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孜尔石窟第38窟伎乐天文创设计应用
作者: 刘彦希
文章探究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伎乐天形象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实现传统文化中艺术形象在现代设计中的艺术再加工,传承并发扬石窟壁画的艺术价值。其具体实践是,通过提取壁画中伎乐天的形象、色彩,结合背景故事,融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及心理需求,在忠于史实的情况下进行艺术再加工,设计出台历、文创胶带、丝巾及笔记本等文创作品。伎乐天形象的加入让文创产品具有了独特性,在保留了文化底蕴与内涵的同时,也促进文化以一种新的形式传播。
石窟艺术是人类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石窟作为早期佛教僧侣修行的场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石窟壁画传入中国,在传播佛法与佛学的同时,促进了不同风格艺术的交流与融合。石窟艺术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石窟艺术记录着不同时期、不同文明的交汇与传承,是人类艺术史上伟大的里程碑。
克孜尔石窟艺术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克孜尔石窟艺术的历史地位。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境内开凿时间最早、延续及保留时间最长的大型石窟,多分布在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方,木扎提河北岸的崖壁间。其也是新疆石窟遗迹中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处,现存较为完整的洞窟有349个,已编号的洞窟有236个。克孜尔石窟曾因历史原因而遭受极大的打击与破坏。克孜尔石窟在18世纪上半叶被重新发现,对其的研究及保护持续至今,该石窟蕴含了宗教艺术、音乐、美术、建筑等多方面的艺术瑰宝,是我国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
克孜尔石窟艺术的特点。受丝绸之路的影响,克孜尔石窟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壁画艺术和雕塑艺术。人物塑像主要以佛像的塑像型为主,风格由瘦长型体态(受印度影响)向敦实饱满型(受中国本土影响)体态转变,但受历史上的战争影响,大多数的塑像都被损毁。石窟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洞窟的布局上。石窟分为礼拜窟、僧房窟和供奉窟等,其布局体现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礼拜窟中设有中心柱,四壁布满壁画,形成围绕佛像礼拜的空间。
壁画作为克孜尔石窟中最突出的艺术形式,其在内容、构图、色彩及线条上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壁画内容作为主要叙事内容,不仅描绘了佛教僧侣修行和信徒礼拜的场景,以及讲述了佛教经典中的《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等,还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如音乐、舞蹈、贸易和战争等场景;壁画通过连环画式的布局,分层叙事的形式将故事层层展现。壁画中朱砂(红)、青金石(蓝)、绿铜矿(黄)、白垩(白)等矿物质颜料的使用,不仅使颜色对比强烈,而且历经千年,其色彩仍然明艳;在壁画中蓝、绿作为主色调,更是将整个石窟营造出神圣庄严的氛围。壁画中的人物造型,其刻画运用了极具表现力的线条,从柔和到遒劲的变化展现了人物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克孜尔石窟第38窟伎乐天形象分析
伎乐天壁画主要描绘天界音乐与舞蹈场景,展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克孜尔石窟(第38窟)以保存完整的两幅《天宫伎乐图》而著称(如图1所示)。这两幅《天宫伎乐图》壁画长3.6米,高0.56米,共有14组28身伎乐天形象,每组均为一男一女。
