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财商教育终结“跟风式购物”
作者: 曹葵曹葵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高级教师。2002年起开始讲授经济学、金融学、经济史和管理学等课程。出版有《依柯的经济学故事》《儿童财商故事系列》等图书。
与其跟风消费,不如借机教会孩子理性消费与价值创造。
小区广场上,5岁的小雨正在用标准篮球练习拍球。这原本是幼儿园布置的“拍皮球”练习,小雨妈妈为一步到位,干脆买了一个篮球,还是粉色的。小伙伴看到都缠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去买。拍皮球已经“过时”,最流行的是拍篮球。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个家庭都经历过。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没面子”,只好乖乖掏出钱包。这其实是“预算软约束”,经济学中是指向企业提供资金的机构(政府或银行)未能坚持之前的商业约定,使企业的资金运用超过了它当期收益的范围。
反映在家庭财商教育中,因为没有给孩子设置消费上限,父母自然会在经济上提供无限支持,只要孩子想要就买。
我们可以采取三步策略,将孩子的攀比转化为财商教育的好机会。
第一步:建立“有限资源系统”,让孩子理解“资源有限性”
我们可以在家里搭建“愿望小超市”,家长也同时参与,可以把愿望分成小愿望和大愿望,小愿望是一个乒乓球,大愿望是三个乒乓球。每周每人发放固定数量乒乓球,并要求预留20%应对“突发事件”(模拟现实中的不确定性)。
如果没有预留,当孩子用光乒乓球抢购新款铅笔盒后,面对蛋糕房新上架的芝士蛋糕只能“干瞪眼”了。
第二步:引入价值概念,改变孩子对“轻松获得”的依赖
当孩子提出想买非必需品时,可以问他:“用某某玩具换这个玩具,你愿意吗?”让孩子知道得到一个的同时就需要放弃一些。
也可以开一场“攀比吐槽大会”,全家轮流吐槽“自己跟风买过最后悔的东西”。让孩子发现:许多“想要”只是跟风,和真正需求无关。
第三步:打造“非货币化社交”,把“同伴压力”变成“创造力挑战”
孩子口中的“别人有,我也要”,看似是物质需求,其实是渴望融入群体、获得认同。攀比本质是追求优越感。与其花钱买“同款”,不如引导孩子创造“独家款”。把生锈的铁皮盒改造成星空文具盒、DIY专属姓名徽章……让孩子体会到:创造力带来的认同,远胜盲目追逐同款。
我们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不同的财商教育方法。3~6岁侧重实物代币,7~10岁可以引入记账APP,并放手让他们自己分配压岁钱。
相信这样一步步学习,孩子最终会懂得:聪明花钱,既不是盲目攀比,也不是压抑欲望,而是更好地掌控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