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T幼小衔接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作者: 朱文静 涂苏窈摘 要 当前幼小衔接面临儿童主体地位缺失、家长教育观念错位、教师衔接观念断层等困境。SPT幼小衔接体系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以幼儿、家长、教师为出发点构建幼小衔接体系。建设路径包括坚持“两个目标方向”,即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协同育人、优化教育生态实现科学衔接;聚焦“三个工作重点”,从失权到赋权构建优质课程、从错位到融合开设家长课堂、从断层到衔接加强教师培训;健全“三个机制”,即家园协同、校际协同、区域协同。
关键词 幼小衔接;SPT幼小衔接体系;儿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2-0090-04
在全球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背景下,幼小衔接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重点议题。适宜的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延续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教育部于2021年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坚持系统推进,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1],强调幼小衔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过程。相较于政策引导,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基于多主体联动的幼小衔接体系及其运行机制,这是一个重点难点问题。[2]因此,基于生态化视角与循证实践,构建以学生、教师和家长三大主体为核心的幼小衔接体系及其运行机制,解决三大主体在幼小衔接中面临的急需问题,为幼小衔接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具有重大意义。
一、幼小衔接的困境
在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儿童主体地位缺失、家长教育观念错位以及教师衔接观念断层等问题凸显,给儿童的顺利过渡与健康成长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儿童主体地位缺失
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亲身经历者,理应处于核心位置[3]。然而,实际中儿童的声音常被忽视,需求与兴趣未得到充分关注[4]。教师和家长常以成人视角规划幼小衔接活动,忽略儿童的独特性。例如,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更多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忽视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儿童缺乏表达意愿和想法的机会,成为被动接受者。这种状况可能导致儿童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难以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进入小学后,他们可能面临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等,影响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家长教育观念错位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由于缺乏专业教育知识和正确观念,往往陷入焦虑和迷茫。一方面,家长过度担忧孩子的学习能力,担心在小学阶段落后于其他同学;另一方面,对小学教育的具体要求知之甚少。幼儿园“去小学化”举措进一步加剧了家长的焦虑,部分家长盲目跟风为孩子报辅导班,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家长教育观念的错位给孩子带来沉重负担。过早进行小学知识的学习,可能使孩子在正式进入小学后失去学习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产生厌学情绪。同时,过多的辅导班和学习任务占据了孩子的课余时间,剥夺了他们进行游戏和社交活动的机会,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此外,家长的焦虑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影响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
(三)教师衔接观念断层
教师的衔接观念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存在衔接观念断层的问题。幼儿园教师在幼小衔接活动中过于注重游戏和活动形式,忽视对儿童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师面对一年级新生时,可能未充分考虑幼小衔接问题,教学进度过快、要求过高,未给予孩子足够的适应时间。此外,幼儿园组织的幼小衔接活动多为单向衔接,在为升学做准备的实用逻辑主导下,仅仅是幼儿园向小学的单纯靠拢。这种方式严重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极有可能导致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出现适应困难。教师对小学教育要求和幼儿园教育特点的不了解,也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他们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引导儿童。教师衔接观念断层会严重影响幼小衔接的质量。幼儿园教师的不当做法可能使孩子在进入小学后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和要求。小学教师的不恰当教学方法可能使孩子在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影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出现问题,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SPT幼小衔接体系的内涵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表明,微观系统直接影响人类发展,是儿童正在经历的、与个人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其中,幼儿所在的幼儿园、家庭以及幼儿所接触的教师对其影响最为直接。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我们理解幼小衔接提供了深刻的视角。SPT幼小衔接体系的建设正是基于对这一理论的深刻领会,以幼儿、家长与教师为主体,旨在解决幼小衔接中的关键问题。
“S”代表学生(students),学生是幼小衔接的核心主体。在这个发展共同体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始终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P”代表家长(parents),家长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可替代。“T”代表教师(teachers),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
《辞海》将“体系”解释为: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5]本项目中的SPT幼小衔接体系作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方案,基于深圳市教育局第二批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项目“SPT园校发展共同体小幼衔接体系研究”而构建,旨在为幼儿的小幼过渡提供全面保障,推动高质量基础教育发展。该体系综合考虑主体、课程与制度,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三大主体在入学准备方面的干预,促进平行交叉行动。其目标是为幼儿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提供有力支持,解决儿童主体地位问题,纠正家长的衔接观念错位,消除教师障碍,打造衔接课程,助力幼儿顺利过渡与健康成长。
三、SPT幼小衔接体系建设路径
(一)坚持“两个目标方向”