克孜尔石窟作为佛教艺术的杰作,其艺术风格受到印度犍陀罗、贵霜、萨珊波斯及中原文化的影响,伎乐天壁画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壁画中的伎乐天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其面部呈现椭圆形,眼窝深邃,嘴唇纤薄,有些伎乐天的嘴唇上还绘制出胡须,符合犍陀罗艺术特征。伎乐天作为佛教中诸天护法之一,通过音乐和舞蹈表达对佛的供养。壁画中伎乐天大多以舞蹈或演奏乐器的动态造型出现,如弹奏琵琶、吹笛、击鼓等,体现了动态之美。
由于宗教更迭,壁画中伎乐天的面部基本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所以肉眼已无法辨别大多数佛像的表情,但从留存下来的壁画中可以看出,其面容清秀且充满灵性;面部的细节,如微微上扬的嘴角所流露出的愉悦神情,不仅表现出祥和、宁静的表情,更与音乐和舞蹈的氛围相得益彰。
在壁画中,伎乐天手持乐器的形象是其独特的艺术标志,也是其身份和职能的象征。乐器元素的加入不仅丰富了壁画的视觉效果,还赋予伎乐天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宗教内涵。这些乐器种类多样,包括琵琶、箜篌、横笛、筚篥等,每一种乐器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
克孜尔石窟第38窟伎乐天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形象及元素的提取。克孜尔石窟第38窟的两幅《天宫伎乐天图》中,其28身伎乐天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且一男一女分布,笔者将其提取为典型形象。其面部多被损毁,根据宗教中伎乐天的形象,笔者将伎乐天的面部均绘制为祥和安宁之态,整体优美而不失动态(如图2所示),体现出伎乐天作为“乐神”的职责。
在提取典型形象后,要将伎乐天的衣帽服饰进行简化。由于克孜尔石窟的独特性,伎乐天的男女服饰均有独特的特点,因此需要对服饰进行特别绘制。男性伎乐天一般头戴包冠,发佩披带,而女性伎乐天有两种形式,分别为高髻花鬘和珠帽冠花,一般男女均项挂珠环,佩戴耳饰,臂着环钏,有着独特的辨识度。
对于帛带的处理,克孜尔石窟中的形象有区别于其他石窟中形象的独特处理方式,并不是长长的飘带环身,而是较短且围绕在臂膀两边,突出其流畅的线条和飘逸的动态,使伎乐天的灵动形象得以生动展现。因此针对伎乐天的肢体动作也要进行适度简化,去除一些过于细微的动作变化,保留其最具表现力的姿态。壁画中伎乐天的姿态动作已然很明确,笔者对其改动较少,尽最大可能保留壁画中的姿态及神韵。而画面中较多损毁的部分,笔者依据其他伎乐天的形象进行填补。
针对其他元素,笔者保留了壁画中的“天宫栏墙”,提取克孜尔石窟中惯用的凹凸形花墙突出立体感,并依颜色深浅进行排列,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及明暗对比,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而背景使用纯色进行填充,铺以克孜尔石窟的典型菱格纹样。
克孜尔石窟中的色彩有别于其他石窟,包括白色、蓝色、绿色、红色或橘红等。笔者据此进行色彩提取,并选择色彩饱和度较高的颜色,以体现龟兹时期克孜尔石窟的繁荣景象。
伎乐天文创衍生品具体展示
将两幅《天宫伎乐图》分为14张插画,并制作台历(如图3所示),将精美的伎乐天图案平均分布到12个月中,整个台历洋溢着活泼明艳的气息,台历的背面介绍伎乐天的乐器及舞姿,在每个月不同的画面中呈现龟兹王国的音乐繁盛之美。
根据壁画的长条状形制,设计文创胶带。当前大部分顾客有制作手帐的习惯,由此文创胶带成为热门产品。同时将“伎乐天”形象应用于丝巾、笔记本、手提袋等文创产品中,充分展现克孜尔石窟的独特魅力及艺术特色,将克孜尔石窟的艺术氛围带入日常生活中。
从商业角度来看,“伎乐天”文创产品的推出可为克孜尔石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为石窟保护和数字媒体化石窟奠定经济基础。从传播角度来看,“伎乐天”文创产品的普及,可以提升克孜尔石窟的知名度,激发人们对这个古老神秘的石窟的探究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克孜尔石窟融入了多方文化,用另一种形式向我们诉说着佛教艺术及宗教历史的发展。克孜尔石窟具有极高的美学与艺术价值。作为设计者,利用现代艺术,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是文创设计的重中之重。
这次设计以克孜尔石窟中的伎乐天形象为灵感,在忠于史实的情况下,设计出了部分石窟文创产品,使克孜尔石窟的《天宫伎乐图》在新时代社会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