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境•任务•指向:高三语文复习的三重维度
作者: 蔡国锋摘 要 就高三复习教学来说,研究新课程标准与新高考的核心理念,是教师必备功课之一,也是教师制定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论述了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应如何围绕命题情境展开,通过详细解析高考语文命题的三大关键词——情境认知、因文设题、命题指向,提出了具体的复习教学策略。同时,本文强调了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学生需精准对接命题情境,深入理解文本,明确解题思路,以提升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情境认知;因文设题;命题指向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2-0040-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考语文命题提出了三个关键词:具体情境、典型任务、命题指向。[1]从全国高考语文新课程标准Ⅰ卷看,具体情境包括文本情境和题目情境,典型任务体现因文设题的特征,命题指向即考查意图既丰富又有体系。体系是以语文素养为中心建构的,典型任务与命题指向相结合,共同构成问题核心,灵活性非常强。高考依标命题,相应地,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也要紧扣课程标准。具体说,要做好三件事:
一、加强情境认知
在阅读中,情境指情况与境地,是人对文字信息的主观感受,也是人阅读文本之后的一种整体认知。这种认知说不清、道不明。不过奇妙的是,一旦有题目出现,根据题目反过来再读文本时,情境又是清晰的、明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命题以文本为载体,就是将情境的基础置于文本之中。
有了文本情境作基础,题目情境就有了出发点与归宿,那么这个情境就是清晰的。细分下来,大致有三种:一是有单独的情境交代,有时往往表现为“废话”;二是与文本中的语句相结合,题目与文本语句缺一不可;三是与题目的问题核心融为一体,问题核心就是情境。要完成对一道具体题目的解答,就要将题目情境与文本情境严丝合缝地对接起来,在对接的情境中思考问题。这是保证思考正确、思考全面的关键。只有对接是成功的,才能在确定的文本范围内进行有效思考,依据行文思路,根据题目指向,做出正确的逻辑推断。
然而在复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对题目情境的认知是模糊的,对文本情境的认知也是模糊的;甚至有不少学生在探索答题路径时,将题目情境等同于文本情境,以为抓住了题目情境就能对文本相关内容作出精准思考,这样的想法是片面地看问题,思维上是有缺陷的。所谓融入情境,是指将题目情境与文本情境严丝合缝地对接起来,在情境中思考问题。这是保证思考正确、思考全面的关键。只有对接是成功的,才能在确定的文本范围内进行有效思考,依据行文思路,根据题目指向,做出正确的逻辑推断。下文以2022年高考全国新课程标准Ⅰ卷第9题为例: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该题的题目情境是单独表述的,是渔夫拒剑的历史故事。文本情境是本文中普通渔人的故事,将这两个情境对接,我们可用比较法进行思考。从阅读感受出发,将改写后的普通渔人与题干中的渔夫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有这样几个不同点。一是在普通渔人眼里,伍子胥只是一个行人罢了,伍子胥感受到“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而渔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二是“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而渔夫是一位义士,与伍子胥的世界相通;三是普通渔人心里觉得接受报酬是不应该的,他只是顺便引渡伍子胥,“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而渔夫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
有了这样的感受后,我们就可以分析其文学效果。①将渔夫改写成无意中引渡伍子胥的普通渔人后,更显出普通人“恩惠”的博大;②普通渔人和伍子胥的世界形成对比,突出了普通渔人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③放弃了较为强烈的外部冲突,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将三个不同点联系起来看,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
参考答案:①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②借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构成对比;③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
题目中的每句话都是有意义的,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感觉题目中的某些话用不上时,往往就是对题目情境认知不到位。
再以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程标准Ⅰ卷第16题为例: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解答该题,不仅要注意题目,还要将诗的尾联中“卖花担上看桃李”带进来,这样才能构成题目完整的情境。而文本情境则明确为“本诗主题”。从诗歌的行文思路看,“卖花担上看桃李”指向诗歌的主题,但是运用了比喻的表述。将两个情境对接一下,就能得到两个方向,一是对“卖花担上看桃李”这个比喻的解说,二是这个比喻(借喻)指向的诗歌主题。具体来说,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是失了根基,只有树头枝底的桃李花才有生机和活力;做学问不能只凭道听途说,要亲自阅读原典,才能把握经典的精神内涵。
参考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
将题目中提到的文本中的语句带进题目,往往被学生忽视,从而误认为文本中的语句就是文本情境,造成情境对接不精准。对题目情境的准确认知是把握文本情境的前提,也是两种情境精准对接的前提。
二、看透因文设题
因文设题的本质就是题目从文本中来,文本决定了题目走向。命题人选择、删改文本,发掘文本中的命题点,形成典型任务。因此,该任务会体现命题指向,而体现在题目中往往就是问题的核心。对问题核心的思考,学生普遍重视从题目到文本的筛选性阅读,而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整体性阅读,这让“置身命题情境”大打折扣。
筛选的前置条件是掌握全部信息,因此不筛选才能为筛选提供全部信息。所谓整体性阅读也就是原原本本理解文本,不错读,不漏读,不添加,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这是命题人发掘文本命题点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问题核心的基础。
