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对话:余世存的育儿哲学

作者: 曹璐

与时间对话:余世存的育儿哲学0

允许孩子成为自己,也允许父母拥有自我,其他的便交由时间一一解答。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这句蕴含着“人生缓缓、自有答案”的金句,便出自余世存的《时间之书》。这本书在被列入第13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后,又在去岁冬初焕新归来。

余世存有很多身份,既是作家、诗人,也是学者。他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赋予了他敏锐的感知力。他研究节气、探讨时间,并把生命经验与亲子教育结合起来。透过余世存,人们读懂时间韵律,洞见教育真谛。

拜时间为师,人生自有答案

在余世存笔下,时间并不是悬浮于生活之外的抽象概念,而是人类生活的智慧锦囊和百科全书。余世存从雨水、谷雨、大雪等节气联想到大地的柔软,又从小满、小雪关联到谷物粮食的自然气息。“人们年复一年地奋斗,如果能够把觉知投入到节气时间中去,而不是只被毕业季、开学季、上班高峰时间、假期等裹挟绑架,我们的生命状态会更有意义。”

《时间之书》问世5年后,余世存的家庭迎来了新成员。儿子的出生让他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也让他开始思考时间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余世存阅读了大量童书,观察孩子的语言表达与肢体习惯,创作了《给孩子的时间之书》,为小朋友们打开了探索节气奥秘的大门。让孩子读懂每个季节里节气的意义,从而感知生命的流转,珍惜自然万物。

余世存是一个拜时间为师的人。1969年,他出生在湖北省随州市的一个小村子里。

童年记忆里,农活是绕不开的日常。在与俞敏洪的一次对话中,余世存说自己除了犁田、打坝等没有做过,其余的农活基本上都干过。“开春第一声雷响后第7天才能下秧,早一天根不稳,晚一天穗不沉。”这些口耳相传的农谚,像密码般镌刻在他记忆里,让他自小就对时间与自然产生了天然的亲近。

在考入北京大学之前,余世存用“贫瘠”来形容他所处的阅读环境,一本《读者文摘》已经是同学圈里最稀有的读物了。但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贫瘠并没有影响到余世存。他排行老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考上大学的人。

与其他家庭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不同,余世存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父亲得知儿子考上大学那天,只念叨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父母的松弛,让在庄稼地里长大的余世存感受到了一种不被束缚的自由。成为父亲以后,余世存也延续了父母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尽管代际不同,但让孩子像大自然里的植物一样,顺应时节秩序、自然生长的理念,是亘古不变的。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余世存会和儿子一起发现时间的趣味,和孩子一起观察并记录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方位,拍摄不同时间段太阳的位置和光线的变化。如果不能天天坚持,就以节气时间为观测点去观察记录。一年下来,可以得到24种线索的数据和图片。把全年节气24幅中午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图叠加在一起,是一个倒着写的阿拉伯数字8,就是数学无穷大的意思;而把全年24种节气的太阳阴线(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放在一张图上,就是一张本地区的太极图。

余世存希望让孩子领悟四时之美的同时,通过感官体会节气的变化。“比如立春和雨水这两个节气可以锻炼孩子的视觉。有的人看到的春天是灰蒙蒙的,甚至是黑色的,但是视力好、心态好的孩子,觉得眼前有绿意。”他视时间为老师,从中不断汲取自然的学问。

耕时间之田,静候孩子成长

余世存对亲子时间尤为珍视,即便在社会时钟的催促下,他也始终把亲子时间列为优先级。他在《给孩子的时间之书》里写道:四时皆成趣。他希望自己保持一份耐心,挖掘孩子在每个阶段成长的闪光点,给孩子恰到好处的自由。

余世存基本没有教过儿子识字,丝毫没有正襟危坐、死记硬背式的学习。但儿子反而对汉字产生了好奇心,刚上小学,就已经认识了几百个汉字。

有一次,儿子看着自己珍藏的奥特曼卡,清晰地念出了一个有10个字的怪兽名字,还问余世存:“爸爸你相信光吗?”在兴趣的驱动下,认字不再是被动的事,而是孩子主动去做的事。

