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风格” 中的斗争精神

作者: 方涛

“龙江风格” 中的斗争精神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1963年,龙海人民在抗击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斗争中取得胜利,并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这一结果正是当时的龙海人民在县委带领下,充分发扬斗争精神,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的生动体现。回顾“龙江风格”的诞生过程,对今天战胜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具有现实意义。

坚定斗争意志,清醒认识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

在1963年那场严峻的特大旱灾面前,龙海县委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堵江抗旱的重大决策。1963年2月,龙海县委在经过全面而充分的考量后,怀着执政为民、勇于担当的伟大精神,以及严谨科学的态度,向全县人民发出了“九龙江有水不算旱”的战斗号召,决定堵江截流、引水抗旱。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县委对全县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深切关怀,是对自身责任的深刻认知,更是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主动出击的英勇抉择。

事实胜于雄辩,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在后续的日子里得到了充分验证。从发出口号到6月12日龙海县迎来一场透雨,整整过去了122天。在这漫长的122天里,如果县委没有果断下令堵江,而是选择消极等待天降大雨,那么龙海县的40多万人民必将陷入饥荒的绝境中。县委的果断决策不仅成功解决了当年龙海人民的温饱问题,更是为后世留下了熠熠生辉的“龙江风格”这一宝贵的精神遗产,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了集体利益、全局利益英勇奋斗的精神灯塔。

党员干部作为国家和人民事业的中坚力量,必须时刻胸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推动落实。在任何情况下,党员干部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根本前提,坚决不能为了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更不能为了暂时利益而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作为“龙江风格”的发源地,榜山公社在这场抗旱斗争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生动地诠释了局部服从全局的伟大精神。在抗旱过程中,榜山公社毅然决定以牺牲局部利益来维护全局利益。他们不惜淹没洋西等6个大队的1300亩田地,只为解决下游10万亩旱地的灌溉难题。这种牺牲,对于榜山公社的群众来说,无疑是巨大而痛苦的。当时,公社群众中出现了各种声音,“堵江对我们一点利都没有。麦子淹,秧苗死,肥料流失,什么都完了。这吃亏事,我们不能干!”“堵江,不是等于拿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些话语真实地反映了榜山公社群众内心的纠结与不舍,每个人的心头都仿佛打着一个沉重的结。

为了统一全县上下的思想,凝聚起强大的抗旱合力,县委精心组织了在九龙江中的一艘游船上召开的堵江抗旱会议,即意义深远的“舟中会议”。会议现场,气氛热烈而凝重,县委领导、各个单位和各个公社的代表齐聚一堂。当大家详细了解到下游各个公社受旱的严重情况后,榜山公社的代表徐学文挺身而出,他坚定地表示:“堵江我们也赞成。……从洋西大队堵了江,能解救下游几万亩水稻田,这是件大好事。受损失的地区如果少数人想不通,我们可以做工作。小利要服从大利,小我要服从大我。我们从全局出发,没有意见。”徐学文的发言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家的心灵。会后,榜山公社全体党委委员迅速行动,连夜分头奔赴6个受损大队,深入群众之中,放手发动群众。最终,成功打开了社员们的心结,统一了思想,作出了“丢卒保车”的伟大决定。在这一过程中,榜山公社洋西大队更是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他们发扬“舍小家顾大家”“丢卒保车”的共产主义精神,毫不犹豫地淹掉了300多亩即将收获的小麦和甘蔗田,全力支持堵江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龙海县后续的抗旱斗争中,榜山公社的“榜山风格”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全县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先后涌现出了“先保十万,后顾两千,舍卒保车,全盘皆活”的“玉枕风格”;“损失八百算啥,救活六万要紧”的角美公社沙州大队典型事例;“200多亩良田被淹是小利,拯救下游三万多亩水田是大利”的东泗公社西岭大队的感人事例等。这些风格和事迹在整个九龙江流域迅速推广普及,最终汇聚为轰动全国的“龙江风格”。“龙江风格”如同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定斗争意志,自觉为大局担当。

坚定斗争自信,大力弘扬斗争精神

在龙海遭遇特大旱灾的艰难时刻,党的各级干部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榜样力量,成为激励群众坚定抗旱斗争胜利信心的重要源泉,也为“龙江风格”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时,全专区每天都有上万名干部积极投身到抗旱劳动中,县委更是切实执行“半天工作半天劳动或一天工作一天劳动”的制度,广大干部与群众紧密地实行“三共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县委书记刘秉仁更是不顾自身中暑的疲惫,在次日依然坚持与群众并肩作战,共同劳动。这种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谊和奋斗精神,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士气,使得抗旱斗争不再是少数人的努力,而真正成为群众自觉自愿、齐心协力的伟大战斗行动。正如刘秉仁所感慨的那样:“群众的干劲太大了,每一班都要指挥部下命令才肯休息。”这充分彰显了在党的领导下,干部与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在宣传堵江抗旱的过程中,群众对1960年的6·9特大洪灾的回忆,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党在困难时期的中流砥柱作用。在那场如汪洋般肆虐的洪灾中,整个榜山公社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但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各方力量迅速汇聚,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与重建行动。解放军迅速出动虎头艇和飞机,为受灾群众掷馒头、送粮食,还派小艇将村民安全转移到安全地带;兄弟县市和社队纷纷伸出援手,为榜山送衣送药、送来温暖,同时派出大量劳力支援修复堤岸、重建家园;人民政府也及时给予榜山公社贷款救济,助力恢复生产、改善生活。在那场洪灾中,由于党的领导和各方的积极支援,没有一个人因此丧生。群众由衷地感叹:“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兄弟地区的支援,哪能有今天的洋西村?”这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龙海群众对党的深深信赖和对团结互助的深刻认识。

