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工人史诗:占有兵与他的150万张照片

作者: 一仞

镜头下的工人史诗:占有兵与他的150万张照片0

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摄影师占有兵用镜头为时代存档。作为工厂变革的亲历者和观察者,他将一张张照片串联成一部“基层工作者的生存实录”,不仅填补了外界对他们日常生活的认知空白,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工人的执着和梦想。

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有一个背着相机的中年男人。当他经过正在路边休息的工人身旁时,举起相机,将画面定格在镜头中。男人面露欣喜,因为这张照片即将成为他记录工人生活的又一份珍贵档案。

这个男人名叫占有兵,今年52岁,是一名摄影师。20多年前,当摄影师集体追逐工业文明的浪花时,他却将镜头对准流水线上的工人,打捞那些沉没在“中国制造”背后的个体故事。他拍摄了150多万张工人的照片,曾被纽约大学邀请前往举办个展。正如网友评价的:“这些照片虽然没有过多艺术上的雕琢,却因纯粹的真实感而直击人心。”

占有兵认为,摄影师不单单要追求艺术潮流,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记录平凡生活,传递真实情感。

一个选择,寻得人生的方向

“一想到下班就能见到你,我又打起精神了。”“我又加薪啦。咱俩好好干,日子一定越过越好!”在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的一个工厂里,工人们正在草坪上享受休闲时光。这片草坪是许多情侣交流感情的好去处,此刻他们刚结束一天的工作,趁休息时间和相爱的人互诉衷肠。占有兵蹲在一旁,举着相机全神贯注地拍摄他们。在他看来,这片草坪上发生的一切是工人们向往爱情的真实写照,那一刻,他们是那样温暖、生动。

“东莞是一座辉煌的城市,但把它推向辉煌的工人,却常常被人们忽视。”谈及照相的初衷时,占有兵如是感叹。他曾经是流水线上的一员,更能体会基层工人被忽视的滋味。他说:“我要做一个顺时代而行、逆潮流而为的摄影师,用镜头呈现更多被遗忘的人。”

1973年,占有兵出生于湖北省襄樊市的一个小村落。当时他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高考却发挥失常,自考上了大专。服完兵役后,他报考军校,再次落榜。接连与梦想擦肩而过,占有兵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幸运的是,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东莞作为先行城市之一,是备受青睐的打工热门地。怀揣着赚钱、盖房、娶妻的朴素心愿,22岁的占有兵随着工人队伍,南下打工。

虽然赶上了时代红利,但东莞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百人争一岗的现象屡见不鲜。得益于军旅生涯的淬炼,占有兵以102个俯卧撑的成绩,在2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酒店保安的工作。闲暇之余,占有兵自学各种手艺,渴望有一技之长。努力奋斗的那些年,他和曾经的同学小玲恋爱结婚,第二年便有了儿子。随后,占有兵被一家大型电子厂聘为保安主管。当时,厂内办了报刊,编辑常常请他帮忙拍摄素材,时间久了,占有兵逐渐享受按快门的声音,想要学习摄影的念头越发强烈。

2002年,占有兵看上了一部尼康F601胶片机,尽管是二手的,也要花掉他两个月的工资。身边的朋友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唯独妻子支持他:“你喜欢就买,别给自己留下遗憾。”在妻子的鼓励下,占有兵买下了这部相机,从此,人生有了清晰的方向。

最初,占有兵拍摄的动力源自家人。为了让亲人了解自己的日常,他会把工作、生活拍成照片寄回家。一个夜晚,占有兵整理素材时,发现所有工人都在流水线、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中度过,他突然产生一个念头,想要为工人们做些什么。自此,占有兵按自己的心意记录工人的点点滴滴。“这既是为别人记录,也是为千万个自己记录。”

一部相机,记录千万人生

2006年,占有兵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出租屋,把妻儿接来,一家人终于团聚。自此,他耳边不再只有流水线的轰鸣声,还有孩子的欢声笑语和妻子一声声“快来吃饭”的呼唤。不知不觉中,被家庭温暖的占有兵将内心的情感倾注在镜头里。在反复拍摄了工人的高强度工作后,占有兵认为这些照片虽然真实,但角度单一。“满车间都是人,我到车间拍照时却总想问问:人呢,活生生的人在哪儿呢?”他想让更多人知道工人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

占有兵把镜头转向了流水线之外的地方,他拍下了工人们围在电话亭前,争先恐后地挤进那狭小的空间,只为和老家的亲人说几句话;他拍下了女工辞职返乡前,工友们在出租屋里欢送她,有人举杯,有人给她夹菜,眼中满是不舍;他拍下了工人结婚时,骑着用气球和鲜花装饰的三轮车,满脸笑意地迎接新娘……一张张照片向人们展示,工人拿着并不精致的人生剧本,却书写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当时的社会正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型,国家越来越重视工人的权益。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工人的归属感与工厂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一场由内而外的改革展开了:工厂不再是冰冷的生产场所,还是丰富工人业余生活的乐园。随着占有兵的照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工人的心声被更多人倾听。

