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地域文化融合

作者: 周星彤

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地域文化融合0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合理的陈列设计,不仅能够展示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陈列设计中,博物馆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文物展览、空间布局等领域,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丰厚内涵和时代价值。文章主要阐述博物馆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具体应用,同时提出明确设计主题、应用文化符号等地域文化融合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场所。现阶段,大众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博物馆为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需要创新传统的陈列模式,将多样化的文化元素融入陈列设计中,凸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持续拓展文化传播的途径,帮助大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地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实现文化的广泛传播。

博物馆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我国国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多样化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而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在陈列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还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通过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和历史遗迹,能够充分激发观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此外,融入地域文化还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参观,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扩大文化传播范围,以实现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地域文化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方法

营造文化氛围。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工作重点在于探索采用什么形式呈现地域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地方特色。例如,在陈列设计中,博物馆可融入当地特色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将其划分为多个单元主题,逐一呈现,以帮助参观人员准确了解地域文化;也可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在博物馆内部打造环境模型,并融入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以展示当地的风采,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还可设置互动体验区,使参观者亲身参与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在陈列方式确定方面,博物馆可结合当地的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设计具有故事性的展览路线,引导观众在参观过程中逐步了解地域文化,这增加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形成了持续的文化影响。通过这些措施,博物馆不仅能够准确传达地域文化,还能通过丰富的陈列内容,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以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体现审美特色。在陈列设计中,博物馆应注重将文物潜在的文化内涵准确传达给观众。在陈列设计方面,博物馆应根据展品的大小、形状等确定展示方式,以保证信息传递效果。在地域文化应用方面,博物馆应把控陈列主题和展品之间的特性,通过设计合适的光影和色彩搭配,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视觉氛围,使观众在欣赏展品过程中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设计,博物馆不仅能够提升展品的观赏价值,还能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共鸣。

优化空间设计。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在空间设计中,博物馆应注重融入地域性符号,以体现地域文化特点和内涵。在符号融入过程中,博物馆应避免简单模仿,而应挖掘符号蕴含的文化意蕴,以展示地域文化内涵。在设计期间,博物馆可根据展品内容和区域主题进行功能分区,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博物馆的每个角落,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空间可采用流线型设计,充分考虑观众的参观习惯和心理需求,保证参观过程顺畅,同时创建充满文化气息和艺术美感的环境,使观众沉浸在文化氛围中,这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效果。

引进现代技术。现代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博物馆来说,在陈列设计方面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极大提升展览的互动感和体验感;在展览设计期间,应用VR、AR等技术手段,能够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使其沉浸式地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故事,提高参观体验感;引进智能导览系统,让观众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参观路线,获取个性化的讲解信息,以加深对地域文化的了解。通过引进现代技术,可以实现对参观人员的精准服务,丰富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为地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路径。

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融合措施

第一,明确设计主题。高质量的博物馆陈列设计不仅能够优化内部环境,还能营造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馆内的艺术观赏价值,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陈列设计方面,博物馆应综合考虑展品的类型、特点等设计针对性的展览主题,灵活调整陈列方式,以保证主题和陈列的和谐性,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博物馆可划分为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和艺术四大领域,每个领域的内部陈列方式各有特色。社会文化类博物馆在陈列时应着重展现历史事件的演进脉络,突出文物的时代印记。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应着重展示生物多样性,强调生物起源与进化的故事。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应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来阐释科学原理,加深参观者对科学现象的理解。艺术类博物馆应致力于传递艺术之美。在陈列设计上,工作人员应依据博物馆的类型和主题,融合地域文化元素,以彰显博物馆的独特风格和文化特色。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和传统民俗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博物馆设计中,为了增强地域文化的融入效果,展品陈列阶段要特别注重展品与文化内容的连接性。该地区人民崇尚蚂拐文化,陈列设计(如图1所示)围绕蚂拐文化展开,展品包括实物、标本、模型等多种形式,展厅通道两侧展示身穿传统壮族服饰的劳动者,以及使用的农具,农具材质通常以木、竹为主,这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风貌。展厅采用开放式的陈列方式,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较近,便于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地域文化。

第二,应用文化符号。地域文化存在差异性,其所使用的文化符号也存在一定区别。设计人员在进行博物馆陈列设计期间,为充分将地域文化融入设计方案中,可适当引用地域文化符号,利用特定区域的文化遗址和历史建筑等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直观显示当地的地域文化。设计工作前期,设计人员应做好充足的前期调研工作,大量收集当地的地方县志等资料,挑选具有标志性的符号,并根据设计主题进行调整,引导参观者进入特定的文化场景中,深刻感知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同时,设计人员还可听取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议,适当调整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案。此外,博物馆保持与当地居民的良好交流,明确大众的参观需求,并增加陈列设计的针对性,鼓励大众参与到博物馆设计中,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

