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课文中真善美元素的挖掘
作者: 左容摘 要 高中语文教育在塑造学生人格、推动人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课文中真善美元素的深入挖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这些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真善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2-0037-03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承载着传承文化、弘扬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高中阶段,语文课程不仅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文学素养的途径,更是他们理解和认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高中语文课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的内涵,其中“真、善、美”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正如华中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博士在其学术著作《语文教育美学研究》中所指出的,语文学科应在语言、文章和文学中有效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人才,进而实现“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推动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2]
在高中语文课文中,真善美的元素通过多种方式得以体现,既包括课文的内容,也包括语言的表达。从内容上看,高中语文课文中的真善美主要体现在对人性、人伦和人生的深刻描绘与探讨。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为他们提供了思考人生和社会的视角。在语言表达上,高中语文课文中的真善美则体现在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等方面。课文中的语言往往富有诗意和哲理,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这种语言的魅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促进了他们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认同。
一、高中语文课文中的真
高中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真”作为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之一,被广大教育者所重视。真,即真实、真诚,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和认识。在高中语文课文中,许多作品都以真实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出真实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一)真实的社会背景
高中语文课文中不乏以真实社会背景为题材的篇章。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即以“心里颇不宁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这种真实的社会背景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更能体会到作者的真挚情感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真实描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问题,从而增强对社会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二)人物情感的真实表达
许多课文通过人物的情感表达来体现“真”。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多愁善感、才情出众,以及她对贾宝玉的深深情感,都体现了真实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情感的真实性和强烈程度,进而体会到文学的感染力。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真实展现,也是对封建社会压迫下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通过这样的角色塑造,学生能够在情感上与角色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三)真实历史事件的再现
高中课文中有一些以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篇章,如《鸿门宴》《五代史伶官传序》《故都的秋》。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这种真实的历史事件再现,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也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和震撼力。通过对历史的真实描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教训和人类的共同经验,从而培养出更为深刻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哲理思考的真实体验
高中课文中还有许多篇目蕴含了丰富且真实的哲理思考。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对人生无常、宇宙浩渺的感慨,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深刻感悟,都是对人生和世界的真实体验和感悟。这些哲理思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人生的契机。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能够领悟到真实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的真谛,从而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生动的艺术描绘
许多作品以其生动的艺术描绘展现了“真”的魅力。鲁迅的《祝福》通过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老舍的《茶馆》则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揭示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这些生动的艺术描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真实感,也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高中语文课文中的善
“善”即善良、美好,是人们对道德伦理的追求和向往。在中华文化中,“善”一直是重要的伦理观念,体现了道德行为的核心价值。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在高中教育中的渗透。其中,“善”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高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善”的理念,这些理念通过课文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对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出善良、美好的价值观。[3]
(一)个人修养的体现
高中语文课文中的“善”在个人修养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强调了诚信、谦虚、自律等品质的培养。例如,《论语十二章》中有许多经典论述,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向优秀的人学习并自我反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倡导言行一致、言行并重的个人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倡导为人处世要多为他人着想。这些修养不仅体现了个人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出高尚的品德。
(二)家庭伦理的重视
在家庭伦理方面,高中课本中强调了孝道、亲情等价值观。李密的《陈情表》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深刻表达了对年迈祖母的孝心。李密为了照顾卧病的祖母,宁愿放弃官职,甚至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上书皇帝,公然抗旨,表达了对祖母的深厚感情。这种对孝道的强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家庭责任的重要性,也促进了家庭和谐。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家庭伦理的价值,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三)社会公德的倡导
在社会公德方面,课本中倡导了仁爱、正义等品质。《离骚》中的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到“民”或“民生”,如“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屈原通过同情人民、关心人民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反动,为人民争取利益,竭忠尽智,廉洁无私。此外,《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同样体现了对民生的关心和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社会公德的倡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建设。
三、高中语文课文中的美
高中语文课本,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载体,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工具,更是美学的展示平台。美,即美好、优美,是人们对艺术和生活的追求和欣赏。在高中语文课文中,许多作品都以美为追求,通过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艺术的美感和生活的韵味。其中所包含的各类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这些元素通过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着美的信息,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一)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篇章都展现了自然的美。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过对荷花、月光和蛙鸣的细腻描写,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充满生机的夏夜画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通过对康桥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句,表达了对康桥的赞美、热爱与不舍。这样的作品不仅让学生欣赏到自然的美,更引导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人物美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聪明才智、敏感多情,成为美的象征。林黛玉不仅外表美丽,更因其才情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而显得格外动人。此外,《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魏征形象同样具有美的内涵。魏征作为谏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并善于直言进谏。他的忠诚与正直,使他成为美的代表。魏征的形象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道德风范,更反映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学习这些人物形象,学生能够理解美不仅体现在外表,更在于内在的品质与情操。
(三)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情感美
情感美是文学作品中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通过文字的形式得以展现。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与妻书》中,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他将家庭幸福、夫妻恩爱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紧密相连,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亲情、爱情和邻里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小说中的人物如翠翠、爷爷等,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怀。通过这些情感的描绘,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冲击和共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这些情感美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追求真善美。
(四)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不仅有着精湛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琵琶演奏的动人旋律,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动人的音乐。诗中对琵琶演奏的细腻描写,不仅展现了音乐的美感,也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语言风格朴实、简洁、明快,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章中“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一句,虽是同义,都是“挑选”的意思,却不能互换;“能”“善”虽都有优良的意思,但不可对调。这种语言的精炼与深刻,使得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且旨意明确。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欣赏到了文学的艺术美,更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五)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美好品质和精神风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篇章都反映了社会的美好一面。《边城》中,沈从文不仅表现纯真的男女之爱、深厚的祖孙之情,还描绘了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淳朴的民风和民俗。小说中的人物如老船夫、船总顺顺等,他们的行为体现了边城人民的善良和互助。通过对这些人物和情节的描绘,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美好,激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此外,课文中对传统节日和民俗的描写,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捉鸭子比赛等,反映了边城人和睦安乐的风貌。这些习俗不仅展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增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理解美好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与奉献。
在挖掘高中语文课文中真善美元素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更是学生道德成长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基石。通过对课文中真、善、美的深入分析,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这些价值观念,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左容,潜江市园林高级中学,湖北 潜江 433100)
参考文献:
[1] 王珍.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美育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21(4):101-108.
[2] 吴俊.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真善美融合——杨道麟博士的《语文教育美学研究》读后[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30-133.
[3] 黄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文化人格培养策略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3:2.
责任编辑:刘 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