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浪潮下, 别让孩子的独立思考“溺水”
作者: 马曼妮 张娜张娜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美国杨百翰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曾任美国杨百翰大学积极情绪和人格促进中心研究助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访问学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孩子笑着讲述如何发现AI错误的那一刻,便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当下,很多孩子一遇到问题就问AI,甚至直接复制答案。对此,不少父母又是欣慰又是担忧:孩子与时俱进,会用新技术挺好;可如果处处依赖AI,会不会适得其反?我们要怎么做,才既能让孩子享受科技的便利,又能保护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当孩子第一次说“用AI写作业更快”时,正是建立规则的最佳时机。不妨设立智能界限,让AI回归工具本位。
使用三明治学习法。就像做三明治需要两片面包夹着馅料,孩子使用AI也要遵循“独立思考→借助AI优化→自主修改”的流程。比如写读后感时,先让孩子自己构思故事脉络,再用AI丰富细节,最后让孩子亲自修改润色。
把握20分钟黄金原则。选择一个固定时段(比如晚饭后),让孩子完全不用电子设备,只用纸笔学习,如练习写字、默写单词、手写算术题等。
玩趣味纠错游戏。每周和孩子一起找出AI生成内容中的错误,把它变成一个有趣的“侦探游戏”。比如让AI描述一种动物,看看孩子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知识漏洞。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判断力,还能增进亲子互动。
获取知识难度低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丧失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可以把学习变成探索冒险,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AI信息量×亲身实践=有效学习。
化身小小研究员。鼓励孩子先用AI收集信息,然后像研究人员那样验证。比如研究为什么恐龙会灭绝,可以先用AI列出可能的原因,再和孩子一起查找科学证据,最后让他用自己的话总结最可信的说法。
动手实验出真知。必须用现实世界检验AI结论。比如当AI说出“热水结冰更快”时,可以带孩子用两杯水做实验,记录不同水温的实际结冰时间。
创意展示学习成果。鼓励孩子用多样化的方式展示学习内容。比如用积木搭建学过的建筑物,画图解释科学原理等。
有些能力一旦被AI替代,就像过早使用自动挡的司机,永远学不会精准控制油门。请务必守护好以下这三条学习能力的生命线。
保持手写习惯。每天坚持一段手写时光,哪怕只是写下今天的一个小发现。研究显示,手写时大脑的活跃程度远高于打字。
培养独立思考。当孩子说“AI告诉我的”时,可以温和地追问:“你觉得这个说法合理吗?能解释给妈妈/爸爸听听吗?”
留白生活空间。刻意创造一些远离电子设备的时光。比如周末一起户外探索,下雨天观察窗外的变化等。
AI是学习的辅助轮,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能够独立骑行。当我们教会孩子正确使用AI,而非过度依赖它时,他们就掌握了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