1.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协同育人
在幼小衔接中,应秉持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转变教育观念对构建良好教育生态至关重要。通过专项培训和经验分享提升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知,推动教学方式转变。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育人观,缓解其焦虑情绪。建立联合教研制度,促进幼小学段的互通及内容融合,提升教研成果的实践应用效果。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有效沟通渠道,为家长提供教育经验交流平台,引导其积极配合幼小衔接工作。健全家长学校工作机制,保障运作经费,完善管理制度,为家长提供科学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2.优化教育生态,实现科学衔接
教育生态涵盖幼儿园、小学、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为孩子成长服务的系统。良好的教育生态以儿童为中心,各主体协同合作,创新多元且氛围积极健康,能为幼儿提供丰富资源和机会,促进全面发展。目前,教育生态存在家长观念偏差、教师衔接断层及协同合作不紧密等问题。为优化教育生态,应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优质衔接课程,深入了解儿童需求,设计趣味与教育性兼具的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各方协同合作,行政加大支持,教科研提供指导,幼儿园和小学紧密配合,家庭和社会积极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宣传科学理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建立激励机制,实现科学衔接。
(二)聚焦“三个工作重点”
1.从失权到赋权:构建优质衔接课程,坚持以儿童为本的衔接原则
儿童在幼小衔接中常处于失权状态,成人以自身视角规划活动,限制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从失权到赋权的转变,可构建优质衔接课程RA幼小衔接课程。RA课程全称为“Readiness to Adaptation”幼小衔接项目式活动/课程,强调坚持以儿童为本的衔接原则。首先,倾听儿童的声音,奠定RA课程设计基础。通过与儿童交流、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深入了解他们对小学的期待、担忧以及在衔接过程中的困惑。其次,注重趣味性与体验性,打造独特的RA课程。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RA课程应充分融入丰富的游戏元素。通过模拟小学课堂、参观小学等活动,让儿童亲身感受小学的环境和氛围,减少对未知的恐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各方面能力,使RA课程成为儿童喜爱且受益的衔接桥梁。最后,赋予儿童自主选择权,优化RA课程实施。在RA课程实施过程中,允许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参与的活动和学习方式。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和家长则成为儿童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资源,共同推动RA课程的顺利开展,让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实现顺利过渡。
2.从错位到融合:开设家长衔接课程,重塑三位一体的衔接格局
在幼小衔接中,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但教育观念常常出现错位。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开设专门的家长衔接课程,开发New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以下简称NPET课程),促进家长观念转变,重塑幼儿、家长与教师三位一体紧密配合的良好衔接格局。NPET课程是针对幼小衔接阶段的家长推出的一套简单、实用的父母训练课程,旨在让受训父母掌握主要核心概念和基本技巧,通过清楚地界定问题、积极倾听、完整表达及非对抗性化解矛盾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觉成长能力,同时促进父母的心灵成长,实现家庭关系的和睦。
首先,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重点讲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小学教育特点以及家长在NPET课程中的角色。讲座设置互动环节,解答家长关于幼小衔接和NPET课程的困惑,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组织家长经验分享会,邀请参加过NPET课程的有经验家长分享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沟通方法等方面的经验。家长们还可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再者,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根据不同家长的需求,提供一对一咨询。对过度焦虑的家长,结合NPET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建议,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幼小衔接;对不重视的家长,强调NPET课程的重要性并提供具体行动方案,引导他们参与到孩子的幼小衔接过程中。通过电话、微信、邮件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持续提供基于NPET的指导服务。最后,加强家园合作是关键。建立家长与幼儿园、小学的沟通渠道,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分享NPET课程的实施效果和经验。通过开设家长衔接课程,推动家长观念从错位走向融合,为构建三位一体的幼小衔接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3.从断层到衔接:加强教师师资培训,打造科学双向的衔接方式
在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教师作为重要的实施者,其衔接观念的断层无疑给教育的顺利过渡带来了挑战。为扭转这一局面,本研究构建的以PBL课程为核心的教师师资培训成为至关重要的举措,其中PBL课程全称为Project Based Learning幼小衔接师资课程(以下简称PBL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方法创新和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深入剖析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使教师能够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项目,如“探索小学新环境”,引导幼儿适应小学生活。教学方法创新培训着重传授PBL教学技巧,教师学会提出启发性问题,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展示成果。在科学教育中,“寻找校园里的科学秘密”项目可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与合作能力。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利用在线平台等工具为幼儿PBL学习创造互动环境,拓展学习时空。
为促进幼小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课程组织丰富的活动。教师互相观摩课堂,了解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汲取经验启发。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围绕PBL教学问题深入探讨,分享心得与资源。合作设计教学活动,如“校园的四季之美”,幼儿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绘画,小学教师组织写作与科学观察,实现科学双向衔接。建立基于PBL的教师合作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合作备课制度,教师共同分析目标、确定重难点、设计活动与评价方法,确保教学的连贯性与有效性。实施共同教学制度,分工引导幼儿探究、合作与展示,帮助他们适应小学。建立共同评价制度,全面了解幼儿发展,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