要想原原本本理解文本,就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阅读,是一个叠加的过程,也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所谓叠加,指从读第一个字开始,随着目之所视,文章的内容就一点点进入了人的大脑;所谓重复,指在叠加的过程中,感觉读错、读漏、读多,甚至是读破了句子,通过重复的办法进行自我修正。叠加与重复是阅读的基本动作,它指向过程终极后的整体思路印象。
那种先看题再读文的做法是直接进入筛选性阅读,有了这样的“先入为主”,再想进行整体性阅读,“偏见”难以克服。那种在整体性阅读过程中添加“勾画”动作,其实也是一种筛选,而且不是根据题目而是根据个人认知进行的筛选,危害性更大。正确的做法是先整体性阅读,再带题作筛选性阅读,在筛选性阅读中作圈点勾画。以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程标准Ⅰ卷第5题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6分)
通过仔细审慎地阅读两则材料可知,材料一是毛泽东《论持久战》的节选,材料二则评说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而题目中所谓的“启示”则要求我们跳出看抗日战争问题的框子,思考对事关战略的问题的看法和想法。再仔细审慎地阅读材料二,应该能发现,从战略上看待持久战问题,涉及二、三、四段。去掉持久战这个问题,概括出来的看法有:①要有全局观念,要从长远看,要看到大势所趋(第二段);②要抓住问题的根本(第三段);③要有具体的路径和方法(第四段)。
如果注意到“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不是对一般人说的,其有特定的对象,那么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还可以获得一个启示:要注意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①要从全局、长远和大势着眼;②要抓住问题的根本;③要切实考虑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和方法;④要注意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一开始不能仔细审慎地阅读两则材料,就不能在看到题目时做出准确的思考和判断,也不能依据行文思路,抽取出一般的“看问题、想问题”的启示。
三、梳理命题指向
尽管高考语文命题非常灵活,但是如果我们抓住了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变化”中的“不变”,这个“不变”就是统领学习任务群的语文素养要求。语文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其和高考语文试题的板块对应关系如下: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思维发展与提升——现代文阅读Ⅰ;审美鉴赏与创造——现代文阅读Ⅱ、古代诗歌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
语文素养的四个方面就是命题指向,这样的阐释比较笼统,还可进一步细化。比如课程标准中说:“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2]落实到命题中,就有三个关键词:审美体验、审美评价和艺术表现。这三个关键词就是命题指向。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文学作品阅读的具体题目无不指向这三个关键词的某个词。
梳理命题指向的目的是让复习有全面科学的体系,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具体的做题实践中扎实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以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程标准Ⅰ卷第9题为例:
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6分)
该题属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考查,按照课程标准的内涵解说,该题需要对作者的写法作出评价。这样,我们就要明确怎么写的问题,这是一个要点;根据题目要求,对写法作出评价,这是另一个要点。
解答该题,不仅要注意题目,还要将文末画线的句子带进来,这样才能构成题目完整的情境。
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如果你认可这一点,那么你就要根据画线句,再次回到文本情境中去。作者“当年的心境”是少年时代的心境,“当时的悲欢和优乐”也是少年时代的。那么作者是怎么做到(写)的呢?我们自然会想到作者是以少年视角,紧贴少年的心理,既写放牛时的欢乐,又写放牛时的忧愁,真切而自然。所谓没有为放牛“赋予意义”,则是指文章就事论事,只记录放牛时的悲欢优乐,没有拔高放牛的意义,也没有刻意美化少年生活。
如果你认为作者写放牛“赋予意义”,也要根据画线句,再次回到文本情境中去。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自然,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与加工,已经被赋予了意义。进一步可以得到:在放牛的过程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调,还有读武侠感叹虚实有无等,其实已经是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的体现。(这个评价立足于总结段说赋予了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观点一:做到了。①文章以少年视角来写,紧贴少年的心理,既写放牛的快乐,又写放牛的烦恼,都写得真实而生动;②文章就事论事,只记录当年的悲欢忧乐,拒绝拔高放牛的意义,也不对当年生活刻意美化。
观点二:没做到。①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已经被赋予了意义;②其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等,其实已经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
紧扣课程标准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除了置身命题情境,从容思考问题,还要贴近高中语文教材,注重阅读素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以及对关键能力的深刻理解,但最紧要的是做好以上三件事,实现科学精准,讲求实效。
(蔡国锋,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 南通 226300)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7-48,5.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