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长干古城考古研学与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 裘峻
南京长干古城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一直是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现代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愈加重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教育手段,更好地保护与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文章通过对长干古城的考古研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分析,探索了有效的遗迹保护和教育策略,以期达到教育与保护的双重目标,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南京长干古城考古研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南京长干古城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其考古研学与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非凡。在了解其独特价值后,如何将这些价值进一步挖掘与传承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寻南京长干古城考古研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措施。
学术深耕:拓展长干古城的研究边界。南京长干古城的考古研学与文化遗产保护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土壤。通过考古发掘,能获取大量实物资料,如建筑遗迹、文物器具等,这些都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工艺技术的关键线索。对出土文物的科学检测分析,可精准判断年代、材质来源等。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可深入探讨古城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脉络。学者们基于此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可以从历史、地理、考古、文化等不同视角剖析长干古城,不断拓展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填补学术空白。
素养培育: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长干古城开展考古研学活动(如图1所示),是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地考察中,学生需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古城选址的科学性,依据历史知识解读遗迹背后的故事,锻炼观察与分析能力。学生参与简单的考古发掘与文物修复模拟活动,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体会考古工作的严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实践,要求学生运用沟通技巧,向公众传递保护理念,以提升自身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这一系列实践中,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实现知识迁移,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文化延续:延续长干文化千年脉络。长干古城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是长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考古研学能深入挖掘古城的文化内涵,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重见天日,并明确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则从物质层面守护古城风貌,保留其建筑格局、传统工艺等文化基因。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将长干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让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生存土壤。这种传承不仅维系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更让长干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绵延不绝,成为滋养后人的精神源泉。
融合发展:促进文旅产业创新繁荣。南京长干古城的考古研学与文化遗产保护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考古成果,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开发以长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游线路、文化体验活动等,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古城风貌,为文旅产业提供了真实的场景依托。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还能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化展示等手段,让长干文化以新颖的形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社会辐射:激发公众的文化保护热情。南京长干古城的相关活动具有强大的社会辐射效应,能有效激发公众的文化保护热情。考古研学成果的展示,如举办专题展览、科普讲座等,可以让公众直观了解古城历史文化,感受文化魅力。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的公众参与项目,如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使公众亲身体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媒体对长干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宣传报道,可以营造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公众意识到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共同财富,便会自发参与到保护行动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文化遗产的良好局面。
南京长干古城考古研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措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识到南京长干古城考古研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后,关键在于付诸行动。接下来将阐述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规划线路到完善制度等多个方面,为长干古城的考古研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筑牢坚实根基。
规划研学线路,串联古迹探寻脉络。合理规划研学线路是南京长干古城考古研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长干古城历史悠久,古迹众多,需要精心梳理,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古迹巧妙串联,形成一条既能展现古城发展脉络,又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线路。
譬如,可以以长干地区的重要遗址为节点。比如,从越城遗址出发,这里是南京主城地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古城,能让学生了解南京城市的起源;接着前往大报恩寺遗址(如图2所示),其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与明代建筑艺术成就;再到长干桥,这座历经千年的古桥见证了长干地区的繁华变迁。除此之外,在规划线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体力,设置合理的行程安排和休息点。同时,在线路中融入故事性讲解,让古迹不再是冰冷的石头和建筑,而是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片段,让学生沿着这条线路,深入探寻长干古城的历史底蕴。
开发特色课程,深挖考古文化内涵。开发特色课程是深入挖掘南京长干古城考古文化内涵的关键举措。考古研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参观古迹表面,而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意义。
课程内容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精心设计,全面且深入地带领学生领略长干古城的考古文化魅力。比如,开设“长干历史溯源”课程,这门课程犹如一把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教师借助丰富的历史文献、珍贵的考古发现等翔实资料,为学生徐徐展开一幅长干地区跨越千年的历史画卷。从先秦时期长干地区初露的文明曙光,到秦汉时的逐步发展,再历经唐宋的繁荣昌盛,直至明清时代的风云变迁,深入讲述每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清晰地了解长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考古发掘体验”课程更是充满趣味与挑战。在这里,学生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化身小小考古学家,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完整流程。他们学习使用诸如手铲、毛刷(如图3所示)等简单却重要的考古工具,小心翼翼地模拟考古发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培养了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学会像考古学家一样去思考和探索。
另外,“文物修复与保护”课程同样不可或缺。通过这门课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文物修复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精妙方法,明白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的信息和文化价值,从而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组建专业团队,保障研学指导质量。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是保障南京长干古城考古研学指导质量的核心要素。考古研学涉及历史、考古、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指导。
其中,团队成员应包括考古专家、历史学者、教育工作者等。考古专家应具备丰富的考古发掘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讲解考古现场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解答学生关于考古技术和文物鉴定等方面的问题。历史学者则可以从宏观的历史角度,为学生解读长干古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迹背后的历史意义。教育工作者应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团队还需要配备专业的安全保障人员,确保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通过这样一支专业团队的协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研学指导。
创新保护技术,守护遗产物质根基。创新保护技术对于守护南京长干古城文化遗产的物质根基至关重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在长干古城的保护中,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如三维激光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对古迹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记录和展示。三维激光扫描能够精确获取古迹的三维数据,为后续的保护修复提供详细的资料;VR和AR技术则可以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古城的历史风貌,提高文化遗产的展示效果和传播范围。同时,采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材料和技术,对古迹进行科学修复和保护。例如,利用新型的加固材料对古建筑的墙体、梁柱等进行加固,防止其进一步损坏;运用无损检测技术,对文物内部结构进行检测,了解文物的保存状况,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通过不断创新保护技术,为长干古城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文化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推广是提高南京长干古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干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才能激发他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南京长干古城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制作关于长干古城的纪录片、专题报道等,在电视媒体上播放,向广大观众展示长干古城的魅力和文化价值。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定期发布长干古城的考古新发现、保护成果等信息,吸引读者的关注。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发布有趣的短视频、图文信息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年轻人传播长干古城文化。此外,还可以开展线下宣传活动,如举办文化讲座、展览、亲子活动等,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有机会参与长干古城文化的传播活动。通过广泛的宣传推广,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完善法规制度,筑牢遗产保护防线。完善法规制度是筑牢南京长干古城文化遗产保护防线的重要保障。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约束,确保各项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政府部门应结合长干古城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保护责任。对于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要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加大执法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同时,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制度,加强对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等活动的监管。例如,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严格规范发掘程序,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性;在旅游开发方面,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避免过度开发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此外,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行为,为长干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南京长干古城的考古研学与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让长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担当。我们应持续探索实践,让古老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如潺潺溪流,润泽后人心灵,在传承与发展中铸就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石。
(作者单位:南京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