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投资策略当谨慎而为

作者: 明辉

价值投资者只要读过关于巴芒、邓普顿、聂夫等投资传奇的书籍,几乎都会对困境反转或者逆向投资深感兴趣,乃至产生执念。“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这是一句看起来“无比正确”的漂亮话,以至于深入不少价投心里。巴菲特、邓普顿、聂夫等也操作了诸如美国运通、花旗银行等众多经典困境反转案例,让人拍案叫绝。

国内也有众多学习逆向投资策略的案例,乃至有公募基金经理公开信宣称:“至少应该在你的从业历史上,有过两三次敢于对抗全市场,在全场都说不好的时候,你敢于说好;哪怕最后失败了,至少你对抗过了。”这段话充满勇气,引发无数价值投资者与之共鸣、奉为圭臬。

投资传奇不宜模仿

笔者认为,这些传奇投资人的经历并不宜模仿,其天时、地利、人和等各项因素,都是普通投资人所不具备的。所谓逆向,从操作方式来看,至少要手握重金。重金的来源:第一,高点减仓,本质还是择时;第二,若不择时,那就需要每年都有更多的现金流入,无限覆盖买入成本。

巴菲特本质上是企业家,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没有赎回压力;即便芒格做基金经理时期,也曾因为在滞胀年代,基金业绩回撤过大,而导致最大的投资人赎回而被迫清盘。然而,回顾巴菲特的核心投资:可口可乐是在1988年重归主业创出历史新高时大量买入的、苹果是在多年高位消化估值后买入的、喜诗糖果是在顺风顺水时私有化的。邓普顿的成功投资更是靠顺势而为,在美国陷入十年滞胀时选择去投日本,里根政府改善之后,又果断弃日回美。

再看一个例子。1976年,盖可保险遇到经营危机,新更换的CEO伯恩四处奔波营救。巴菲特当时没什么名气,两次约见无果。之后找到了他的知己、新闻女王凯瑟琳帮忙,伯恩这才勉强答应见面。按伯恩的说法,是巴菲特“拷问”了他几个小时。

见面之后,巴菲特立即开始买股票,以2-3美元/股买入41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巴菲特安排伯克希尔旗下的保险公司对盖可提供再保险,向市场释放信心;接着,亲自打电话给保险监管机构负责人说他准备接管盖可,给点儿时间,别逼它破产。盖可保险之前找所罗门公司再融资,所罗门二把手直接拒绝,但巴菲特亲自到了所罗门办公室,承诺比市价更高买下所有的股票——承销风险消失了,在大资金面前,所罗门改变了主意。

巴菲特帮助新CEO伯恩搞定了挽救盖可必要4条中的3条,剩下的就是伯恩大刀阔斧的改革了,盖克经营迅速改善。1979年,巴菲特再买入480万美元股票,1980年再投入1900万美元,至此,他持有720万股,平均成本6.6美元,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33.3%。1980年底,盖可股价涨到14美元。期间,公司持续回购股票,巴菲特一分钱没花,持股比例上升到51%。1989年,巴菲特持股市值突破10亿美元。1997年,伯克希尔以70美元/股,支付23亿美元全面收购。

这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是绝大多数投资者望尘莫及的,这也是为何笔者说巴菲特后期本质上是个企业家。

普通投资者宜多顺势

笔者认为,普通投资者要少逆向、多顺势;在系统大环境面前,个人能力非常渺小。承认自己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是智慧的开端。想抄在底部、博取困境反转的高收益,而不是耐心等待事实浮现、确认,本质上是另一种贪婪。顺应大势,是最高的安全边际。

以国内一家优秀的精细化工企业为例,如果看其历史,每次氨纶业务的毛利率下滑到个位数时,基本上是阶段性的业绩反转前的底部。因为作为行业的龙头之一,它的毛利率仅有个位数了,那么行业其他中小公司均已经处于亏损状态,从而出清一部分产能导致行业出现反转。然而,这一次却不一样,2023年公司的氨纶业务毛利率是-3%,如果投资人就此认为这已经足够困境了,买入股票,还可能再亏50%,因为2024年中报披露,氨纶业务毛利率下降至-9%。2024年氨纶市场需求虽有增长,但供需分歧仍大,行业库存水平居高不下,企业间竞争激烈,价格全年呈单边下行走势,多数企业净利润亏损状况明显。