同样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众创造出多样的传统图案、花纹,蕴含浓厚的民族特色,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征和象征意义的图腾。博物馆在陈列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增强地域文化的神秘感,还能够激发参观者的探索欲望,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例如,博物馆陈列设计中融入图腾元素(如图2所示),该设计同样以蚂拐文化为基础,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图片中的流苏织物代表蚂拐文化的信息符号和标志,也是蚂拐文化审美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将其放置在中心位置,能够强化陈列的民族风格,加深对蚂拐文化的记忆。织物两侧展示色彩各异、造型多变的脸谱,通过错落有致的摆放方式,能够增强展品的观赏效果,营造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凸显地域文化主题。

在传统服饰陈列中(如图3所示),同样可以应用传统的图腾元素。展厅使用巨大的橱窗展示传统民族服饰,服饰颜色以蚂拐文化中崇尚的黑色和红色为主,并呈现蚂拐的形象。在陈列设计方面,蚂拐图腾呈现于展示橱窗的上方,充分凸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创新展览形式。为提高观众的参观热情,博物馆陈列设计应融入地域文化,丰富展览形式,如地域文化中的民俗展示(如图4所示)。

策划主题。博物馆应根据定位以及展览物品确定主题,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重点展示,并讲述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从而引导大众加深对该地区文化元素的了解。

设计互动活动。为提升观众的活动参与感和沉浸感,博物馆可设计一系列互动活动。例如,博物馆在场馆内部安装虚拟现实设备,让参观者沉浸在营造的文化氛围中,直观观赏文物,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以提高观赏体验感;构建虚拟的历史场景,设置触摸互动展示屏,观众可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适当调整,通过亲身参与互动展示,深入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举办主题讲座活动,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讲座,使观众在互动过程中学习更多知识;设置互动问答环节,引发观众思考和讨论,以增强活动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设置多样化的互动方式,使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良好的参观体验。

展示立体模型和沙盘。部分历史事件无法通过简单的文物和文字解说展示,为加深观众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在陈列设计时博物馆可采用立体模型和沙盘,以便更加清晰地展示战场形势。沙盘展示期间,可标注重要的战场和据点,同时搭配灯光和声音效果,模拟当时的战斗场景。这有助于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类文化的形成背景。

第四,满足观众需求。博物馆在陈列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观众的实际需求,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做好观众调研工作。设计前期,博物馆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或线上投票等方式,了解大众的观赏兴趣和学历背景,制定个性化的展览方案。

加强流线规划。在空间布局方面,博物馆应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合理规划参观路线。如果发现观众对某个时期或某个类型的文物感兴趣,那么可将这些文物放置在中心或入口区域,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博物馆内部还应设置清晰的导览系统,完善导览图、指示牌等基础设施,帮助观众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参观路线,了解各个展品的位置,以提高观众的体验感。

在互动设计方面,为满足大众的需求,博物馆可设置互动环节,或在场馆内设置专门的文物鉴赏互动区,让观众亲手操作专业设备鉴定文物的真伪。博物馆也可设置历史知识问答区,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答题互动,获得第一名的观众可得到文创产品等奖励,这能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也能加深其对区域文化的理解与记忆。

丰富解说方式。不同学习背景以及年龄结构的观众对解说的需求存在差异。博物馆可根据观众特征提供多样化的解说方式。博物馆不仅要配备传统的文字解说,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创建虚拟导游,让其跟随参观者的步伐逐一解说文物,使观众获取更多的文物信息,对区域文化进行深层次了解。

配备无障碍设施。博物馆应密切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设置充足的无障碍设施,如配备坡道、轮椅升降机等设备,以方便特殊人群出行。

教育推广。为满足观众对于教育和知识传递的需求,博物馆可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推广活动,实现线上和线下教育的有效结合,并与当地中小学保持合作关系,开展学生参观活动,为学生提供实地学习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加深对本地文化的了解,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博物馆在陈列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还能积极传承和弘扬本地文化。在实际设计中,博物馆应设计清晰的展览主题,积极应用地域文化元素;引进多样化的展览形式,如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互动活动等,拉近观众和地域文化的距离,以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感;关注观众的参观需求,提供丰富的解说形式,优化参观动线和空间设计,以提高陈列设计的针对性,进一步激发观众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地域文化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促进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克拉玛依市文博院(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