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地方文化非遗保护的协同创新

作者: 张领军

博物馆与地方文化非遗保护的协同创新0

文章主要探讨博物馆和地方文化非遗保护的协同创新路径,在剖析协同创新的意义后,提出整合共享非遗资源、创新展示形式、融入学校教育、参与国际合作等策略,以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文章强调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助力博物馆守护文化记忆,激发社会的非遗保护热情,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地方文化非遗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人类富有意义的生产、生活、艺术活动中,其核心在于人的实践和创作,而地方文化非遗产品则是这些活动成果的主要表现,用以衡量和记录活动的价值。地方文化非遗主要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实践和传统手工艺等,既是构成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基础组件,又是现代文化认同和连续性的重要支撑。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下,很多地方文化非遗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针对这一现状,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非遗保护与创新的重要机构,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与推广。博物馆可借助展览、文化活动策划、社区互动等多种方式,有效传承地方文化非遗,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活化与创新,赋予地方文化非遗新的生命力。

博物馆与地方文化非遗保护的协同创新的意义

“每一件文物,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民族记忆的珍贵载体,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精神价值。博物馆不仅要守护这些文物免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更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为公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因此,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遗产的忠实守护者与传承者,其在维护文化多样性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博物馆通过收集、整理、保存和展示各类地方文化遗产,可使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民俗风情和历史故事得以重现,为公众提供一个直观、生动的文化体验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同时,博物馆还可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讲座和展览,积极推广和传播地方文化,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沧州市博物馆便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美文物展品,为文化活动提供了新思路。在2024年度的花朝节庆典上,该博物馆以标志性文物如“青釉堆贴花龙柄壶”为创意源泉,巧妙地将之转化为荷花、牡丹、梅花、石榴四位仙子的人物设定,以此驱动活动情节的生动展开。这一系列创新手法不仅让观众沉浸于充满创意与趣味性的故事情节中,还引导他们深入探索了这些代表性文物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与文化内涵。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国潮文化的蓬勃发展,沧州市博物馆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吸收并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先进实践经验,不断探索文化活动的创新形式。在2024年初,一曲旋律悠扬、书生形象鲜明的《上春山》舞蹈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对此,该博物馆迅速行动,策划并执行了“创作具有沧州本土特色的书生舞”项目。通过与沧州市解放路小学的深度合作,在短短一个月内,共同编排了一支展现少年儿童活力四射风采的原创舞蹈。该舞蹈在花朝节期间惊艳亮相,收获了观众的广泛好评。此外,在2024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中,沧州市博物馆又一次展现了其创新能力,从明代文化节团队的雅乐表演中汲取灵感,精心策划了一场古代礼仪展示活动。这场活动极大地加深了公众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使观众对雅乐及诗经古曲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博物馆与地方文化非遗保护的协同创新路径

整合与共享地方文化非遗资源。博物馆作为保护地方文化非遗的核心主体机构,其要充分认识到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去保护、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非遗,影响力是非常局限的,所以,博物馆应积极与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以及地方文化非遗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合理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地方文化非遗保护与创新体系。具体而言,第一,博物馆要积极地与当地政府建立长效交流机制,争取政策与资金上的全方位支持。地方政府应制订并出台一系列目标明确、具有可行性的政策措施,以便为地方文化非遗资源的搜集、整理与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地方政府还应设立文化非遗保护专项基金,为地方文化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创新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在此基础上,博物馆便可联合研究机构、地方文化非遗传承人,开展地方文化非遗资源的全面普查与深入挖掘工作。通过实地考察、口述史记载、影像拍摄等多种方法,对地方文化非遗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确保地方文化非遗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第二,博物馆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地方非遗技艺与故事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记录与呈现。博物馆可借助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将地方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文化内涵以数字化的形式形象再现,为学术研究及教育普及提供大量视觉素材。同时,博物馆也要构建地方文化非遗资源数据库,将搜集到的地方文化非遗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与分类,让公众能够轻易地查询。第三,博物馆应借助互联网平台,将所构建的地方文化非遗资源库向社会公开,实现资源共享,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并参与地方文化非遗的保护与协同创新。与此同时,博物馆还可以与旅游局联合,推出地方文化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地方文化非遗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让游客在旅行中深入了解地方文化非遗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地方文化非遗影响力与受众范围。

