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陶瓷文化影响力

作者: 司雯 范业红

中华陶瓷文化影响力0

17—18世纪是东西方瓷器贸易的繁荣时代。“伊万里瓷”是指日本在江户时期吸收中国瓷器生产工艺与装饰技法所制作的瓷器。这些瓷器因通过日本伊万里港出口而得名。当时日本瓷器在欧洲市场上与中国瓷器展开竞争,如“伊万里瓷”与“中国伊万里瓷”之争。文章将从历史背景入手,探讨中日“伊万里瓷之争”的起因、发展及其结局,进一步分析中华陶瓷文化的影响力,以及中日瓷器产业竞争所带来的启示。

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市场的喜爱。在东西方贸易过程中,中国、日本、欧洲的陶瓷艺术快速发展。中日瓷器交流是中外陶瓷交流的重要内容,其间交流与竞争并存,从瓷业的消长进退中,可窥见中日瓷业的历史境遇。中日两国,隔海相望,在百年的竞争与互动中彼此影响、相互借鉴,并在不断超越与发展中推动了各自的进步。

社会背景与陶瓷发展情况

明清时代的中国——商贸繁荣的社会。17—18世纪的中国正值明末清初,此时中国的手工业尤其是丝绸、陶瓷等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交易逐渐活跃,丝绸业、瓷器制造业等都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瓷器制造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陶瓷艺术美学再攀高峰。中国瓷器远销海外,举世闻名,但是海禁政策的实施使中国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江户时代的日本——幕府时代的余晖。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相对和平与稳定的时代。这一时期,日本在江户幕府(德川幕府)统治下政治安定,武士阶层发扬光大。同时,社会的安定与和平促进了经济发展,商人的经济地位逐渐提高,商业和手工业的崛起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日本还不断从中国引进精美的陶瓷制品,推动了国内陶瓷工艺的稳步发展。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陶瓷的生产规模也日益扩大。日本陶瓷工艺以仿制中国陶瓷工艺品为主,力求在形式和技术上不断接近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

伊万里瓷的起源和发展

日本瓷器出现于17世纪初。佐贺藩主锅岛直茂以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为契机,把朝鲜优秀的陶工绑架,强行带到日本佐贺县。当时朝鲜陶工李参平在有田地区的泉山发现了能够烧制瓷器的原料陶石。江户时代初期,日本最早的瓷器在佐贺县有田地区诞生。1637年,从锅岛藩开始,建造了13所窑,1648年,佐贺藩在有田设立了“皿山代官所”,负责管理当地的窑业,并逐步扩大其规模。自此,有田成为日本瓷器发展的中心。

有田位于日本九州西北部,即古代的肥前国,现属于佐贺县。有田烧是指以西松浦郡有田町为核心的多个窑口所生产的瓷器,亦称为“有田系”。这些瓷器自伊万里港起航,远销至欧洲,且肥前地区的窑业多由伊万里商人掌控,因此该地区所产瓷器被称为“伊万里烧”,即“伊万里瓷”。随着佐贺藩和日本政府对有田窑业的整合与管理,该地区的瓷器生产逐渐规模化,并积极吸收中国的制瓷技术,推动了瓷艺的飞跃发展,使其影响力日益扩大。

“双赢”的良性竞争

开端。在明末清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为中日两国瓷器出口的重要渠道。中国瓷器贸易异常繁荣,仅通过该公司,便向欧洲出口了数百万件瓷器。同时,还向日本市场出口“古染付”和“祥瑞”等专门款式的瓷器。

日本的瓷器制作起步较晚,但在朝鲜陶工的技术帮助和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加之中国制瓷技术的深刻影响,日本的瓷器制造业迅速成熟,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图1所示)。

明清鼎革之际,社会动荡、战争频发,瓷器生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受到威胁,贸易渠道也因战乱而中断,瓷器出口量大幅减少。同时,朝廷限制民间私自对外贸易,实行海禁政策。这些政策限制了瓷器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出口,令瓷器外销停滞,也影响了清初的瓷器贸易。与此同时,荷兰东印度公司意识到中国瓷器出口量的下降,转而向日本寻求新的瓷器来源,日本抓住这一机遇,制瓷业一跃而起。

