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合唱社团活动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
作者: 汪红摘 要 合唱社团在音准、节奏感、表现力及团队协作等方面显著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本研究聚焦小学合唱社团活动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效能,提出核心策略,包括精准的声乐分层训练、多元文化合唱曲目拓展、沉浸式情境教学法运用以及定期的舞台实践锻炼等,旨在为小学合唱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助力学生在合唱中实现艺术素养的全面进阶,快速把握合唱社团活动与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关键联系与实践方向。
关键词 小学;合唱社团活动;艺术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2-0071-03
在当今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下,艺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指出,艺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等多个维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合唱社团活动作为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价值,成为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关键阵地。[1]
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具备良好艺术素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创新性的社会环境。合唱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集体性的艺术创作活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合唱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平台,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国内外研究虽对合唱教育有所关注,但当前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小学阶段合唱社团活动系统性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策略研究仍存在细化与深化空间,特别是部分研究聚焦于技能训练,而对学生全面素养发展的综合策略探讨不足,甚至部分合唱教学研究侧重于理论阐述,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实践策略;在合唱教学方法的创新和适应性方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背景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2][3]
因此,本研究结合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实际教学情况,创新地将训练方法与多元活动形式有机结合,从心理、社会交往等多层面阐述合唱社团的价值,深入分析合唱各环节对学生素养的作用机制,旨在为一线教育者提供可操作、全面性的指导方案,同时满足当下小学艺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迫切需求,促进小学合唱社团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目标,推动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一、小学合唱社团活动对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合唱教育在学生艺术素养提升方面的重要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通过对多所小学合唱社团的实证研究发现,合唱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尤其是在音高、节奏和音色辨别方面。有研究表明,参与合唱社团一年以上的学生在音乐感知测试中的平均得分比未参与的学生高出 15 分。有国外学者指出,合唱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过程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学生在合唱排练中学会倾听他人、配合团队,从而提升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现阶段,我国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了艺术课程改革的内容,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在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中,合唱是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许多伟大的、重要的音乐作品都需要通过合唱来表现其艺术价值与深刻内涵,合唱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有效培育学生的音乐审美与合唱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而在小学合唱社团活动中,对于一些难以数字化的艺术标准,可以通过全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让其对合唱拥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在大方向上找到自身的合唱技巧,进而全面挖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与才能,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艺术天分,为学生未来的音乐艺术道路奠定基础。[4]
另外,小学生因为心智尚不成熟,对于事物的理解仅流于表面,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作为合唱社团活动的核心内容,不仅能使合唱活动变得更为有趣且充满生机,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音乐思维能力的进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
二、小学合唱社团活动在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僵化落后
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合唱技巧的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兴趣激发。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对北京市顺义区10所小学的合唱社团的调查中发现,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社团中,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平均仅为20分钟,且仅有 40%的学生表示对合唱课感兴趣;在艺术素养测评中,这些学生在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采用创新教学方法的社团学生,平均低10~15分。
(二)曲目选择脱离实际
教师在选择合唱曲目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嗓音特点和音乐基础,往往选择难度过高或成人化的曲目。同时,曲目风格单一,缺乏多样性和时代感,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和情感共鸣。顺义区的一位音乐教师为合唱社团排练一首高难度的经典合唱曲目,由于超出学生的演唱能力,导致 60%的学生出现高音破音、节奏混乱等问题,尽管专家对学生的音色及声部及时进行调整,依然导致排练进度缓慢,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在学生艺术节合唱展演中,合唱团的成绩处于中低水平,该团的平均得分比选择合适曲目排练的社团低1.5分。
(三)团队协作培育缺失
