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构建沉浸式中学思政课堂:价值意蕴、内在机制、实践路径

作者: 李栋

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化,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构建沉浸式中学思政课堂,分析其价值意蕴、内在机制及实践路径。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本文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促进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期为中学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人工智能;沉浸式课堂;中学思政;价值意蕴;内在机制;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2-0062-03

中学思政课堂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存在内容抽象、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思政课堂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将从价值意蕴、内在机制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构建沉浸式中学思政课堂。

一、人工智能赋能中学思政课堂的价值意蕴

(一)提升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能力,在中学思政教学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针对中学思政课程内容丰富但学生兴趣差异大的特点,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兴趣偏好,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种精准化的教学策略,不仅确保了思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紧密贴合,还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例如,通过智能教学平台,教师可以迅速识别出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如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法律知识的应用存在困惑等,进而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辅导。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动态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逐步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中学思政教学的整体效果。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通过情感分析等手段,准确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学习态度,为思政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展示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案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和动力。这种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思政教学的感染力,还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思政课程学习中,中学生往往渴望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理解抽象的政治理论和道德观念。然而,传统思政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灌输,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实践性,难以满足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在课程实施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1]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增强中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提供了新途径。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人工智能能够创造出高度沉浸式的学习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社会实践等真实情境中,从而加深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时,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出革命战争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与担当意识。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够通过智能互动系统,实时响应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反馈。这种即时互动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中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推动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这一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中学思政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有力地推动着中学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为思政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中学思政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提高了教学的便捷性和互动性。例如,通过构建思政教学云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共享教学资源,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帮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智能评估系统,教师可以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不仅提高了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还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构建出逼真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思政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此外,通过智能语音助手等交互工具,可以实现人机对话和互动,使思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正有力地推动着中学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这不仅符合国家政策的导向,也是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人工智能赋能中学思政课堂的内在机制

(一)智能学情分析

智能学情分析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时长、答题正确率、互动频率等各种数据,人工智能能够深度洞察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以及学习难点。由于思政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而这种学情分析尤为重要。通过智能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准确了解每位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例如,学校可以引入智能教学平台,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并通过算法分析出学生的学习偏好和薄弱环节。基于此,教师可以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推荐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习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逐步提升思政素养。这种基于数据的学情分析,不仅提高了教学的精准性,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人工智能赋能中学思政教育的另一重要机制。在传统思政教学中,由于教师资源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往往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则为实现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通过智能教学系统,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例如,对于思政理论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层次的知识拓展和案例分析;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提供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和知识点讲解。这种个性化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人工智能还能通过智能推荐系统,为学生推送符合其兴趣和认知水平的思政学习内容。这种基于兴趣的个性化推荐,能够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智能教学平台通过分析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偏好,为学生推送与其兴趣相关的思政文章和视频,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虚拟现实技术与沉浸式学习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成为中学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创新工具。通过构建高度逼真的历史场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为学生创造一个与思政知识紧密相连的沉浸式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思政知识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时,VR技术可以重现古代战场的硝烟弥漫、革命圣地的庄严肃穆或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的厚重与变迁。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代入感,更激发了他们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使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生动有趣的情感体验。除了历史学习,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也可利用VR技术构建虚拟社区、模拟社会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体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人工智能赋能中学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学内容

在人工智能赋能中学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是首要任务。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更要将其与思政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学校可以组织专家团队,对现有的思政课程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明确哪些内容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优化和拓展。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和理解价值观的内涵;在讲解国家发展战略时,可以引入大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了解国家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发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思政教学案例和课程模块,如智能问答系统、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等,以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打造智能教学环境,提升思政课堂的互动性与参与度

“随着智慧课堂、AI教师、虚拟课件等新兴技术逐渐进入学校课堂,推动着思政课教学的物理空间从传统的“黑板+粉笔”向着“人工智能+数字空间”转变。”[3]在人工智能赋能中学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中,打造智能教学环境是关键环节。这包括建设智能化的教学设施,开发智能化的教学工具以及构建智能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可以引入智能黑板、虚拟现实教室等先进设备,为思政课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软件工具方面,可以开发智能化的教学辅助软件,如智能备课系统、在线互动平台等,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评价体系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学习数据分析系统,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效,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这些智能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极大地提升思政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度,共同推动思政课堂的创新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智能教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人工智能赋能中学思政课堂的重要保障。为此,学校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要重视打造一支具备较高智能教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思政教师队伍,为思政课堂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为教师传授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教学理念,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和实践探索,并通过课题申报、论文发表、教学竞赛等形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智能教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积极使用人工智能教学新形式,将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4],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带动其他教师共同参与思政课堂的智能化改造和创新发展。

(李栋,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武汉 430079)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2]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 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21-10-20.

[3] 孔德生,宋冠澎.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现实困境与实践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4(7):91-96.

[4] 宋紫琪,吴晨.人工智能赋能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现实理路[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8):81-85.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