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如何做“看得见人”的教育

作者: 王大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重构。但教育最本质的使命始终是人的成长。当算法与数据渗透课堂,我们依然需要做“看得见人”的教育,在技术与人性的平衡中重构教育生态,让教育始终葆有人性的温度,在算法时代培育出真正完整的人。‌

一、看得见教育的危机,做自我成长的导航师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递,一般都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单向度的课堂模式,学生基本上是被动接受知识,缺少自主探索、合作研究的机会。即便多年前教育界就已经提出了“由教走向学”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的转变;即便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聚焦核心素养,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但普遍的状况依然是注重单向性的知识传授,依然是在低阶思维里打转、在题海战术中来回。

然而,AI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凭借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似乎能轻松胜任知识传授方面的工作。教师职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倒逼教师从单纯的知识提供者向思维引导者、情感联结者和创新激发者的多维角色转变:修炼倾听力、提问力和反馈力等核心能力,对学生保持百分之百的信任,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兴趣,唤醒内在智慧和生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我在教授《草原》一课时,一改常规的教学设计,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你是画家,来到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你打算收录哪些景物,用哪些色彩入画,并说说这样设计的意图?如果你是摄影师,你打算如何拍摄你的《草原》?如果要用一个近镜头、一个远镜头、一个特写镜头来作为《草原》一文的介绍,你打算怎么拍摄?”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台交给学生,自己仅担任观察员和点评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选择问题的形式去设计、去探索,果真用绘画、小报、文章、课件、视频、表演等形式充分展示了草原的风景美、人情美。

教育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事业,想要在AI时代依然具有足够的职业底气,教师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怎么来?当然从读、写、行走中来:去读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书籍,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去欣赏艺术作品,去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并且把见闻感受记录下来。教师要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为自己的生命存档,同时,也要用自己的经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的生命示范。

当然,教师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AI教学工具,将AI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比如,利用AI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教学资源的准备,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智能教学评价、作业批改,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等。

有人曾问过DeepSeek:在未来,人工智能会让教师这个职业消失吗?DeepSeek的回答是:AI不是教师的对手,而是帮教师挣脱“流水线教育”桎梏的盟友。我们必须明确,善用AI的教师才不至于被时代淘汰。当机器接管了知识搬运,教师需要做的是回归教育的初心: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传承文明火种、推动社会进步‌。

二、看得见学生的需求,做学生成长的摆渡人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与生命的唤醒。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包容的胸怀,看见学生显性与隐性的需求,尊重、信任学生,陪伴、引领学生穿越成长的迷雾,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当前AI技术已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教师可以把技术性、重复性的工作交给AI完成,而腾出更多的时间做情绪劳动者,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精神生活、人际交往、优势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的视域越来越广阔,但学生的世界却越来越窄小,小到只有从书桌到课桌的空间。与学生形影不离的是书包、课本和一张又一张“刷”不完的试卷。哪怕有少许自由时间,孩子们也把它们交给了“屏幕”:打游戏,刷视频。学生没有了生活周边,缺少了户外活动,对周围世界感觉迟钝,教师还能做什么,帮助他们从课本中、从电子产品中抬起头来,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开阔自己的视界?

笔者曾经带着学生做了几年“小脚丫,走世界”的“博物创新课程”,足迹从长沙市博物馆到湖南省博物馆,从大红陶瓷博物馆到长沙窑遗址……孩子们在行走、观察、研究的实地考察中,在双师甚至三师的耐心讲解中,借助冰冷的文物,以及教师有温度的陪伴、有深度的讲解,穿越历史,了解文化,也从此和博物馆结下良缘——走到任何地方都会自觉参观当地博物馆,细致了解文物,继而了解当地历史。

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倾听孩子,捕捉孩子的非语言信号,解读其行为背后的诉求。有一段时间,班里一部分男生、女生对立情绪很严重,动不动就起冲突、争吵,甚至喊叫着四处追打。强制性制止、叫停是最简单的办法,省时省力。表面上看孩子们也不敢造次,但内心却一定翻江倒海。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呢?不外乎几种原因:第一,孩子精力过剩,想找个口子发泄;第二,没有更好的课间游戏,看着有人这样做也就顺势跟风打发时间;第三,开始对异性有好感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干脆用极端的方式引发对方注意。我找来几个学生一问,果真如此。

