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春捂”

作者: 赵朝阳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提醒人们在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在秋天也不要急于穿太多。那么,为什么要“春捂”呢?应该如何正确地“春捂”呢?

“春捂”的原理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春捂”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需要,可以更好地保护身体的阳气。《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气温逐渐回暖,万物新生,阳气蓬勃升发,人体状态如刚发芽的青枝,生机勃勃。但在早春时节,潜藏的严寒在暗处蠢蠢欲动,人体往往难以有效抵御这种突如其来的凉意,若过早褪去厚重的棉衣,人们便容易遭受外界病邪的侵袭。尽管春日的风如“吹面不寒杨柳风”般温柔,但在中医的理论中,“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其多变且难以预料的特点让人防不胜防。因此,在春季,“捂”的措施仍然显得尤为重要。

从西医学的角度看,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能力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而春季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过早脱掉棉衣,身体可能难以适应气温变化,会导致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

正确“春捂”

●“春捂”的时机

“春捂”,并不是指一整个春天都要穿着厚厚的棉衣。如果密不透风地包裹自己,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反而容易生病。当昼夜温差大于8℃以上时,需要“捂”。当气温连续几天保持在15℃以上时,就不需要“捂”了。在选择衣物时,也应当倾向于宽松舒适的衣物,防止因衣物太紧而影响身体活动和血液循环。

●“春捂”的部位

“春捂”,并不需要像冬天一般全面地防护寒风,只需要捂住颈项部、腹部、膝足部即可。

颈项部:颈项部是身体的较高部位,有非常多的血管和神经。春天风多、风大,如果颈项部受凉,就可能导致血管收缩、神经紧张,从而引发头痛、脖子僵硬等问题。因此,在春天早晚外出时,建议戴好围巾、帽子等保暖物品,以保护颈项部。

腹部:中医认为,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是许多重要器官所在之处,包括胃、肠、肝、脾等。这些器官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所以春天尽量选择盖住腹部的衣物,少穿露脐装,保持腹部温暖,有利于预防胃肠道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足部:下肢的血液循环不如上肢,因此易感到脚冷,所以春天应当注意足部保暖,避免穿露脚踝的裤子,睡前可以尝试泡脚,温暖全身。

●“春捂”应与日常饮食相结合

从中医理论来看,春天阳气生发,有利于肝气疏泄,而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会影响肝气疏泄;甘味食物具有补益、健脾的功效,适当食用,可以培补脾胃亏虚。因此,春天应少酸增甘,适当增加甘味食物的摄入量,如山药、糯米、桂圆等。随着气温升高,饮食也应逐渐从冬季的高热量、高脂肪食物,转向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脾胃怕生冷,饮食也应以温和为主,尽量不吃或少吃生冷寒凉、辛辣刺激性食物。

编辑/郑子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