2010年,占有兵所在的电子厂举办了文艺活动,最瞩目的环节莫过于女工模特大赛。女工用蜡光纸和报纸点缀服装,将流水线上的材料变成穿在身上的艺术品。当灯光聚焦到舞台中央时,她们依次亮相,步伐从容而优雅,自信地展现青春的风采。台下人潮涌动,一万多名工人一起为她们欢呼呐喊,掌声此起彼伏,场面震撼人心!占有兵将照片和视频发到网上后,仅一小时就获得了1000多万点击量。那一刻,女工不再是流水线上默默无闻的一员,而是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明星。

占有兵还曾拍摄过一家工厂举办的集体婚礼。当天,9对来自新疆阿合奇县的少数民族新人身穿礼服,走入婚礼的殿堂。车间内红毯铺陈,台上鲜花环绕,整个婚礼现场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婚礼不仅宴请了所有被劳务派遣到东莞的阿合奇人,阿合奇县的县委书记也到场祝贺。跟拍过程中,占有兵频频点头:“我相信那是阿合奇人在工厂最开心的一天。”

工厂的革新让工人有了自我提升的机会。有的工厂开设英语班,每天清晨,工人早早起床,手里捧着英语课本,跟着辅导老师一字一句地读着;有的工厂开设计算机房,工人在下班后来到这里,埋头钻研各种软件,提升竞争力;有的工厂开办兴趣班,业余时间,工人可以到广场上练习街舞、学习唱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相机记录了工人的汗水,也捕捉了他们在革新浪潮中不甘平凡的灵魂。这些瞬间不仅让占有兵看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更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通过镜头传递普通人的故事,赋予平凡以深刻的价值。

2012年,占有兵辞去保安主管一职,成为东莞市长安镇融媒体中心的一名摄影记者。在他日复一日的拍摄下,打工者的故事以文字加照片的形式,被记录到“手工书”上。占有兵目前已经完成了130多本“手工书”,一页页翻开,基层工作者的生活有了具体的形象。

一份善意,改写他人命运

在多年的拍摄过程中,占有兵也常常伸出援手,帮助有困难的人摆脱困境。一次,占有兵发现,某处高速公路桥下是许多漂泊者的暂居地。为了帮他们回家,他与“让爱回家”公益组织一起行动。

一个来自湖北的流浪者阿东让占有兵印象深刻。2002年,刚走出山村准备读大学的阿东遭遇诈骗,学费被骗光。阿东大受打击,无颜回家,辗转来到东莞打工,却频频碰壁,在外漂泊了十几年。占有兵不断开导阿东,并想办法联系到了他的家人。姐姐来接阿东回家的那一天,两个人抱头痛哭。

多年后,阿东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家企业的高管,还和“让爱回家”的一名女志愿者结为夫妻。占有兵感慨万分:“当他人陷入困境时,一个小小的帮扶,就可以助他翻过那些看似过不去的坎儿。”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占有兵更加坚定地走向需要帮助的人。

在一家工厂,占有兵认识了一名50多岁的女工王姐,她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纪,却还在流水线上干活儿。多年前,王姐家中贫困,就把所有钱都寄回家里,没有交养老保险。后来,工厂搬走了,她无处补交。王姐的故事并非个例,为了让大龄工人安稳地度过晚年,占有兵和一家NGO(非政府组织)合作,积极推动新的补救方案出台,并在深圳的劳务工博物馆和北京的工友之家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为大龄工人发声,也警示年轻工人重视养老问题。经过占有兵和NGO组织的不懈努力,许许多多的工人都完成了补交,得到了养老保障。

占有兵一边默默行善,一边拍了几十T的素材,一张张照片堆叠在一起,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几十年来,新老工人交替用青春热血浇灌着东莞,一座座企业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城市的面貌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占有兵打算出一套《打工志》,详细记录他对中国制造业的所见所感。他还专门租了一个仓库,来收藏这些珍贵的照片。占有兵表示:“如果有学者要研究基层工人的生活状况,这些东西会派上用场。”

成功总是青睐有心人。如今,占有兵已经成为中国纪实摄影领域的重要人物,不仅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获得优秀摄影师奖,还在纽约大学举办了关于“中国制造”的展览会,赢得了诸多殊荣。

时代的飞速进步让基层工作者有了更多话语权,工人与工厂的关系从过去的单向选择变成了如今的双向奔赴。“进厂不再是基层群众的唯一选择。”占有兵表示,他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没有进厂的打算,渴望自主创业,他的妻子则顺利退休,安享清福。占有兵很高兴,他的梦想不仅成就了自己,也为家人铺就了一条更好的道路。

2024年12月16日,第十届东莞市民摄影周暨影像莞之夜正式开幕,占有兵亦在被邀之列。作为工厂变革的亲历者和观察者,他用以往的作品,带领新一代打工人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巨变。通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跃迁,也看到了工人在时代洪流中的艰苦奋斗。

采访接近尾声时,占有兵进一步表示:“我们要透过工人的难,去铭记他们背后的难得;要透过制造业的繁荣,去铭记时代背后每一块平凡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