上述案例给我们足够的警醒,别轻言困境反转,审时度势更重要。2023年美的集团致股东信中有这样的描写:即使是巨无霸企业也面临着调整,企业换代速度加快,清洗和出清成为常态,世界的规则正在被重写,企业的范式正在转移……我们必须告别幻想,告别上一个周期,告别过去的思维模式,自我反思、自我否定,内心要更加坚韧,行动要更加坚决。

再以水泥行业某龙头企业为例,经历数次周期起落,优秀的T型战略、良好的商业模式、雄厚的现金储备,其港股估值从没跌破过1.2倍市净率,如果投资人每次据此就兴冲冲去博困境反转,也会失手。谁也没想到2024年公司市净率跌到0.4倍,单估值就抹去67%。

即便微软的商业模式无比优秀,也依然曾经长达十年不涨,并在2012年估值低到8倍市盈率。即便是所谓的“投资股”也会在面临未来的新形势时,完全失去它的获利能力,而投资人却自始至终都视其为永久的投资。等到他们认清形势时,投资价值已大幅折损。

《大作手操盘术》里有一段经典的历史回忆:数年前,大家都认为投资纽约New Haven & Hartford 铁路公司比投资银行要来的安全。1902年4月28日,New Haven的股价是每股255美元;1906年12月,芝加哥Milwaukee & St.Parl每股199.62美元;1906年1月,芝加哥Northnwestern每一股240美元;1906年2月,Great Northern Railway一股为348美元。这些股票都有优厚的股利。

到了1940年1月2日,New Haven每股0.5美元;芝加哥Milwaukee & St.Parl每股大约0.31美元;Great Northern Railway每股为26.62美元;芝加哥Northn每股0.25美元。

成功的逆向需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1998年,巴菲特以220亿美元收购通用再保险,并把CEO弗格森一顿猛夸:品质、正直和专业。然而到了1999年,通用支付巨额赔付,更糟的是还被骗保近3亿美元。巴菲特产生了严重的怀疑。2001年,“9·11事件”,通用再保险亏损17亿美元,弗格森被“退休”。

2002年,巴菲特说:“事实证明,我的看法大错特错,通用再保险的文化和作风在近年来已经彻底变质,管理层当局包含我本人在内却不自知。”2003年,通用再保险终于扭亏。2004-2006年,通用再保险的衍生品依然麻烦不断。

2007年,巴菲特终于可以喘口气,说:“过去几十年,通用再保险一直是保险业的顶尖品牌,人人都羡慕它的保险技巧和纪律。不幸的是,1998年我收购它时,这些技巧和纪律已经不在了,而我居然完全忽视了。多亏通用再保险的CEO乔和搭档泰德,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前CEO弗格森曾在2001年发表过一封公开信:“巴菲特曾公开宣称对我们的工作非常失望,说他已经对通用再保公司和我完全失去了信心,我并不同意这个说法,而且事实也不完全是这样。”

两人究竟谁对谁错?环境和周期的因素有多大影响?巴菲特能够利用他的资本优势和影响力,强力干预管理层,对公司进行改造,所以他可以扛下去。即便这样,也用了十年时间。那么,普通投资者呢?哪有这样的能力去更换管理层、乃至重塑企业文化。

更何况,巴菲特还有失败案例。1993年,巴菲特以约4.3亿美元收购了德克斯特鞋业(Dexter Shoe Company)。然而,这笔交易被他本人称为“最严重的投资错误之一”。巴菲特高估了德克斯特鞋业的竞争力,认为其品牌护城河可以抵御行业变迁。然而,他低估了全球化和低成本制造的冲击,德克斯特很快失去了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迅速下滑,最终破产倒闭。

因此,成功的困境反转,需要审时度势、深入分析行业变化和全球竞争环境,还需要投资人深入浅出、明察秋毫,洞悉投资标的的重大变化,最后,还需要运气。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中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