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家校“分工”变“合谋”
作者: 詹大年詹大年
现任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丑小鸭中学校长,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11年创办昆明丑小鸭中学,专门招收“问题学生”。截至2023年,詹大年带领老师们帮助近3000 名“问题孩子”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命状态。著有《丑小鸭校长与白天鹅孩子》《好的关系 好的教育》。
家长与老师本应是托举孩子成长的双翼,而不是合力将孩子推向孤立与恐惧的深渊。
这是一个“家校合作”的真实故事。
一个14岁的男生在课上戴着耳机,老师当场拍下视频发到家长群:“这种行为必须严惩!”按照老师要求,孩子写下检讨,细数对班级氛围、学校声誉等八大影响。老师也专门跟家长强调要“配合教育”。当晚父亲就扔掉了他的耳机,并严厉批评教育了一番。孩子承受了很大压力,第二天更是不想上学了。
还有一种“家校合作”,双方联手带孩子“闯五关”—小升初、中考、高考、硕士生考试、博士生考试,闯关成功方为圆满人生。因此,学校以成绩论英雄,家庭教育也被各种补习班代替。
这两种“家校联手”的类型,正在制造一场无声的合谋:学校通过家长施压巩固权威,家庭则自动复制学校的规训,孩子成为唯一承受重压的群体。
当然,家长也叫苦不迭。我的一位好朋友,教了一辈子书。退休以后老两口全力给两个孙子当陪读。他感叹:“没想到陪孙子读书比当老师更累。每天要接送孩子上下学、陪做作业。每天要时时刻刻盯着两个家长群,如果漏看了消息,就怕被老师认为‘不配合学校’……”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有界限的,没有谁配合谁的问题,家庭教育也不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意义是要在不同场域里给予孩子自由、安全的成长空间,而不是“并肩作战”共同对抗孩子。
倘若把家庭变为第二课堂、餐桌变成课桌、假期成为第三学期,孩子就如同一辆出租车,被“白班司机”(学校)与“晚班司机”(家庭)轮番驱使,持续疲劳驾驶,早晚会酿成车祸。
我已经做了26年校长。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明白:真正的家校合作,应该是学校传授知识,家庭守护生活。2011年,我创办昆明丑小鸭中学,专门招收那些家长管不了、学校没法管的“问题学生”。
我在不久前的开学演讲时这样对孩子们说:“我们在学校,不只是学知识,还要学会沟通、学会生活、学会玩儿、学会和父母相处。”也常常对家长说:“餐桌上的话题不必总是分数,周末的时光也不用被补习班塞满。允许孩子打球、看电影、穿漂亮衣服……因为这些看似‘无用之事’,恰恰是构建完整人格的必备要素。”
家校共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塑造完美的考生,而是培养完整的人—会学习,懂生活。在家里做孩子,在学校做学生,才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简单、最明了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