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谈痛经

作者: 陈旭

中医谈痛经0

痛经是困扰女性生活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种类大致可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前者的比例占绝大多数,即不伴有生殖器官的实质性病变的痛经。

月经,古代也称为“月信”,就是每个月有规律、有信征地来潮。随着中医健康观念的普及深入,越来越多人明白传统医学中“天人相应”的道理,认识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应顺应自然规律。一年四季、春种秋收,一天晨昏、劳作有度,人的身体对时辰、昼夜、寒暑、四季都有感知并可呼应,而月经就是女性机体规律与月有盈亏、潮有朝夕相互对应的典型现象。月经来潮的背后,是人体子宫气血阴阳周期性变化的结果,这与现代医学研究的激素调节如出一辙,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平衡失调,出现经期提前或错后、经量过多或过少、痛经、排卵异常等情况。

根据月经周期规律,结合不同时期的症状,中医在治疗痛经等月经病方面有独到之处。

一个月经周期通常从月经来潮第1 天算起,子宫内膜开始脱落,形成经血,此时机体体温在36.5℃左右,人会感觉怕冷、乏力。这个时期阳气虚少、阴气滋长,尤其应该御寒保暖,多饮温水,忌生冷饮食,避免剧烈运动损伤阳气。如果小腹冷痛、手脚冰凉,血块较多、颜色暗红,多为寒凝瘀血较重,中药可以用小茴香、炮姜、元胡、没药、当归、川芎等温经化瘀;如果小腹拒按、乳房胀痛,则偏于气滞瘀血,可用桃仁、红花、当归、牛膝、桔梗、枳壳等活血行气;如果劳累疲倦、月经量少、颜色发淡,多为气血亏虚,可以用生黄芪、当归、川芎、炮姜等益气养血、化瘀生新。

第5~7 天,月经干净后,月经周期进入下个阶段,子宫内膜逐渐增生,卵泡也在逐渐形成。子宫内膜好比土壤,想要土地肥沃,需要不断滋养。此阶段的调理可用中药枸杞子、覆盆子、山茱萸、生地黄、桑寄生、杜仲等补肝肾、养气血。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是说女性肝气顺畅、肝血充足是先天生理基础,而情绪抑郁、急躁易怒会致肝气郁滞,月经和胎产也易致肝血亏虚。因此,中医常用柴胡、陈皮、白芍、当归、女贞子、玫瑰花、茯苓、白术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第13~15 天,卵泡成熟,排卵期来临,通常体温先降至36.4℃左右的低点,再迅速攀升0.4~0.5℃。此时阴阳处于相互转化时机,可以应用当归、川芎、红花、益母草等调血通达促排卵。另外,还应注重脾胃的调和,不要进食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而伤及阴津,也不可贪凉饮冷而损伤阳气,更不要过食肥腻之品。如出现饮食不调、胃腹胀满、大便黏滞等情况,可用山楂、麦芽、砂仁等消食化滞,陈皮、半夏、薏苡仁利湿化痰。如出现食欲不振、经常腹泻等脾虚症状,常用白术、茯苓、党参、山药等补气健脾。

排卵后,月经周期进入黄体期,子宫内膜越来越厚,体温持续在36.8℃ ~36.9℃ ,阳气逐渐旺盛,这时可适当运动,帮助阳气生发。如果平日常常感觉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可用巴戟天、炙黄芪、熟地黄、补骨脂、山茱萸、菟丝子等温补肾阳,促进黄体功能健全。已婚女性在这个时期还要注意避免过用活血药、泻下药,以防怀孕不自知或因服药而导致流产的发生。黄体期大约在月经周期第28~30天结束,如未怀孕,则体温骤降,月经再度来潮。

由此可见,月经周期是由以上四个阶段衔接而成的,每个阶段都在不断变化、循环往复,任何一个时期身体或精神受到刺激,都有可能对机体产生影响,造成女性的月经问题。所以,在排除器质性病变之后,痛经久治不愈的问题很可能并不只出现在月经来潮的那几天,而应该放眼整个月经周期,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整体调理。

温馨提醒:用药务必咨询专业医生,并进行体质辨识和病情诊断,切勿盲目自行抓药服用。

编辑/朱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