创新与实践地方文化非遗展示形式。“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对于地方文化非遗而言,对其进行创新和实践是博物馆自觉守护背后文化根脉,促使地方文化非遗长出血肉,永恒不朽的关键途径。因此,博物馆要想更有效地实现与地方文化非遗协同创新,就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展览形式,吸引更多受众,提升地方文化非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具体而言,第一,开展互动体验展示活动。博物馆可利用VR、AR、数字孪生、实时云渲染、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的地方非遗技艺体验空间。观众可佩戴AR眼镜、VR头盔,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近距离观赏非遗表演。此种互动体验,既能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非遗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观众对地方文化非遗的浓厚兴趣与喜爱。第二,举行社区参与式展览。博物馆可主动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展览的策划、布展(如图1、图2所示),让他们成为展览的共创者与见证者。通过深入挖掘社区居民有关地方文化非遗的故事、技艺传承经验等文化资源,博物馆可将这些宝贵回忆与展览融合在一起,让展览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更具亲和力与教育意义。同时,通过举行社区参与式展览,还能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增强其对地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地方文化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此外,博物馆还应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与观众需求,策划具有时效性和吸引力的展览主题,以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融入学校教育体系。“教育是非遗事业持续开展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非遗理念传播、非遗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技艺的当代传承,离不开国民教育体系。”因此,在博物馆与地方文化非遗保护的协同创新路径中,将地方文化非遗融入学校教育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一举措不仅能够促进地方文化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保护与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为切实达到这一目标,博物馆需要与学校展开密切合作,合力开发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地方文化非遗校本课程。具体而言,第一,博物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地方文化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组建专家队伍,深入挖掘地方文化非遗资源,并对地方文化非遗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技艺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在此基础上,专家团队需要与学校教师一起设计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地方文化非遗课程。在课程设计方面,双方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采取“普及地方文化非遗基础知识→指导实践操作→展开实地考察”这一步骤,形成一套丰富、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普及地方文化非遗基础知识应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非遗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以及文化价值,以让学生对地方文化非遗形成初步感知。指导实践操作则可通过让学生亲手体验地方文化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如剪纸、刺绣、陶艺等(如图3所示),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田野调查则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传统村落等地,实地观察、记录和感受地方文化非遗的魅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博物馆应与学校建立一种常态化的研学活动机制。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地方非遗展览、观看地方非遗表演,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地方文化非遗传承人,感受地方文化非遗的魅力。此外,为确保地方文化非遗课程的切实实施,博物馆和学校也必须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对地方文化非遗的认识和教学能力,确保地方文化非遗课程能够高质量地推进。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非遗保护的重要力量,应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项目中,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保护理念与技术,同时推广中国非遗文化,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具体而言,第一,博物馆应主动寻求与国际非遗保护组织的合作机会。通过参与国际非遗交流活动,如国际非遗博览会、国际非遗论坛等,博物馆可以深入了解国际非遗保护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手段。同时,博物馆还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展示中国地方文化非遗的独特魅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地方文化非遗的认知和了解。第二,博物馆应加强与国外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派专家、共同举办展览、开展联合研究等方式,博物馆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经验,提升地方文化非遗的保护水平。同时,博物馆还可以利用这些合作机会,推广地方文化非遗,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

博物馆与地方文化非遗保护的协同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尊重与有力守护,更是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力量。通过科学整合资源、不断创新展示形式、深化公众参与、强化数字传播等系统性策略,博物馆能够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成为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有力促进文化的活态传承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沧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