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初中历史传统文化教学重构
作者: 罗安波摘 要 本文探讨了基于跨学科视角重构初中历史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与策略。传统文化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至关重要,但当前教学缺乏跨学科整合,未能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文章提出从设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及构建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教学重构。通过跨学科学习,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培养跨学科思维与综合素质。
关键词 跨学科视角;初中历史;传统文化教学;重构;多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2-0056-03
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更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的关键途径。然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跨学科的整合,导致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未能得到充分展现。跨学科学习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综合素质,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基于跨学科视角重构初中历史传统文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设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及构建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讨教学重构策略,旨在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推动教学的全面进步与创新。
一、设定精准目标:指向立德树人的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一)育人目标深化: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历史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教学是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途径,通过深入发掘历史等学科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观。[1]例如,学习诸子百家思想时,教师应跨学科引用,结合语文学科中的《论语》《孟子》《庄子》等经典,引导学生认同并内化这些价值观,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样的教学方法旨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课程目标细化:传递历史大观念,设计学习任务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细化课程目标至关重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将中华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历史学科细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体现在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及课程实施中。[3]这要求课程设计注重传递历史大观念,即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的思想、制度或事件。围绕大观念,可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学习任务,如“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变”“分析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这些任务融合历史事件与传统文化,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历史知识,更要运用跨学科知识深入探究,感受文化魅力与时代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让课程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三)活动目标实践化:追求真实性与实践性
传统文化教学需超越书本,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其魅力与价值。跨学科学习理念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为历史学科注入了新活力。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局限于学科本位,只介绍过去的文化,更要建立过去与现在、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教学中可设计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参与传统节日,进行文化调研和创意制作等。这些活动促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综合运用多学科思维,在亲身体验中锻炼实践能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规划适切内容:科学规划跨学科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一)厘清概念,尊崇指导与自主并重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需明确其概念、时限及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由中华民族创造,经过长期历史的传承,包含共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等。关于传统文化的时限,有观点认为特指周秦至清晚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另一观点则认为应从更早算起,延续至现代文化。对于初中学生,后者更为妥当,但其形成应在晚清之前。传统文化的类别,笔者认为扬凤归纳的“传统思想、传统文艺、传统民俗、传统建筑、传统科技”较适合初中生的认知。
在厘清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要尊重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并重。教师的指导体现在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方向、必要的知识框架及适时的引导与反馈。同时,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试错、反思与调整。
(二)理清教材,注重筛选与整合协同
历史教材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内容虽未形成专题,却以碎片化形式散布于教材中。在跨学科学习中,需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精选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整合。历史教材中,传统思想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文艺有诗、词、元曲、蹴鞠等,传统民俗有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建筑有故宫、都江堰、长城、大相国寺等,传统科技有造纸术、印刷术、麻沸散等。教学中可以按以上分类开展主题探究,也可以按“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民族文化交融、传统思想文化演变”等学科大概念进行分类梳理。
(三)认清关联,追求拓展与深化共进
历史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弘扬并继承传统文化需植根于社会实践,探索其智慧与精髓在现代的应用。以跨学科视角,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让学生理解历史脉络中的文化瑰宝,并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及现实生活,拓展与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为实现此目标,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是结合时事热点,将传统文化融入现实生活议题;二是鼓励跨学科联动,深化多维度理解;三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理解。