除了游戏之外,儿子也会和余世存一起解难题。在看英文原版电影《哈利·波特》时,儿子会被陌生的词汇和复杂的语法困住,时不时向爸爸提问。余世存毫不吝啬在儿子面前“露怯”:“我的英语可以翻译,但听说能力不太好,所以我们还是要把英语学好才行。”正是陪伴儿子的过程,促使余世存把英语重拾起来。他还会在孩子开启学业之路时,把孩子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学一遍,把重要的经典和孩子的读物学一遍,真正经历一次再成长。“一起成长并不是说自己没有能力、权威,父母该尽的义务必须尽,该有的学识、对世界的真诚必须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让孩子安心,让孩子骄傲。”

有人觉得在家的时间太过琐碎,缺少教育契机,因此选择把教育孩子的机会留给老人和学校。这在余世存看来有点儿本末倒置。一次吃饭、一场对话、一次亲子共读,都可以成为一场短暂却高质量的陪伴。耐心倾听孩子的日常琐事,或是一起完成简单的家务,都能成为滋养孩子心灵的养分。

这些微小的瞬间都会被余世存用笔记录下来。“比如他第一次看到自己流血的样子,他第一次摔倒在地的情景。我还代他写过日记,当然,我没有坚持下来。儿子还批评我,说很久没帮他写日记了。”

尽管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使用电子产品,但余世存仍然觉得,家长要为孩子建立纸质档案,“家里要备足够的纸笔,让孩子写东西。积累的东西多了,孩子的感觉会不一样”。

余世存相信,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热爱阅读,孩子也会求知若渴;如果父母做事有条理、对人和善,孩子大概率也会以温暖阳光的态度面对生活。在他看来,父母无需为孩子的成长偏移担忧。自己以身作则,让孩子培养好习惯,用时间慢慢酝酿的教育,胜过各种培训班。

遵时间之序,立规矩成方圆

顺应自然,还要有恰逢其时的出击。很多家长以为顺应就是“任由孩子摆烂”“放任孩子的天性”。其实,时间也有规矩,二十四节气恰巧是规矩的产物。

很多人把“规矩”当作一种说教。但还原它最初的用途,规和矩都是中国人测量世界和时间的工具。比如规是测量时间的,地上放一把尺子,再竖一根竿子,叫做“立竿见影”。矩则是丈量土地用的,古人把两个土字加起来变成“圭”字,后来演化成“卦”字,再后来演化成“挂”字。所谓挂历,其实就是让人有一个时间的坐标。“规和矩要合起来用,这是科学的工具。人们用科学的工具来表述人事,就有了做人应该有规矩,应该符合时间的观念。”

有一次,余世存听到儿子讲脏话,非常惊讶。他意识到,儿子上了小学,已经学会了更进一步的表达,过去秉持的“放养”式教育显然已无法满足引导需求。他坚定地告诉儿子:“不要说脏话,要么别人会反骂你,要么别人会不理你。无论哪一种,都对你不好。”劝导儿子的过程,有点儿像打心理战,需要站在“利他”的角度去分析,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你再讲脏话爸爸就不喜欢你了”“好孩子不讲脏话”,其实都是站在了“利己”的角度。尝试站在他的角度为他刻画一个“不好”的结果,儿子当即心领神会。

儿子在校园里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群和观点,逐渐形成了一套看待事物的标准和观点体系,回到家里,难免会与父母产生代际矛盾和分歧冲突。余世存第一次与儿子发生“正面冲突”是在餐桌上。“我们催他快一点儿,免得饭菜凉了。儿子却说,他觉得饭很烫,还说每个人对事物的感受不一样。”

余世存没有责备儿子,他的第一反应是儿子的逻辑能力很强,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也表达了自己的“规矩”:“一家人吃饭的时间要相互配合,节奏不能太乱。”在立规矩的同时,余世存首先考虑到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只要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来看,自然就能理性看待他们那些“不懂事”的表现了。

余世存坦言,为人父母最大的变化,就是从随心所欲地支配时间,到为孩子的吃喝拉撒、成长教育精心规划每分每秒,生活节奏被重新定义。但其实,养育孩子就像耕田:春天要学“生”,让孩子在立春、惊蛰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夏天要学“长”,芒种、夏至考验体能,小暑、大暑锻炼意志,即要有约束、责任和边界;秋天要学“收”,在白露、秋分中学会分享和互助;冬天学会“藏”,在小雪、大寒时聚集能量,学会低调、内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人父母收获了生命中最深刻的爱与责任。

时间对每个人、每个家庭而言,都是最公平的馈赠。父母与孩子之间,像创作一部未完待续的电影,每一帧画面都在见证生命与生命之间的退让和碰撞。这部与亲情有关的电影或许没有脚本,也无法快进,全靠爱与智慧默默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