发展。中国瓷器逐渐退出欧洲市场,给日本制瓷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日本瓷器从1695年开始大规模外销欧洲。进入世界市场后,日本瓷器发展迅速,“伊万里瓷”得到了欧洲贵族阶层的喜爱。日本伊万里瓷器在用色、构图和题材等方面,迎合了欧洲市场的审美需求,从而在欧洲各国广泛流行。从模仿中国青花瓷布局图案的瓷器,到充满和风色彩的“柿右卫门”瓷器,再到融入日本和式审美和欧洲洛可可艺术风格的“金襕手”瓷器,这种跨文化的艺术融合,展示了伊万里瓷的独特魅力。

转折。17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在中国瓷器退出国际市场的情况下,伊万里瓷器迅速取而代之,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宠儿”。不过,随着中国瓷器重启出口,中国逐渐恢复了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上的原有市场份额。康熙二十三年,国内局势逐渐稳定,海禁政策解除,外国商船纷纷涌入中国港口。随着瓷业的恢复,原本停滞的景德镇窑炉重新点燃(如图2所示)。然而,在中国瓷业中断的数十年间,日本已经成为欧洲市场最大的瓷器供应国。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中国开始模仿日本的瓷器,特别是仿制“伊万里”风格,逐渐形成了名扬海外的“中国伊万里”系列。

“中国伊万里”不仅在外观上美轮美奂,而且成品率远远高于日本,价格也更加亲民。更重要的是,在装饰技艺和瓷器质量方面,中国瓷器超越了日本瓷器。这一系列创新和改进使中国瓷器再度在欧洲市场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如图3所示)。

结局。清政府对瓷器生产的直接支持,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显著提升,瓷器制造业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得益于丰富的原材料、成熟的生产工艺和庞大的生产规模,“中国伊万里”瓷器以其物美价廉的特点,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自18世纪初起,景德镇便开始生产“中国伊万里”瓷器,至1715年到1735年间,进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本伊万里瓷器逐渐减产,于18世纪中期退出欧洲市场。

中日“伊万里瓷之争”的启示

“中国伊万里”瓷器在全盛时期力压日本“伊万里瓷”,迫使其退出欧洲市场,其背后原因值得深入探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规模与历史传统。日本伊万里瓷器起源于17世纪早期,在这个时期,伊万里瓷器的主要目标市场是日本国内及东南亚地区,而中国的陶瓷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相较于中国的传统陶瓷,日本伊万里瓷器的文化积淀和技艺传承较为稚嫩。作为世界陶瓷工艺的代表,中国陶瓷自古以来就有着强大的制造能力与出口能力,这种历史沉淀使中国陶瓷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与知名度,具备更强的抵御市场冲击风险的能力。日本则受制瓷技术、生产规模的限制,产品质量低于中国瓷器,产能不足,从而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成本与生产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陶瓷生产国,拥有丰富的瓷土资源。景德镇、宜兴等地的优质陶土,能为瓷器的生产提供高质量的基础原材料。此外,中国也生产大量的釉料和色釉,这为“中国伊万里”瓷器的多彩装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相较于日本,中国在原材料上的优势显著,能够降低烧制成本。中国瓷器生产也往往集中在一些专门的瓷器生产基地,工艺传承深厚,能够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

创新精神。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便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正所谓“日新月异,未可限量”。中国瓷器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市场,离不开中国人崇尚创新的思想基础。例如,“中国伊万里”虽然使用了18世纪“伊万里”外销瓷中常见的开光装饰,但是创新性地在开光内描绘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这在同时期的日本“伊万里”外销瓷中是罕见的。这说明中国的瓷器工匠在仿日本“伊万里”瓷器时并不是单纯复刻,而是加入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使得这些瓷器既保留了伊万里风格的基本框架,又拥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在技术发展与文化创新的碰撞中,中国瓷器创造出耀眼夺目的历史。

中国陶瓷业是一个充满艺术魅力和历史深度的领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从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到明代的色釉瓷、清代的粉彩瓷,每一件精美的瓷器都凝聚了历代工匠的智慧与辛勤劳动,展现了中华陶瓷文化独特的魅力,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在“中日伊万里瓷”这场百年竞争中,日本瓷业不断发展,无论是风格还是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魅力。而中国瓷业面对强有力的竞争,不骄不躁,虚心学习,注重细节,追求卓越与创新,为世界贡献了美轮美奂的瓷器艺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与碰撞,在相互超越中不断发展,共同书写了瓷器史的光辉篇章。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