风雨袭来时,党的坚强领导、党中央的权威是最坚实的靠山。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强大的敌人和艰苦的环境,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克服重重困难和挫折,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每一个关键历史时刻,党都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带领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龙海的特大旱灾,还是历史上的其他灾害和困难,都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更要坚定斗争自信,大力弘扬斗争精神,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顽强的意志,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讲究斗争策略,努力提高斗争本领

斗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斗争的任务,而正确与否直接关乎斗争的效果乃至成败。在1963年龙海县抗击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中,龙海县委展现出的高超的斗争策略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为取得抗旱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早在旱情初现端倪之时,县委便未雨绸缪,积极行动,迅速组织水利专业人员对全县的各个水库、河流等水利资源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勘探,同时精准测算春播所需的水量,并持续不断地向县委提供详尽的勘探资料。这些第一手数据为后续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县委能够实时掌握全县水资源的状况和春播用水的缺口,为制定合理的抗旱策略奠定基础。随着春旱形势的日益严峻,县委书记亲自挂帅,与其他县委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前往九龙江畔进行实地调研。他们深入了解江水水位、水流速度、周边地形等关键因素,为堵江抗旱工程的实施寻找最佳地点和时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县委果断提出堵江抗旱的口号,并在洋西村迅速成立九龙江西溪堵江工程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刘秉仁担任总指挥,副县长杨松山、水利局局长郑德培担任副总指挥。指挥部的成立确保了整个抗旱工作能够在统一的领导和协调下有序进行,实现了各方力量的科学调配和高效协同。

经过反复考察和多方论证,县领导与各部门、各公社代表共同提出了构筑“抗旱六大系统工程”的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成为龙海县抗击旱灾的关键举措。

1963年2月15日至21日,首堵西溪的战役打响。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战斗,不仅为后续的抗旱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战斗中,榜山公社、玉枕大队展现出了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精神,成为龙海人学习的楷模,激励着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这种精神力量在后续的抗旱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1963年3月上旬,南溪堵江工程紧锣密鼓地展开。浮宫、白水、东泗三个公社联合行动,在南溪成功堵江截流。一座长87米、高5.2米的大坝横卧江面,凝聚着6000个工日的辛勤付出和6552方土沙的堆砌。江水通过大坝引入官浮渠道,为上述3个公社的3.5万亩农田送去了滋润,使这些农田在旱灾中得以保全,为当年的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

1963年3月1日至17日,铁龙会战在江东桥畔展开。“铁龙”即抽水机,在这场会战中,25台总计504匹马力的抽水机群在江东桥畔组成了一座大型临时抽水站。强大的抽水机群将九龙江北溪水引入江东渠道,每秒1.9公方、每小时6800立方米的出水量,如同一股股生命之泉,灌溉了角美公社的2.32万亩农田以及厦门市郊海沧的部分旱田,使4万亩土地受益,为缓解旱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3年4月5日至5月1日,架设南溪渡槽工程启动。在东泗卓港至东岸董浦之间,一座长达194米、宽1.5米、高1.2米的渡槽横跨南溪。同时,在卓港还建设了临时抽水机群,15台水泵总动力达272马力,投资16.5万元。通过抽水入渡槽,实现了西水南调,将宝贵的水资源通过浮宫渠道,引灌至东泗、白水、浮宫的3万亩水田,为这些地区的农田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

1963年5月29日至6月6日,北溪堵江工程拉开帷幕。截堵北溪的拦江大坝选址在江东桥下300米左右,即原江东农场沙滩至两石厂附近。这座长603米、高5米的大坝凝聚着1.3万人的汗水和努力,11.3万个工日的辛勤劳作,16.3万方土沙的堆积,以及10.54万元的投资。大坝的建成使角美、紫泥和厦门海沧的6万亩稻田受益,为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1963年5月30日至6月15日,架设中港渡槽工程顺利进行。在紫泥安山、六合与乌礁、西良的中港,一座长336米、宽1.3米的渡槽横跨其上,投资13.88万元,投入1.18万个工日。通过抽北溪水引灌乌礁1万多亩旱稻田,使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确保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的工程方案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技术设计是科学合理的。这不仅体现了县委、县政府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更展现了他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严谨科学的态度、周密充分的论证和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整个抗旱斗争过程中,县委充分发挥了统筹协调的核心作用,精心部署每一项工程。县手工业局、木器厂、农具社、机器厂、造船厂等工业部门积极响应,加班加点生产抗旱所需的工具和设备,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物质保障;财贸部门、供销社、日杂经理部、食品公司等商业部门则全力保障物资供应,将生活必需品和工程材料及时送到抗旱一线;卫生局组织医疗队伍,为奋战在一线的工人和农民提供医疗保障,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正是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六大系统工程得以顺利完工并达到预期成效,最终取得了龙海全县范围抗击旱情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一曲人定胜天的壮丽赞歌。

自然灾害既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又是对民族精神的洗礼、对民族力量的凝聚。从“龙江风格”诞生这一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有效应对和克服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的精神动力和心理准备。一方面,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形成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尽可能减少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要推广防灾减灾理念,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使防灾减灾救灾达到科学、高效的水平,有力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平稳良好发展。党的二十大以后,我国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现代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征,也是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基石。

(作者单位:中共漳州市龙海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