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构建研究
作者: 臧同江摘 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劳动教育异化问题,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等。为此,我们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差异,通过构建螺旋上升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发挥家校社横向协同育人作用,探索中小学数字劳动教育新模式等,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2-0087-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非常重要。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性
中小学劳动教育是由小学、中学、劳动教育等处于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有序排列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不同阶段的学校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影响。[1]因此,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助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
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强调,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中。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不仅有利于实现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有利于推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的一体化建设。
(二)更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
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的、完整性的教育活动,能够更好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的劳动情感;铸造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品格,成为懂劳动、会劳动、善劳动的能够担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劳动是实现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人民幸福梦信心和定力的深厚根基。[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并多次指出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而劳动教育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由此可见,构建中小学一体化的劳动育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提高综合劳动素养,进而有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随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劳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各教育主体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问题。有的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不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或者将劳动教育与体力劳动简单画等号,对日常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把握不够,导致劳动教育缺乏统筹谋划。有些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只关注学生文化课学习,存在“重教学、重分数、重升学率,轻劳动、轻实践、轻育人”的现象。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不舍得让孩子劳动,或者以劳动耽误学习为由不让孩子劳动。久而久之,孩子逐渐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不想劳动,有的甚至出现了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劳动人民、不尊重劳动成果等不良劳动观。
(二)劳动教育的异化问题
劳动教育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贯通劳动、贯通劳动的主体,做劳动主体的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活动。但是,目前中小学开展的劳动教育出现了异化现象。劳动教育异化主要体现在劳动实践和教育的割裂:一是有劳动无教育,劳动教育成为单纯的、呆板的、僵化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二是有教育无劳动,教师将学生限制在课堂,过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思想性,而与具体的劳动实践脱节。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属于劳动教育的异化现象,是片面的劳动教育。另外,一些学校不区分学段或不充分考虑学段实际,简单开展同一种形态的劳动教育,也是劳动教育实践的一种病症。
(三)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体现劳动教育内容的上升性、衔接性和渐进性,强调各学段和同学段各年级的课程设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正体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就目前来看,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存在内容设置跨度过大、自成体系等问题。如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二年级上学期、一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置间隔时间长;初高中阶段几乎没有涉及劳动教育内容,不利于学生劳动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持续养成。再如一年级“我们爱整洁”“干点家务活”、二年级“我是班级值日生”和四年级“这些事我来做”等都明显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但是彼此间自成体系,上升性不足、衔接性不够、渐进性不强。
(四)劳动教育的形式单一
目前的劳动教育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授课方式单一,缺乏创新,课堂教学多流于形式,教育效果差,缺乏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虽然,一些学校专门设置了劳动教学周,组织学生在食堂、校园等进行劳动实践,撰写劳动心得体会,开展劳动评价,但是,这样的劳动实践课时间短,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多为简单体力劳动,劳动方式单一,无法与学科知识贯通融合。学生对劳动实践课重要性认识不足,过于注重形式,且学校评价机制不完善,劳动教育的效果有待商榷。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注重因人而育
每个人成长发展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因此,劳动教育的重点也不同。学校要因人而育,对不同的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劳动教育,这样才能体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中小学生分别处在不同学段,不同学段又有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因此学生就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学校需要适应不同学段和学科的特点,以学生为本,制定不同的劳动教育方案,针对性开展劳动教育工作,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比如,小学阶段应注重劳动意识启蒙和劳动习惯的养成,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展侧重点不同的劳动教育,从而达到螺旋上升式的劳动教育目标。
(二)构建螺旋上升式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本质要义是课程内容的一体化。因此,学校要根据全学段的劳动教育总目标,科学优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实现课程内容的一体化和螺旋上升。
首先,加强各学段劳动教育教材编写的衔接与协作。目前,各学段间课程内容设置存在跨度过大、单一重复、自成体系等明显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材编写者之间缺乏沟通互动。他们只了解本学段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目标,不清楚上一学段学生和下一学段学生的特点,因此也就无法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序列化衔接的目标。因此,各学段教材编写者之间应加强沟通,进行合作研讨,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共同建立循序渐进的、承前启后的、系统化的、螺旋上升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其次,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与课程劳动教育的有效协作。学校不仅要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还需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和课程劳动教育的同向同行。
最后,正确处理劳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劳动理论课程旨在教育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而劳动实践课程则是对劳动理论课程的有效落实和检验。劳动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贯通,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有利于解决劳动教育异化问题,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三)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作用
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向培养具有系统思维、独立自主、实践创新、灵活多变的个体,因此需要一个系统的教学环境。所以,这就需要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力量,形成劳动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发挥1+1>2的效果,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首先,注重家庭劳动教育,这是基础。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同时,家长要创新家庭劳动教育模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家风,以良好的家风家训促进劳动教育在家庭场域中落地生根。
其次,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这是关键。学校应对校内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充分利用校内食堂、宿舍、操场、实验室、花园、教室等劳动场地,开展系统化的劳动教育和管理活动。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等劳动实践活动的作用,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平台和机会。
最后,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这是保障。比如,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形成一批优秀的、可操作的、可借鉴推广的劳动教育成果;通过加强学校与社区、其他院校、政府机构等合作,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动协作育人,达到共建、共育、共赢的目的。
(四)探索中小学数字劳动教育新模式
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产品应用于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当前的劳动和劳动教育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开展数字化劳动教育。《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3]中小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自身特点,主动适应数字化时代特征,不断调整实践方向,探索劳动教育数字化赋能的新模式。
首先,要推进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内容。中小学要推动劳动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和跨学科融合发展,便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工具等。
其次,要推进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资源。中小学要充分挖掘数字化的劳动教育资源,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进行劳动教育。
最后,要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中小学要提高教师对数字化技术的融合贯通能力,帮助教师利用多种数字化技术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臧同江,昌乐县五图街道小学,山东 潍坊 262400)
参考文献:
[1]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怎样实现一体化[N].中国教育报,2020-11-26.
[2] 胡杨,金瑶梅.马克思的劳动观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1):100-103.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7)[2024-12-10].https://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shizhengyaowen/202003/t20200327_3 63749.html.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