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良:好的教育是让“爱”和“权威”都不打折

作者: 李兆良

李兆良:好的教育是让“爱”和“权威”都不打折0

采访对象

李兆良

吉林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观点

父母既不能陷入“无条件的爱就是纵容”的温柔陷阱,也不能重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专制覆辙,要学会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孩子创造宽严相济的成长环境。

为何爱与权威容易失衡

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如何真正地爱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容易出现两种失衡的现象。

一种现象是只有爱,没有权威。我曾接待过一个家庭,母亲因为自己童年被严苛管教,发誓绝不让孩子受同样的苦。儿子想吃零食就买,不愿意写作业就帮忙代笔。直到有一天,孩子因为不会系鞋带被同学嘲笑,她才意识到问题。

这种无底线妥协根本不是爱,只不过是父母对自我身份的投射性满足。

他们并非在养育孩子,而是在用孩子的幸福填补自己童年的缺失,以短期便利换取孩子的依赖。

这种爱就像没有底的水桶,越想装满漏得越快。孩子最终学会的不是感恩,而是用“索取”来回应父母的“自我感动”。30岁还在啃老、工作中推诿责任……大家常说的“巨婴症”,往往源自这种爱。

另一种现象是只有权威,没有爱。很多父母通过强制命令来树立权威:“我之所以打你、骂你,都是为了你好!”这种爱看似无私,实则充满功利性,他们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从日常中孩子的穿衣戴帽、生活习惯,到专业选择、职业发展、恋爱甚至婚姻,他们试图掌控一切。

孩子在这样的专制下,容易变成“空心人”,被动接受外部力量的驱使。也许他们看起来很优秀,但内心迷茫,完全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

为何爱与权威容易失衡?这源自父母对两者关系的误解。

心理学家鲍姆林德的研究显示,父母若缺乏对“爱”与“权威”的清晰认知,其教养方式会自发滑向溺爱或专制。

溺爱孩子的父母误将无条件的爱等同于无底线的妥协。

无条件的爱是一种接纳,但接纳并非纵容,而是帮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同时引导他学会面对生活中的规则和挑战。

无条件的爱意味着父母始终站在孩子身后,为他提供情感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父母不是让孩子永远依赖他们,而是帮助他建立内在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专制的父母误将权威等同于绝对服从。

真正的权威不是强制孩子接受安排,而是要通过规则和沟通让孩子理解行为的意义。权威是建立在信任和尊重基础上的,要让孩子明白,规则是为了他更自由地成长,而不是为了压制他的个性。

权威不是让孩子害怕父母,其真正力量在于引导孩子内化这些规则,使他在没有外部监督时,依然能够自律和自省。

我遇到过一个令人心痛的案例。一个14岁的女孩因沉迷手机被父母没收后,竟从家中纵身跳下。抢救过来后,她哭着说:“他们只会骂我废物,从没问过我为什么难过。”

这个家庭是典型的“专制—溺爱”混合体:父亲用皮带“管教”孩子,母亲偷偷塞钱补偿。孩子夹在两者之间,最终选择用极端方式呐喊。可想而知,如果我们不能给予孩子恰当的爱,孩子将会用一生去寻觅和补偿。

哪种教育方式最伤孩子

当爱与权威的天平失衡,孩子的成长就会偏离正常的成长轨道。这种失衡映射在教育行为上,往往表现为扭曲的教养方式。

心理学中,教养方式可以根据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与“反应性”两个维度来划分。

其中“要求”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即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设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则是指父母对孩子行为是否有及时的反馈,即父母对孩子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其中,不当的教养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低要求、低回应的忽略式。忽略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冷漠和忽视,缺乏爱和积极情感回应,同时也缺乏对孩子行为的要求和适当控制。他们经常会对孩子说:“就知道哭,真是烦死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由于内心需求被忽视,会逐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感,容易形成内向、自卑,或者冲动、暴躁的性格。

第二种是低要求、高回应的溺爱式。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不给孩子提要求、定规矩,对孩子百依百顺。这类父母经常会说:“孩子还小,就由他吧!”“不用给他们立规矩,长大了自然就懂了。”这种教育观念下的孩子通常表现为自私、任性,还可能富有攻击性。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采取攻击性行为。

第三种是高要求、低回应的专制式。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给孩子制定一系列规则,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违反则会受到严厉惩罚。他们经常说的话是“闭嘴”“你敢不听我的话”“我说不行就不行”。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内心往往充满怨气、变得多疑和孤僻、缺乏自信,甚至产生逆反和对抗心理。