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隐性的情感需求,维护学生自尊。当一个孩子大吼大叫,情绪失控时,真相也许并不是他对谁不敬,而是对自己不满,但又苦于不会表达而生出狂躁;当一个孩子拿了别人的玩具又不幸被抓获的时候,真相也许是他也想拥有,家里却不给买,又不知道如何和同学沟通,想顺手拿过来玩一玩再放回去;当一个孩子打了别人,被告到老师那里却又委屈万分的时候,真相也许是他经常被别人欺负,忍无可忍才还手,却遭遇“恶人”先告状……

当AI接管知识传递的重复劳动,教师就有了更多时间带学生亲近自然,感知四季。徜徉在春夏秋冬的季节轮回中,温柔的风、飘荡的云、盛开的花、四季的雨、落日的余晖、雨后的彩虹……深入这些四时风物中,五感全部打开的辽阔,将给正在扩张的童年提供各种能力:细致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敏锐的感知能力、过有情趣生活的能力等。在自然的节律中,在全身心投入的研究中,孩子凭借一双发现美、感知美的慧眼,将让童年生活更有情趣、更有品质。这种充满生命张力的情感连接,是AI技术不能代替的。

教育不应是划定边界的围栏,而应成为打开世界的钥匙。当书桌与课桌的连线扩展为连接社会的网络;当教师发现了学生的优势、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理解了学生行为背后“沉默的语言”,才能在教育的河流中,以爱为舟,以智慧为桨,帮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航线。

三、看得见家长的焦虑,做新父母成长的助推器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迁,教育的本质并未改变。用马克斯·范梅南的话说,教育学的本质依然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但不争的事实是,许多家长依然把孩子的成长窄化为知识学习,又把知识学习窄化为刷题,都拼尽力气让孩子挤“独木桥”,罔顾孩子的优势和实力,以致孩子白天刷题完毕,夜晚继续刷题。时间不够那就再挤出睡眠时间来凑一凑,只求考试得高分。至于孩子适不适合知识赛道、睡眠是否充足、运动是否到位、身心是否健康,在提升成绩面前都成了次要的问题。当家长的严要求、高期盼和孩子的个体需求、成长节奏相冲突时,就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与能力的失衡,扼杀孩子的成长潜能。

教师接手了一个班,其实是两个班,一个学生班,一个家长班。在教育好学生的同时,努力提升家长的家教能力,是教师的责任所在。教师要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 ,从“单向施压”向“双向沟通”转变,如通过有效沟通理解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边界,允许孩子根据兴趣选择职业路径,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与发展空间,而非强迫其挤入单一赛道‌。

出生于工人家庭,在“放羊”状态中度过童年生活的王兴兴,虽然起点不被看好,但从未放弃对机械的热爱,他父母的默默支持、鼓励和肯定是他坚持不懈的动力;导演饺子“宅”家“啃老”三年,靠着母亲微薄的退休工资过着拮据的生活,可他的母亲从未有怨言,始终坚定地站在他的身后,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王兴兴和饺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不被短板束缚,勇敢拥抱、热爱长板。毕竟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千篇一律的“全优生”,而是要唤醒每个孩子灵魂中独特的火种,点燃那些在常规考核中可能被埋没的独特天赋,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家长放下“独木桥”的执念,转而以包容心态支持孩子探索多元的成长路径时,才能真正实现“优势突围”。

AI时代家长的深层焦虑还来自他们对AI技术的认知滞后于子女的实践。教育代际的认知割裂、能力恐慌的职业投射、伦理困境的价值博弈等,让家长的焦虑被放大。

针对家长的处境,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共同体,通过在线平台与教育专家、家长建立协作网络,共享教育策略‌;开展家校共读、家庭共读活动,比如组织家长阅读《家庭的觉醒》《父母的觉醒》等觉醒系列书籍,促进家长自身心智成长,引导家长通过“正念养育”减少育儿焦虑,建立与孩子的深度情感联结‌;不定期地推送一些相关文章给家长阅读,拓展其教育认知‌;定期召开家长论坛,组织家长坐在一起分享育儿经验,交流育儿困惑和心得,抱团取暖;也可以组织学生和家长通过手工制作、户外探索等活动深化情感纽带‌。

当教育遇见人工智能,我们既要警惕技术理性对教育本质的侵蚀,也要避免陷入反智主义的窠臼。真正的“看得见人”的教育,应该是在智能系统与人类智慧的动态平衡中,构建起既有技术锐度又有人文温度的教育生态。这种教育不仅培养能驾驭AI的头脑,而且培育有温度的心灵,让每个学习者在数字洪流中始终保持思想的独立与精神的丰盈。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