械伸入目标血管,送达病变部位,开展检查与治疗的一种技术,适用于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急性脑血栓、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等脑血管疾病患者。从应用效果来看,脑血管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精准性高等优势,能够显著降低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介入治疗后静脉血栓高发的原因
静脉血栓即血液在静脉内形成的血凝块,可能导致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脑血管介入治疗后,患者可能因为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血流流速过缓和血管壁损伤等原因,形成静脉血栓。
1.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实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手术创伤导致血液中的血小板水平升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有利于血栓形成。
2.术后卧床使血液瘀滞
脑血管介入治疗通常选择股动脉进行穿刺。为了避免术后穿刺部出现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情况,在手术结束后,医师会对穿刺点做加压包扎处理。同时,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必须卧床休息,手术侧的髋关节则应制动6小时。由于活动受限,血液流速减缓,容易发生瘀滞,可能引发血栓的形成。此外,部分患者术后不习惯卧姿如厕,为了减少排尿次数,会有意识地减少饮水量,这会导致血液进一步变得黏稠,促进血栓的形成。
3.血管内膜损伤
脑血管介入治疗会损伤血管内膜,使机体启动凝血机制,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于损伤部位,可能在局部形成血栓。
预防静脉血栓的实用建议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会随着血流在人体内移动,如果堵塞肺动脉,将会导致呼吸困难、胸闷、咯血等肺栓塞症状,甚至引发死亡。因此,静脉血栓也被称为威胁人类生命的“无形杀手”。作为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接受脑血管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应掌握预防静脉血栓的基本知识,以保障自身健康。
1.充足饮水
在治疗结束后,患者要充足饮水,维持电解质平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加速排出手术中使用的造影剂。建议多喝温水。一般情况下,患者治疗后4小时内,每小时可饮水400毫升左右,24小时内饮水量控制在2 000毫升左右。
2.控制食物中油、盐、糖的含量
应保持清淡饮食,严格限制高胆固醇、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量,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每天食用油的用量限制在25克以内,可以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玉米油等植物油。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帮助改善血脂水平。
3.积极进行下肢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卧床期间,可自主进行踝泵运动:伸直双腿,先缓慢勾起脚尖,直至最大限度,维持10秒钟;再将脚尖缓缓下压,直至最大限度,维持10秒钟;最后以踝关节为中心做绕环运动。每次至少活动10分钟,每天进行4~5次。踝泵运动可以让下肢肌肉反复绷紧、松弛,让血管得到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流动,从而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家属也可以自下而上按摩患者的小腿肌肉,预防血栓形成。
脑血管介入治疗24小时后,患者可以在家属的搀扶下下床缓慢步行,也可以扶着床边或使用拐杖等助行器行走。如果下床活动时感觉到头晕等不适,要立即回床休息,防止发生跌倒等意外。
4.科学使用医疗器械
患者可以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医疗器械进行预防,具体有3种类型:
(1)逐级加压袜
逐级加压袜是一种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而设计的特殊弹力袜,穿戴以后可以为腿部施加梯度压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这类产品有不同的压力等级和尺寸,患者可结合实际需求、舒适度和医师建议进行选择。脑血管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一般选择最低压力等级的加压袜即可。注意:每天脱下加压袜后应观察下肢的皮温、颜色。如果有下肢发凉、皮肤颜色发紫、肢体麻木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
(2)足底静脉泵
足底静脉泵是一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的设备。该设备仅包裹患者的足部,可以通过脉冲气体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冲击穿戴者的足底,使下肢静脉血液获得类似于快步行走状态下的脉冲性流动加速,从而提高血液流动速度,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
(3)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
这种产品可以包裹患者的足部和腿部,通过为气囊反复充气、放气,使被气囊包裹的肢体承受间歇性的外部压力。肢体肌肉和血管在压力的作用下不断地收缩、舒张,能够增加静脉血液的流动速度,对预防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有良好效果。
5.药物预防
脑血管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可使用两类药物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一类是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另一类是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注射类抗凝药物。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如果出现瘀点、瘀斑、血尿、黑便以及鼻出血等异常情况,要尽快联系医护人员进行诊断、处理。
6.警惕静脉血栓的早期预警信号
如果静脉血栓堵塞下肢血管,影响血液流通,可能引起下肢皮温升高、疼痛等症状。在术后恢复期间,患者和家属要留心观察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有无变化,是否感觉到下肢肿胀、疼痛;是否出现头痛、神志改变等异常情况。如果有上述症状,应第一时间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