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储备“ 可逆”吗

作者: 孙宏策

6 周岁半的小懿(化名)刚上一年级,学期刚结束,妈妈就带他来检查视力。一番屈光检查后,小懿妈妈看着自动验光仪上的结果,心里直犯嘀咕:“没想到读了一学期书,远视储备居然还变多了!这远视储备是啥玩意?它‘可逆’吗?”

什么是远视储备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远视和近视的概念。当远处的物体经过眼球正好成像在眼底的视网膜上时,就是正视状态,但如果成像没有落在视网膜上,而是落在视网膜前面,就是近视状态,落在后面就是远视状态。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生时眼球比较小,眼球前后径(眼轴)短,光线进入眼睛后,成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这使得眼睛都处于远视状态。

在眼睛的发育过程中,正常情况下的小朋友是有一定生理性远视度数的,这个就是远视储备。随着生长发育,眼球会慢慢变长,眼睛的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一般来说,3 岁及以前的儿童远视度数参考范围在+2.50 度~300 度,4~5 岁时为+1.50~200 度,6~7岁时为125 度左右,8~9 岁时为100 度左右 ,10~11 岁时为75 度左右,直到12 岁左右,远视储备就逐渐消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远视储备代表着抵抗近视的“本钱”,孩子眼睛达到正视状态前,若远视储备被过快、过度、过早地消耗掉,近视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如何测量远视储备

准确地测量远视储备,一定要在孩子睫状肌充分麻痹的状态下进行。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眼位等具体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散瞳眼药水,使眼睛里用于调焦的睫状肌彻底地放松(使不上劲),这样测出来的度数才是最真实的。

如果不是在散瞳的状态下测量,眼睛可能会因为睫状肌用力程度不同而导致测出来的远视度数忽高忽低,这种结果常常“忽悠”了不少家长,误以为远视储备是“可逆”的。因此,如果孩子验光时未散瞳,那么在自动验光仪上测得的结果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孩子的屈光状态。就拿小懿妈妈来说,她根据自动验光仪上的结果,就判断孩子的远视储备变多了,这其实是不准确的。

每次验光检查都要散瞳吗

不一定。使用散瞳眼药水会引起眼睛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畏光、视近模糊等不良反应,影响孩子的视觉质量,带来不好的就医体验。因此,并不是每次验光检查都需要散瞳。一般而言,首次检查散瞳验光后,在后续随访中,医生会根据眼部屈光参数(比如角膜曲率、眼轴等)的变化来观察屈光度变化的趋势。眼睛的屈光度主要由角膜曲率(弯曲度)、晶体(眼内调焦的镜头)屈光力、眼轴长度组成,短期内角膜曲率、晶体屈光力的变化比较小。有研究预测,学龄期儿童眼轴每增加1 毫米/年,屈光力大概变化为200~250 度(2.00~2.50D);若增加1 毫米/3 年,屈光力大概变化为150~175 度(1.50~1.75D),所以可以根据眼轴的变化大致推测屈光度的变化,相对准确地推算出孩子眼睛近视涨了多少度。如果推算出孩子不需要配镜和换镜,就没必要进行散瞳。

远视储备越高越好吗

远视储备并非越高越好。因为远视一旦高于一定的屈光度,就会导致视物模糊,使得大脑接收不到清晰的图像信号,没办法很好地去“训练”眼睛,时间久了,视力发育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可能引起弱视。同时,过高的远视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视功能问题,比如眼睛发生偏斜,容易疲劳,看近物不持久等。

远视储备能逆转吗

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眼球会随着身体慢慢长大,眼轴会逐渐变长,远视度数自然就会逐渐降低,即远视储备会越来越少,这类似于时光不能倒流。眼轴在生理性变长的过程中一般不会再缩短,远视储备自然也就不会增多。

临床上也有发现,少部分孩子通过持续户外活动或某些延缓眼轴增长的措施,确实会出现短暂的眼轴缩短的现象(远视储备短暂增多);更有极个别的孩子会有较长时间(超过1 年)眼轴回缩现象。但是这些个体案例并不能解释总体规律,从孩子眼睛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看,远视储备一般很难增多与逆转,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减缓孩子远视储备的消耗速度。

如何减缓远视储备消耗速度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户外时间,比如步行上下学、课间午间做广播操、体育课时间进行户外活动等。

●把握用眼距离与时间

注意保持用眼距离,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要保持一尺(约33 厘米)以上,每20~30 分钟近距离用眼后,远眺几分钟,让眼睛休息一下。餐后1 小时(高血糖状态)内,要避免或减少近距离用眼。

●营造良好的用眼环境

白天学习时,尽量在充足的自然光下;晚上学习时,使用“ 双光源”,即房间开灯的同时加上台灯。避免在暗室里近距离看亮度较高的电子屏幕。

●饮食均衡营养

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比如鱼、蛋、瘦肉、豆制品等)和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避免高糖饮食与高钠饮食。

●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

保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睡前杜绝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定期自查与检查

平时要主动关注孩子眼部的健康状态,观察孩子是否有眯眼、斜视、歪头、皱眉等近视先兆。定期去医院检查,建立屈光档案,记录孩子成长过程中眼部屈光参数的变化。

编辑/朱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