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力筛查 聆听世间美好
作者: 薛秋霞正常的听力是语言学习的前提。通常情况下,听力正常的孩子在4~9 个月开始牙牙学语,最晚不超过11 个月,这是语言发育重要的阶段性标志。如果孩子从小处于无声的世界,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不能在11 个月前开始牙牙学语,错过2~3 岁这一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期,可能会导致难以弥补的影响。
然而,由于常规体检很难在宝宝1 岁内发现听力问题,所以很多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等孩子渐渐长大,发现语言发育受到了影响才去医院检查。
那么,不同听力损失的孩子会有什么表现呢?怎么判断孩子的听力是否有问题呢?
●轻度听力损失(平均听阈为26~40 dB HL)
听取一般的说话声没有困难,但在嘈杂的环境下对话会感到困难,不易听到较小的声音或者远距离的声音。
●中度听力损失(平均听阈为41~55 dB HL)
对普通音量的说话声会感到听辨困难。孩子可能遗漏一半以上的语言信息,易导致孩子语言发育迟缓、词汇量明显少于同龄孩子等问题;生活中常会要求交谈者重复说话来弥补语音收集的不足。
●中重度听力损失(平均听阈为56~70 dB HL)
对大声说话听辨困难。孩子会有语言发育迟缓、语音清晰度差、语音声调平等问题,社交互动困难。在很多情况下,为了听清楚他人的语句,孩子会非常靠近说话者或者要求交谈者大声说话。
●重度听力损失(平均听阈为70~90 dB HL)
对较大的声音可有声感,但不能分辨言语声,可导致语言障碍。若不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口语发展极其缓慢,甚至无发展。
●极重度听力损失(平均听阈>90 dB HL)
若不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基本无法听到言语声和环境声,孩子基本无法讲话。
●单侧聋(好耳平均听阈<26dB HL,差耳平均听阈≥40dBHL)
在安静环境下,除非声音靠近较差的耳朵,否则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可能存在声源定位困难。若在嘈杂的环境下,可能在言语声、对话中和声源定位方面存在困难。
其实,根据以上表现进行听力评估并没有想象得这么简单,轻中度听力损失或者单侧异常的孩子更不容易被发现。他们可以听到声音,但是可能听得不清晰,造成发音不准。尤其在婴幼儿时期,由于孩子不会表达,家长容易忽略其听力方面的问题。
对于严重的听力障碍患儿,如果不做任何干预,在其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 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途径,那么,重者可能会导致聋哑,轻者可能会导致语言发育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等心理行为问题。
因此,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十分重要。如今,在医院出生的每个婴儿都会在出生后的2~3 天进行第一次听力筛查(初筛),负责听力筛查的医务人员会在宝宝安静的状态下进行耳声发射(OAE)检查,判断宝宝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如果这次初筛未通过,就要等宝宝42 天以后进行第二次听力筛查(复筛)。由于听力筛查的仪器比较敏感,如果宝宝接受筛查时有以下几种情况,就可能无法通过听力筛查:宝宝外耳道或中耳有分泌物、不安静、周围环境有噪声等。
但是无论何种原因,42 天后都该带宝宝进行第二次听力筛查(复筛)。这次筛查不同于第一次,一般会在宝宝自然睡着之后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检查(AABR),可以反映耳蜗、听神经和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仍然未通过筛查的宝宝,需在3 个月内接受全面的听力诊断检查,如诊断性的耳声发射、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检查(ABR)等。
当得到“听力筛查未通过”这个结果时,家长不用过分焦虑,多数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宝宝经过诊断性听力检查后并未发现明确的听力异常,原因多在于外耳道或中耳有分泌物。但家长也不能置之不理,国外新生儿双侧听力测试异常发生率在1‰~3‰,也就是说,每1000 个宝宝里有1~3 个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有研究表明,发现听力障碍并及时干预后,影响听力障碍儿童最终语言能力的唯一相关因素是听力障碍发现时间的早晚,而不是听力损害程度。
如果宝宝未通过听力筛查,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听力诊断,如有问题,尽早干预。现在医疗技术发达,即使是双耳重度障碍的孩子,如果在新生儿期或者婴儿早期及时发现听力问题,大多可以通过验配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等听觉辅助装置进行干预,重获新“声”,重建语言刺激环境。早干预的孩子,语言发育会更接近正常的孩子,一样能够聆听世上所有的美好。
编辑/罗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