三、创新多样形式:营造趣味盎然的传统文化学习体验
(一)活化历史教学课堂
课堂是传统文化教学的主阵地,初中历史教学常用的策略包括叙述、阐释、互动、对比、研讨、图示、辩论、角色扮演、实物及多媒体展示、实地考察等。在教学中,应基于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教师素养及教学资源,精选横向关联知识,融合多种方法,实施灵活的策略组合,以最大化提升教学成效。[4]
在《考察近代历史遗迹》一课中,笔者以文化名人章太炎为切入点,播放“章太炎故居”视频,展示《从章太炎的生平看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的考察方案,结合地理学科梳理其生平活动,并结合语文学科的《闲话章太炎》对章太炎进行评价。成果汇报则融合语文和艺术学科,通过展板设计和话剧展演呈现。
(二)创新假期课业安排
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倡导实践性和过程性作业,历史、地理等学科布置开放性问题和情境应对作业。假期作为自主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时机,应结合地方文化设计跨学科融合的作业,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让学生呈现学习成果。笔者编写的“如何认识或感受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暑假作业包含三大模块:一是“如数家珍识文化”,在提供概念与分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并归类传统文化,辨析其传承状态;二是“追本溯源寻传统”,介绍杭州亚运会吉祥物,要求学生列举蕴含传统文化的现实生活实例,分析其与学科知识的关联;三是“承嬗离合展风采”,要求学生扫码观看《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穿越之旅》宣传片,从搜集的传统文化中选择一项,制作分镜头脚本。脚本的标题、画面、解说词、配乐等都需要综合运用历史、语文、艺术、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跨学科融合和地方文化的挖掘,作业活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融通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将传统文化教学与校园活动紧密结合,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笔者学校运动会以“国潮魅力扬古韵,运动蓬勃展新姿”为主题,各班选择一个传统文化项目,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制作展板并编写脚本进行排练,开幕式展演。七年级围绕“传统艺术与工艺”,如剪纸、中国结、刺绣、面塑等;八年级聚焦“传统节日与习俗”,如春节、端午、七夕、中秋等;九年级则探索“古代科技与文明”,如古建筑、中医、古兵器、传统乐器等。此活动将历史、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学科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和演绎,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优化研学旅行规划
在初中历史传统文化教学中,研学旅行是重要的实践形式,能够结合课堂知识与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选择研学目的地和主题需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兴趣,确保行程紧凑有序,活动丰富多样,并开展实地调研、手工制作等活动。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千古奇案”学习小组,选择上访之路为切入点,结合地理知识探讨冤案与仓前水运、京杭运河的关系,并从经费资助、申报声援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漫画展现,探讨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的关系,彰显司法公正的重要性。通过精心设计的研学旅行,学生亲身体验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址,综合运用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学科思维,观察、思考和学习真实文化环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构建多元评价:助推持续成长的传统文化学习评价
(一)设计过程性评价机制
在设计初中历史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机制时,需明确评价目标,注重评价的诊断、发展和激励功能,确保评价贯穿学习过程。评价旨在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跨学科能力的运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通过设定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评价指标,提供学习导向。以《考察近代历史遗迹》一课为例,从活动准备、沟通互助、任务完成、汇报总结等维度进行等级评价,结合自评、他评和综合评价,体现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这些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反映了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与成长,强化了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促进了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与支持,确保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进展,为后续个性化指导与教学策略调整提供依据。
(二)实施综合性成果评价
在初中历史传统文化跨学科教学中,综合性成果评价是关键环节,旨在全面审视学生学习成效,促进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应涵盖知识理解、技能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不仅考察传统文化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还关注跨学科运用、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文化认同感。实现综合性评价需采用多样化方式,如项目报告、展示汇报、作品创作等。以“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对现实影响”的暑假作业为例,笔者制定了分镜头脚本评价量表,从标题、画面、解说词、配乐四方面细化评价标准。标题要求准确规范、生动新颖;画面需与标题相关,叙事性强,内容丰富多样;解说词需紧扣主题,表达通顺,语言优美;配乐要符合画面格调,匹配度高。
(三)开展反馈与改进循环
在初中历史传统文化跨学科教学中,反馈与改进循环对提升教育质量、确保学习目标达成至关重要。首先,建立反馈机制是基础,教师需主动收集学生及同伴的反馈信息,如通过匿名问卷了解学生对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及团队合作的看法。其次,分析反馈并识别改进点是关键,教师应对比预期与实际成效,明确有效教学环节及需调整部分。例如,若学生在跨学科知识整合上遇到困难,教师需调整项目设计,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引导。同时,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与同伴评价,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通过持续反馈与改进,师生共同成长,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拓展。这一过程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也促进教师教学方法与内容的不断优化,是推动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关键环节。
(罗安波,杭州市余杭区仓前中学,杭州 311121)
参考文献:
[1] 郑林.中学历史课程如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22(6):132-138.
[2] 陈静.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18):31-3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41.
[4] 孙振坤.跨学科教学须紧扣课程性质[J].人民教育,2024(2):37-38.
责任编辑:刘 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