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并不是影响市场的决定因素

作者: 林飞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始第二个任期,以“美国优先”为旗号,通过一系列的行政命令和政策调整,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关税,此举逐步升级了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紧张关系,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而与此同时,中国发起对等反制。

巨大的不确定性导致资本市场剧烈波动。

近两个月(截至4月16日),美股三大指数全数大幅下跌,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7.17%,纳斯达克指数下跌6.87%,标普500指数下跌10.01%。

而同期中国股市则呈现出相对的韧性。港股方面,恒生指数上涨7.17%,恒生科技指数上涨7.66%,A股方面,上证指数上涨2.43%,沪深300上涨0.1%。

短期来看,港股相对于A股受到冲击相对更大,回吐了前期较大的涨幅。尽管有外资占比多等结构性因素,但大概率还是因为前期港股在“中国资产重估”行情中涨幅更大,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中概龙头企业,估值都回到相对合理的位置,而市场中也积累了大量盈利的资本,那么在短期宏观环境不确定性下,这些市场上的“聪明钱”选择优先卖出合理估值的公司避险,也挺合理。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现象值得注意。

梳理2025年以来的恒生指数及其对应的主要利好、利空大事件,可以看到,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主线逻辑来自于年初1月13日,港股跌至低点的时候,DeepSeek发布开源模型,AI开发门槛大幅降低,中国资产开始获得重视,全球AI技术格局的预期开始重塑。

恒生指数开始进入上升通道。之后市场中政策面以及企业基本面都有不断出现的利好信息,包括第三次民企座谈会、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盈利超预期、互联网企业AI相关资本支出大幅提升,等等。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美贸易战实质上已经展开。

2月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10%额外关税,当时市场认为,这个幅度低于预期,反而被认为是利好,指数继续上涨;

3月3日,对中国额外关税调高到20%,恒生指数下跌3个点左右,随着DeepSeek-V3模型发布,恒生科技指数继续上涨,进入技术性牛市。

从1月的低点18671点至3月的高点24874点,两个月恒生指数上涨33%。

即便新一轮贸易战开启,博弈加剧,摩擦升级,但是股市上涨的时候,市场不以为然,对贸易战感觉钝化。而4月以来,股市开始出现大幅回调,此时认为贸易战影响巨大的论述开始充斥市场,恰似年初AI浪潮下“中国资产重估”话题的高热度。

回到常识,当一件事情正说反说都可以说得通的时候,那么大概率这个事带来的影响,更多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

那么,这一轮贸易战的持续,对中国股市会产生什么实质的影响?近期的回调是恐慌情绪还是市场的理性选择?

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回顾2018年贸易战,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贸易战不是股市的决定性因素

中美贸易战贯穿2018年全年的中国股市。上证指数全年跌幅24.59%,深证成指跌34.42%,恒生指数跌幅13.61%,均创2015年以来最大跌幅。美股方面,道琼斯全年跌5.63%,标普500跌6.24%,纳斯达克涨8.21%。看起来那一次贸易战对中国股市影响较大,对美股影响小。

回顾2018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按时间线来说,当年开局第一季度指数开门红,各项经济指标都不错,1月份指数涨到3600点附近,之后就开始进入下跌趋势。3月,美国发起贸易战。3月22日,美国签署备忘录,拟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同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6月15日,美国推翻前期谈判成果,宣布将对中国价值50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并于此后分两批实施,而中国均采取对等反制。9月18日,美国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中国反制600亿美元商品。12月1日,中美两国元首在阿根廷G20峰会期间会晤,双方同意暂停进一步加征关税,并设定90天的谈判期限,以解决贸易争端。

贸易战对经济基本面产生了直接的冲击。

2018年中国对美出口增速从2017年的12.3%降至2018年的-12.5%,全年出口总额增速较2017年下降5.5个百分点。当年GDP增速从6.9%降至6.6%,GDP出口贡献率从2017年的18.2%降至2018年的16.2%,拖累GDP增速约0.3个百分点。

出口企业的盈利影响较大,A股公司中,电子、机械、汽车行业净利润增速分别从2017年的25%、18%、12%降至2018年的-15%、-8%、-25%。市场信心也受到打击,企业投资意愿下滑,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7年的6.0%降至2018年4.7%,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至3.8%。

彼时,中国国内还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叠加结构转型的阵痛。

2018年中国GDP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增速从6.1%降至5.8%,传统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10.2%降至9.0%,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从7.3%放缓至6.5%,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销量显著下滑。

同时,金融去杠杆带来市场的流动性收缩。2018年4月资管新规正式实施,禁止表外融资、打破刚性兑付,导致非标融资规模大幅收缩(全年减少2.9万亿元),企业融资渠道受限。由此也引发股权质押风险集中暴露,截至2018年底,A股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市值达4.5万亿元,占流通市值比重约10%,其中130家上市公司质押比例超50%。

回头来看,2018年A股几乎所有板块表现都较差,超过93.5%的股票下跌。

从企业盈利的角度看,2018年剔除金融和两桶油之后的全部A股,归母净利润增速为-9.02%,而此前的2016-2017年分别是24.75%、31.14%。

可以看出,A股企业盈利的波动,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2016-2017年,国内启动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推动工业品价格反弹,房地产去库存刺激楼市上涨,同时带动消费升级,2017年制造业投资回暖,电子、新能源车产业链高增长,改革红利推动产业升级。

而正是持续两年的乐观环境下,企业追求规模快速扩张,投资、并购多且出价太高,导致产生大量商誉。经济下行周期的过程中,这些并购进来的资产盈利能力下降,加上贸易战带来的外部冲击以及内部金融去杠杆流动性收缩,2018年四季度大量中小创实施商誉减值,拖累当年盈利。

