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时血袋为啥来回晃等献血5问
作者: 孟洁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如果没有献血者捐献的血液,部分血液疾病患者无法进行治疗,很多产后大出血、外伤性失血、严重烧伤的患者只能“等待”死亡。本文将为您介绍血液学、献血过程相关的科普知识,帮您解除疑问,让您更加安心、放心地参与无偿献血的伟大事业。
一问:献血前,为什么要先“扎一针”?
在正式献血前,工作人员会在志愿者的手指头或上臂肘窝正中静脉“扎一针”,留取血液样本。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志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快速检测。检测结果包括:明确血型;获取血液中血红蛋白情况、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相关信息,以明确献血者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肝功能等健康状况;检查献血者是否感染肝炎病毒等传染性疾病。这是献血不可或缺的环节。检查结果将在几分钟内完成。在等待时,献血者可以喝些血站准备的热水、电解质饮料,也可以食用面包等食品。
二问:血液为何“内动外静”?
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人体内的血液是不断循环流动的。但生活中,如果发生外伤,流出体外的血液过一会儿就凝固了。这是为什么呢?
人体内血液流动的关键在于心脏,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会泵出血液,让血管里的血液有动力流到身体各处,然后又流回到心脏。经过心脏的再次“充能”后,血液重新获得动力。如此周而复始,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流动,维持生命活动。
当血液在人体内时,不会触发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双重作用下,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形成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受以上因素的影响,血液可以在血管内保持流动状态。
当血管壁破裂、血液流出体外后,会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这种物质可以把凝血酶原催化为凝血酶。凝血酶则可以加速血液中纤维蛋白的形成。纤维蛋白像一张“网”兜住血细胞,限制血细胞的活动,从而使血液凝固。在25℃左右的常温下,流出体外的血液大约在15分钟左右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
三问:献血时,血袋为什么不停
“跳舞”?
既然血液流出体外后会凝固,那么,献血抽出的血液为什么能一直保持液体状态,不会发生凝固呢?答案就在献血过程中一直“跳舞”的血袋上。
血站用来保存献血者血液的采血袋不是空的——袋中装有一定量的抗凝剂。抗凝剂是一种防止血液凝固和红细胞被破坏的化学物质,主要成分有磷酸盐、葡萄糖、腺嘌呤以及枸橼酸盐。
钙离子能够激活凝血因子并促使凝血酶的生成。当血液从献血者体内流入采血袋后,抗凝剂中的枸橼酸盐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枸橼酸钙,这可以降低血液中钙离子的浓度,从而阻断凝血过程。同时,葡萄糖、腺嘌呤、磷酸盐能够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时间。
但是,光有抗凝剂还不够。必须让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抗凝效果。因此,在采血时,要将采血袋放在电子采血称的托盘上,这个托盘会以特定的角度和频率不停地摇摆。这样做既可以用电子秤精准计量采集血液的重量,又能使血袋中的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合,确保血袋中的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四问:献血时,献血者手里为什么
要握一个小球?
有位来献血的年轻姑娘问笔者的同事:“大夫,献血时,我为啥要握着“彩妆蛋”?”事实上,“彩妆蛋”是一个握力球。献血时握着它有大作用。
1.促进血液流动
在献血时,志愿者的手臂需要处于特定位置、保持特定姿态。时间一长,手臂很容易出现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现象,从而影响血液的采集。献血者通过反复地握紧和松开握力球,可以让手臂肌肉主动收缩和放松。这能够促进血液流动,以避免采血速度过慢。除了手握小球外,有条件的血站会为献血者准备电动沙发,让献血者以半躺的状态进行献血。这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抽血的顺利完成。
2.缓解紧张情绪
部分献血者在献血时会出现紧张情绪,过度紧张会导致身体僵硬、肌肉紧绷,减慢出血速度,加重不适感。手持握力球能帮助献血者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帮助顺利完成采血。
五问:献血后,为什么不会立刻收到
用血通知?
献血后,血液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用于治病救人;献血者需要等到一段时间才能收到“感谢短信”,这是为什么呢?
1.进行二次血液检查
出于安全性考虑,献血者捐献的血液不能直接进行临床使用。献血前进行的血液化验属于“初筛”,采集献血者的血液后,血液中心还会对血液进行一系列严格的筛查。完成复筛后,合格的血液才会被送至医院,再由医院根据需要调配给患者使用。从采集到检测,再到成分制备、入库、发放,整个过程至少需要3天。
2.新鲜血液不能立即使用
血液越新鲜越好吗?实际上并不是。一方面,临床用血严格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库存血只要不过期都可以正常使用;另一方面,直接输注新鲜血可能存在风险,一般不会直接使用。
(1)规避输血反应风险
新鲜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如果直接输注到患者体内,有可能引起输血反应,如高热、寒战、关节痛、呼吸困难等。严重者还会出现低血压、休克等不良反应。
(2)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输注血液是部分疾病的传播途径之一。人体感染某些病毒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在其血液中检测出相应的病毒标志物。而且,新鲜血液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存活率较高。随着血液保存时间的延长,一些致病性微生物会被灭活。因此,新鲜血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再使用更加安全。
(3)提升治疗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新鲜的全血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制备,被分离成多种成分血制品,如红细胞、血小板等。医师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输注全血或成分血。如此一来,各种血液成分不仅能在各自最适宜的环境下储存,还能使有限的血液用于治疗更多的患者。如果给不需要输注全血的患者直接使用新鲜的全血,不仅会造成血液成分的浪费,还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