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作文教学优化路径探析

作者: 杨霞

摘 要 小学作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其优化显得尤为迫切。作文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然而,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作文教学优化策略,解决现有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2-0031-03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小学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创造力和审美情感等多方面核心素养的重任。近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表达[1];另一方面,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认知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作文教学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创新作文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真实性的写作场景

目前,作文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写作环境的“虚拟化”,这导致学生缺乏写作动机和情感投入。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作内容会显得虚假,更严重的是,它会逐渐消磨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二)忽略了教学的实效性

尽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写作课程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但多数教师依然倾向于采用“大量练习”的策略。虽然这种方法有助于中低水平的学生快速进步,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畏惧心理,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三)评价体系单一刻板

理想的写作教学应该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多样化的视角下发展个人能力。然而,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仅依赖简单的评分系统来评估学生的作品,而非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2]更有甚者,一些评语过于笼统、模式化,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信息,最终使得作文教学变得目标不明、方向模糊。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作文教学指导理念

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写作辅导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倾向于采用“形式优先”的策略。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进而削弱了作文指导的实际成效。为了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第一,强化“内容导向”的教学理念。针对当前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虚假”“宏大”“空洞”等问题,教师应当彻底摒弃“形式至上”的教学观念,转而强调“内容为王”。这意味着教师减少对学生阅读材料和主题构思的直接干预,而是更加关注对文章内容的引导。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密切关注人们的情感变化,帮助他们挣脱条条框框的束缚,激发其创作热情,鼓励学生真诚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第二,落实“课堂准备充分”的教学理念。过去,教师在作文课上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写作技巧,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教师倾囊相授,学生也难以撰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前加强引导工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校园附近的生态园区、地理公园、果园或是菜园等,让学生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思考和感受,之后再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转化为文字。[3]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分享、节日庆祝、户外探险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

第三,坚持“逻辑清晰”的教学理念。学生书写真实经历,坦率表达内心世界,这是提升作文质量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正确写作态度的关键。若学生一味追求符合考试要求的形式化写作,即便能获得高分,其写作能力也无法得到实质性的增长,更无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教师应教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合理规划文章的开篇、过渡及结尾,确保内容丰富且结构严谨。例如,在完成实地考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详细描绘所见所闻所感,并允许他们根据个人偏好选择不同的文体形式,以此来展现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育的根本在于生活,它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扩展到课堂之外,使其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还可以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通过电子屏幕探索浩瀚的世界与深远的历史,以心灵感知世界,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热爱写作,轻松创作,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资源活化:视野拓展与生活融入

小学作文教学应当突破教室的物理界限,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地理特征以及人文环境等丰富的外部资源,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践。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使他们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吸收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精神滋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互联网观看适合的节目,如《开讲啦》《国家宝藏》《人与自然》《经典咏流传》等[4],从中获取政治、历史、自然、文化等领域的知识,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经历不仅能让学生捕捉到生动的时代脉络和有意义的生活片段,还能激发他们写作的思想深度,以独特视角审视社会和人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反思。

(二)观察体悟:感悟生活,理解生命

为提升学生的观察体悟能力,对生命有着深入认识,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亲自培育植物的活动。通过亲手播种、观察并详细记录植物从种子到成熟的过程,学生将能直观感受到生命成长的神奇力量。此类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非所有作文教学都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的情境。对于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的主题,教师不必强求在课堂上或特意营造相关情境。相反,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模拟真实场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或是多媒体互动平台等技术,教师能够创造出贴近主题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写作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预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有机会观察、欣赏和体验,还能加深他们对生活的认识。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即时指导,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体验后,他们在写作时便能言之有物,充满真挚的情感。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作文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完成一篇佳作的同时,也能收获成就感和幸福体验。

(三)资料积累:自我充实与技能提升

提升写作技能的核心在于日常积淀。唯有知识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学生写作时方能文思泉涌。学生不仅能够在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还能通过课外阅读和社会生活中的观察,专注于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捕捉那些生动而感人的瞬间,深入挖掘其内在精神。如此一来,他们便能积累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历,使得写作时有实质性的故事可述,真诚地表达个人情感。

在这个广阔的写作领域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的导航员。教师应当激励学生突破书本的束缚,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对社会热点、重要议题以及实际挑战展开思考,以此点燃他们的写作激情。通过实地考察、聆听专家讲解、参与社会调研等使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思考,这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还能为他们的写作提供持续不断的素材和启示。因此,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巧妙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主题讨论、举办专题讲座等,既能提升学生语言表达技巧,又能增强学生演讲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5]

此外,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这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从古典诗词中领悟智慧,从当今文化动态中获得启示。通过广泛阅读和不断积累,学生能够在古今文化的交汇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然而然地提升写作水平,使其作品更加深刻且视野宽广。

(四)多元活动:激发写作兴趣与热情

兴趣无疑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最强大驱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课堂写作练习、文学社团活动、阅读感悟交流、笔记展示会和作文竞赛等,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写作环境。以《春》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借助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展现春天的生机勃勃,唤起学生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在此情境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例如:“你如何描绘春天的色彩?”“你对春天的印象有哪些特别之处?”“请将你对春天的思考和感受记录下来或与我们分享。”这样的教学互动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并将范文学习与创意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此外,在重要的历史纪念日,如国际劳动节、中国青年节、世界环境日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相关主题进行学习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这些重要节日为背景进行写作。这不仅能丰富文章内涵,还能让学生的作品更加贴近社会、体现时代精神。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脉搏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深意和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

(五)评价革新:共同分享与促进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模式的革新,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参与度及典型行为,实现评价主体与方法的多样化。然而,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羞涩、缺乏自信,不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担心受到嘲笑。同时,教师在完成作文批阅后,往往倾向于展示少数优秀作品,导致大多数学生缺乏参与评价、交流和分享的机会,这无疑限制了他们的成长空间。

借助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将学生的作文扫描至多媒体平台进行展示,组织学生分组阅读、共同分享、逐一点评,不仅简化了传统的面对面批改过程,还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展示与交流平台。此类作文评价活动,既是成果的展示,又是学习的检阅,能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以作者的身份亮相,享受交流的乐趣,分享创作的心得。

在评价作文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平等看待他们的作品,给予更多肯定与鼓励。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优质评语进行整理,或是通过多媒体技术邀请全班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这可以大大增加正面反馈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哪怕是在作品中发现一处小小的亮点,也可能成为激励其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杨霞,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山东 淄博 255400)

参考文献:

[1] 胡梅英.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中年级学生自主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4(12):41-43.

[2] 陆锦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文指导策略[J].嘉应文学,2024(11):161-163.

[3] 张晓红.“双减”视域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再思考[J].华夏教师,2023(16):69-71.

[4] 刁振璟.“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10):61-63.

[5] 魏孔琦.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甘肃教育研究,2022(7):49-51.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