同时,2017年的盈利高增长,也带来股市的高估值。至2017年底,沪深300的市盈率在14.3倍,2018年1月底涨到15.7倍。

近十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沪深300市盈率的中位数在12.4倍附近,而危险值在14倍(估值高于80%的时间)以上。

内部盈利下降+估值高位+外部贸易战压力,多种因素叠加之下,才导致2018年A股市场跌至历史低位。

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方面对经济基本面和股市也出台了大量支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减税降费,缓解企业负担,例如对出口企业税收返还等,同时制造业增值税从16%降到13%,提高个税起征点促进消费等等;二是加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例如放开外国人开立A股账户;三是产业升级,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支持科创企业融资。

尽管贸易战的外部冲击较大,但是政策环境改善,减税降费对冲了经济下行。并且外部压力也促使国内半导体等科技产业崛起,出口替代和新能源产业链也成为经济的亮点,2010-2021年,全部A股(非金融、两桶油)归母净利增速分别为6.71%、20.12%。再叠加A股极低的估值,给2019年开始的消费股和新能源大牛市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回顾2018年贸易战及之后A股的走势,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认识,长期来看,贸易战不是股市的决定性因素,国内经济基本面的改善,企业盈利的增长,估值的提升,才是股市上涨的决定性因素。

当前市场抗风险能力更强

对比2018年、2025年两次贸易摩擦,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的套路与当初如出一辙。同样的反复无常,漫天要价,且不可预测。

面对这样的高度不确定,投资者将注意力放在贸易战的进展上意义并不大,更多还是应关注国内经济和企业的基本面。

我认为目前的宏观基本面好于2018年,抗风险能力更强。可以从宏观经济基本面、市场估值、企业盈利能力等方面逐一来看。

从经济结构来说,内需驱动能力更强,其对GDP贡献率从2018年的76%升至2025年预计的82%,区域贸易也更多元化,中美贸易占比从2018年的12.8%降至2023年的9.5%,同期对东盟、欧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比提升至30%以上。产业结构也明显升级,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超40%(2018年不足20%),光伏组件出口占全球80%,新能源车产能占全球60%。技术突破也有所进展,5G基站芯片良品率达92%(2018年还依赖进口),中微半导体蚀刻机进入3nm产线,等等。

从金融风险的角度,截至2024年末,全国地方隐性债务化解取得显著进展,总量、利息成本均大幅下降,部分省份实现隐形债务清零,风险敞口大幅收窄,房地产通过建立“保交楼”专项基金和并购重组支持机制,行业杠杆率大幅降低,政策空间更大。外部来看,2018年美联储处于加息周期,中国货币政策受外部约束较大,降准释放的流动性主要用于对冲MLF到期压力,实际传导效率受限,而2025年美联储已进入降息周期,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增强。另外,2025年财政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而2018年仅2.6%,政府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给应对债务、投资科技、保民生提供更多资源。相对于2018年,当前财政和金融层面流动性都更为宽松。

估值的角度看,沪深300市盈率在12.1倍,处于历史中位置,相对合理。港股恒生指数中位数市盈率在10.13倍,当前在9.36倍,都还在合理偏低的位置,向上向下都有可能,即便向下,合理至低估,幅度也有限。

企业盈利的角度看,2022-2023年,经济处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地产下行,拖累内需。这两年剔除金融和两桶油之后的全部A股,归母净利润增速为-1.4%、-4.28%。

2024年A股年报尚未完全披露,最新数据显示,归母净利润增速为0.91%,在连续两年的下滑之后,出现触底的迹象。预计未来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企业盈利前景将会进一步改善。

另外,从股东回报的角度,A股的投资价值也在提升。2020年起,证监会强化分红指引,鼓励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回报投资者,推动分红规模逐年攀升,2018-2023年,A股全年分红总额从约1.15万亿元增至1.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9.3%。

总体来说,相对于2018年,当前A股的宏观基本面有韧性,企业盈利水平企稳,估值不高,并且有更好的股东回报,整体抗风险能力更强。

可以适度乐观

最后再回到前面的问题:这一轮贸易战的持续,对中国股市会产生什么实质的影响?近期的回调是恐慌情绪还是市场的理性选择?

关税战导致贸易量减少,对实体经济会有实质性影响,尤其是出口导向的制造业,需求大幅减少,会拉低盈利,并且传导给上下游,但是影响程度和范围,可能会好于2018年。

出口方面,国内经济基本面经过几年的调整,结构好于当初,美国以外的替代市场也有很大增长,转口贸易的路径也相对成熟,贸易战的冲击力度小于当初。进口方面,技术进步带来的一定程度的产业升级,技术自给率大幅提升,“卡脖子”只是时间问题。

影响股市的关键因素,其实还是内部的经济情况,如上所述,当前估值不高,企业盈利前景正在逐步明朗,2024年全部A股的盈利增速为5.46%,剔除金融和两桶油之后是0.91%。外部压力下,后续的流动性宽松,需求方面的进一步政策刺激等等都是可以预见的。

当前消费和制造业的库存周期在慢慢消化,科技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在提升,2025年全年盈利保持增长,我认为是大概率事件。

即便后续关税战导致市场情绪受打击,估值水平继续下降至历史低位,在盈利正增长的假设下,沪深300市盈率从12.1倍降至10倍,下滑空间17%;恒生指数市盈率从9.4倍降至8倍,下滑空间15%,都远好于2018年的情形。

短期内市场消化掉关税战带来的恐慌情绪之后,若后续企业盈利较好,市场会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投资者可以对后续发展适度乐观。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