在合唱社团活动中,教师对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重视不足,缺乏系统的团队建设活动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学生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和支持,声部配合不默契,影响合唱的整体效果和艺术感染力。[5]在海淀区一次中小学艺术节合唱展演中,某小学合唱社团因团队协作问题,出现声部音量失衡、进出拍不一致等失误,导致评委扣分较多,最终成绩不理想。赛后调查发现,该社团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满意度仅为50%,而优秀合唱社团的团队协作满意度通常在80%以上。
三、在小学合唱社团活动中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策略
(一)个性化声乐训练策略
1.学生分层
通过专业的声乐测试,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的音域、音色、节奏感、音准等方面进行评估,将学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例如,一、二年级学生音域较窄、节奏感和音准相对薄弱,归为初级层;三、四年级学生在各方面有一定基础但仍需提升技巧,列为中级层;而将在声乐技巧和表现力上较为出色的五、六年级学生划分到高级层。
2.分层教学内容设计
(1)初级层:着重基础发声训练,采用简单的音阶练习、元音发声练习,如“mi-ma-mi”等,每次练习10~15分钟,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和呼吸方法。同时,结合简单的节奏训练,如拍手、跺脚打基本节奏型,让学生熟悉常见节奏,每周安排2~3次此类基础训练课程。
(2)中级层:在巩固发声和呼吸的基础上,增加音程训练,如三度、五度音程的模唱与构唱,每次练习15~20分钟,提升音准能力。引入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节奏型,如切分节奏、附点音符等,通过节奏卡片游戏进行训练,每周安排2~3次课程,且逐渐增加合唱作品片段的排练,注重声部的初步配合。
(3)高级层:进行高难度的声乐技巧训练,如真假声转换、花腔技巧练习等,每次练习20~30分钟,并开展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训练,包括强弱对比、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指导,每周安排3~4次课程,且承担更多的合唱领唱或重要声部的演唱任务。
3.定期评估与调整
每半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评估,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调整层次和教学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适的难度级别中持续提升。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初级层学生能够掌握正确发声和基本节奏,音准准确率达到70%以上;中级层学生音准准确率达到85%以上,能较好地完成二声部合唱片段;高级层学生不仅技巧娴熟,还能在合唱中展现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整体合唱团队的声乐水平和表现力有显著提升,在学校文艺汇演等活动中获得更高的评价和分数,与未实施分层训练前相比,平均得分提高 15~20 分。
(二)多元文化合唱曲目拓展策略
1.曲目筛选
教师广泛收集国内外优秀的儿童合唱曲目,包括经典的民歌改编曲、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以及国外经典视唱及合唱作品等,如中国的《月亮粑粑》、日本的《春风》、奥地利的《雪绒花》等。根据学生的年龄、艺术素养水平和合唱团的实际演唱能力进行筛选,确保曲目既具有文化内涵又适合学生演唱。[6]
2.文化背景介绍
在排练每首曲目之前,安排专门的课程介绍作品的文化背景、创作故事等。例如,在排练《月亮粑粑》前,先向学生讲解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化特色、月亮粑粑的象征意义以及这首歌曲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影响力,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每次文化讲解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
3.演唱技巧与风格把握
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曲目,教授学生相应的演唱技巧和风格特点。如演唱中国民歌时,注重咬字的清晰和韵味的表达;演唱西方古典作品时,强调和声的和谐与声音的共鸣等,在排练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些技巧和风格特点的训练。
学生能够在现有阶段接触并熟练演唱5~8 首不同文化背景的合唱曲目,拓宽音乐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在艺术素养测评中,文化理解维度的得分较之前提高20~25 分,且在合唱比赛或交流活动中,因曲目丰富多样和文化内涵深刻,获得评委和观众的高度认可,提升了合唱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沉浸式情境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
根据合唱曲目内容,打造相应的舞台场景、灯光效果和道具等。比如,在排练冬奥主题《冰雪之梦》的合唱曲目时,在排练场地布置模拟滑雪场的背景板、悬挂银色藤蔓、摆放一些模拟滑雪道具等,营造出雪场的氛围;同时,利用灯光模拟出雪场中的光影效果,如银闪闪的光、雪花的光影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雪场之中。
2.角色体验
为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如排练《听音乐不要讲话》时,让他们从角色的角度去理解和演绎合唱曲目。例如,扮演打电话的人,吃东西的人,聊天的人,晃动椅子的人。学生既要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表现出随意、不遵守音乐厅纪律的感觉,还要唱出流畅、轻柔的声音,在排练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对角色的代入感。
3.情感引导
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和示范,引导学生将角色的情感融入歌声中。如在上述《听音乐不要讲话》合唱作品排练中,教师讲述音乐会中出现的不和谐画面,激发学生内心遵守规则和尊重演员的情感,让他们带着这种情感去演唱,使歌声更具感染力,每次排练中情感引导时间不少于10分钟。
学生对合唱的兴趣明显增强,参与度达到90%以上,合唱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生动,艺术表现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学校组织的艺术活动中,该合唱团的演出能够得到更多师生的关注和喜爱,使合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亮点项目,有效促进了学生艺术素养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合唱社团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完善学生的合唱知识体系,还应着重强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保障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合唱社团活动中来,增强学生合唱识谱的能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不断改善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汪红,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北京 100088)
参考文献:
[1] 安青蓝.双减政策下学校社团活动对提升小学生艺术素养的研究[J].前卫, 2023(26) :98-100.
[2] 李泳龙,刘菁清.合唱社团的教学方法探究[J].学周刊,2021(14):173-174.
[3] 张华.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探索,2022(5):35-38.
[4] 刘军.团队协作在小学合唱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J].北方音乐,2020(8):168-169.
[5] 刘晓华.探析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2022(35):124-126.
[6] 王芳.小学合唱曲目选择的原则与策略[J].中国音乐教育,2023(3):40-43.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