真正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教养方式是高要求、高回应的权威式。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既严格又尊重,会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给予适当的限制,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支持。他们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共同作出决定,经常会说:“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吧。”“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我尊重你的意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友好、礼貌、热情、开朗、自信、对人友善、乐于合作、有主见、具有良好的品性、富有社会责任感、自我独立、有较强能力等优秀品质。

为何权威型能够摆脱前三种模式的困境?因为这类父母对孩子有合理要求,对孩子的行为有适当控制,给予孩子有规则但无条件的爱。权威型父母接纳孩子不完美,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爱好,懂得如何有效地放手和支持孩子自主成长,而不是禁止、强迫、怀疑和打击;他们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他们愿意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不拿孩子和别人比,只要做最好的自己;他们给孩子心理安全感,帮助孩子掌握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而不仅仅是关注考试成绩。

三步打造有权威的父母

由此可见,父母的权威不是靠溺爱和屈从讨好孩子获得的,也不是靠打骂和体罚孩子建立的。“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意思是从反面告诫父母,如果爱孩子的方式不对,这种爱恰恰是害了他们。那么,什么才是爱孩子的正确方式呢?

在另一次咨询中,一位父亲要求儿子每天练琴三小时,考级失败便怒斥儿子“丢人现眼”。孩子表面顺从,却在日记里写道:“我恨钢琴,更恨爸爸。”我告诉这位父亲:“真正的权威不是让孩子恐惧,而是让他明白规则的意义。”

父母要学会做有权威性的父母,也就是做到“高要求、高回应”,要学会做感性的人。

这里所说的感性是指父母在情绪情感方面具有较高的敏锐性和同理心,能认同和积极回应孩子的心理需求,理解和接纳孩子的心理感受。具体可以分为“规则制定”“情感支持”“榜样塑造”三部分,让孩子从心底里认同规则。

高要求:设定清晰的规则,培养自律意识。中国古代著名的孟母“断机教子”故事,告诉我们规则教育的关键,不是简单禁止,而是说明因果。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充满关爱的管教能促进儿童大脑自控力区域的发展,这是自控力和判断力的生理基础。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采取“契约式管理”的方式来解决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

我曾经帮助过一个家庭制定“手机使用契约”。青春期的女儿沉迷短视频,导致亲子冲突不断。我建议父母先听孩子解释“为什么离不开手机”,才知道她因外貌自卑,只想在虚拟世界获得点赞。我们共同约定:每天完成作业后可自由使用一小时,但每周必须有两天全家徒步—没有手机,只有星空下的谈心。三个月后,女儿主动缩减刷视频的时间,因为她说:“和爸妈聊天比刷视频有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规则制定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不能朝令夕改,否则会让孩子感到困惑,难以形成稳定的行为预期。如果规定了每周的手机使用时间,父母就需要严格执行,不能因为孩子的一时撒娇或情绪波动而改变规则。

对于新手父母,可以采用“二选一法则”对孩子进行规则引导和教育:“你是想现在整理玩具,还是听完这个故事再整理?”有实验表明,给予孩子适当的选择权,规则遵守率会提高53%。

高回应:及时对孩子给予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当孩子遭遇失败或挫折时,父母要及时给予安慰。孩子比赛没发挥好,可以安慰他:“没关系,你的努力大家都看得到,咱们一起看看还能在哪儿做得更好。”

对于孩子的个性,要尊重和鼓励。不管是喜欢收集昆虫标本还是热爱绘画,父母都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家庭决策时,父母也可以邀请孩子参与,比如一起讨论周末的活动安排或选择晚餐菜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比如,父母可以说,“宝贝,这个周末咱们是去公园野餐,还是去图书馆看书?你来选吧”。这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当孩子兴奋地分享学校趣事时,父母要认真倾听并积极回应;当孩子沉默或表现出不安时,父母要耐心询问,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比如,孩子在学校和朋友闹矛盾,情绪低落,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表达感受:“宝贝,你看起来有点儿不开心,能和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吗?”然后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

榜样塑造:父母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言行展示如何遵守规则、承担责任等。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诚实守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到守时、守信。比如,答应孩子周末去游乐场,就不要随意爽约。同时,父母在遇到困难时展现的责任感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也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真正的爱,是放手时的信任与跌倒时的拥抱;真正的权威,是让孩子从心底认同规则的价值。只有始终坚持这种爱的父母,才配得上孩子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