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对教育生态的影响:“神助攻”还是“绊脚石”?

作者: 王昕然 汪旭

2025年春,国产大模型DeepSeek(深度求索)的横空出世犹如投入平静水面的一颗石子,迅速吸引了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主体的广泛关注与深度使用。而随着更多高校、教育平台、教育科技公司对DeepSeek的相继接入,DeepSeek已然从简单的外围触碰大步向教育的核心阵地挺进,其势必对教育全生态带来深刻影响。有媒体对此相继发问:“DeepSeek搅动寒假作业,基础教育与AI如何磨合?”“DeepSeek让教师更繁忙还是更轻松?”“AI时代下,教师如何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教育引领者’的转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引发关于教育与技术如何积极互动的思考。

一、技术与教育的发展双螺旋

人类文明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知识创造与习得的演进史。技术与教育是其中关键的双轮驱动力量,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早在文字诞生以前,结绳记事作为口头语言的辅助手段,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和传达信息,有效克服了口语在空间上无法传于异地、时间上无法留于异时的局限,同时也促进着人们对符号运用与抽象思维的开发,而后文字出现。印刷技术等的发明,打破了贵族阶层对知识的垄断。在欧洲,印刷术促进了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进而催动了现代城市与民主制度的出现;东方世界里,印刷出版业的兴起使得儒家文本、佛教经典同样得以大量传播,文化教育普及促进了科举制度的诞生进而带动社会的阶层流动。而到了电子时代,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教育的全面革新,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数字校园等教育新形态层出不穷,丰富的教育形式又催化着技术的再创新。

近年来,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数智化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然成为推动教育生态变革的核心力量,促逼着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与体系重构。在某种程度上,技术与教育好比DNA的双螺旋构象,始终交互发展,紧密相连,这也为DeepSeek重构教育生态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二、DeepSeek的技术特性与教育应用现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DeepSeek一鸣惊人的背后离不开其技术特性带来的关键优势。正如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提出,开源必然战胜闭源,没有开源就没有互联网,我们必须认可开源战胜闭源靠的是强大的生态虹吸力量。DeepSeek因其公开协作特点,目前已被阿里、腾讯、百度旗下多家公司全面接入,甚至吸引了众多高校乃至政府部门的接入使用,成为了AI行业的基础标准。而其采用的混合专家系统(MoE)架构,通过内置多个专家子网络能够实现多模态覆盖,对教育、金融、法律、工业、医疗等具体领域动态优化算力部署方案,实现更加精准的场景适配,进行相应赋能。

针对教育领域,AI技术的应用正变得日益广泛,DeepSeek正加速成为教育和教学领域的新动力,它不仅能够协助教师准备课程,还能够实现个性化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提供智能化的评估方式,为教师们带来了诸多创新教学的可能性。在教学备课上,通过DeepSeek,教师能够轻松获取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显著提升备课效率。DeepSeek的独特优势在于其能够根据教师输入的课程主题、教学目标和期望的教学方法等关键信息,迅速生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教案框架。从课程导入的创意构思,到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设计,再到课后作业的布置建议,DeepSeek都能胜任,从而显著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在课堂教学上,真人教师与AI助手的协同教学模式正在部分院校展开试点,真人教师负责课堂主要教学活动,而DeepSeek则在回答学生问题、丰富学习资源、追踪学习轨迹上提供相应辅助。在课业布置与批改上,教师可以通过输入知识点、难度等级和题型要求,通过DeepSeek自动生成相应习题(主要为封闭式题型)。而后将含有学号、答案等信息的答题表导入,便可高效完成作业批改并生成成绩分布统计。

三、DeepSeek带来的教育系统性变革

DeepSeek作为一款具备强大推理能力和算法优势的开源大模型,一经推出便如蝴蝶效应一般,掀动着一股教育领域系统性变革之风,对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着重塑与创新。

教学模式上,DeepSeek将大模型的认知能力与教学场景深度融合,实现了从传统教学模式下单向的知识传授到谱写“人机协同”新篇章的转变。传统课堂中,教师通常遵循相对静态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节奏,而AI的加入,使得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动态教学得以抬升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时,多模态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创造更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例如语文、历史课堂可以通过文生图、文生视频再现丰富的意象及庄重的历史场景;物理、化学课堂可以突破既有条件限制模拟更加生动多元的实验场景,展现自然科学的无穷魅力。这些技术改变并非取代教师的匠心,而是使陶匠获得更细腻的陶土,让因材施教的古老智慧凭借技术创新更好地落地生根。

在教育生态层面,DeepSeek优化了教育资源的分配逻辑,使得计算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中小型学校乃至甚至偏远地区均能够平等享受AI技术便利,极大推动教育普惠,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同时,这种技术革新也催生了跨学科协作新模式的新机会,DeepSeek可以成为跨越学科藩篱壁垒的有效辅助,通过大数据整合分析不同学科知识,支持项目式学习和团队合作,进而推动教育从“孤立学科”向“融合创新”转型。

在教学评价体系上,DeepSeek还推动着从结果导向到过程性、综合性、数据驱动性的评价转型。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传统教学评估方式,逐渐被实时动态的学情追踪所补充。学生日常的学习行为数据,如答题耗时、错误分布、互动频次等“学习微表情”得以留存,并针对性生成学习能力画像,帮助教师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并制定干预策略。同时,因为DeepSeek的加入,教学评价的主体也从单一教师权威转向多元协同主体,这种变革也倒逼教育管理者建立更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与数据伦理框架,确保评价过程在隐私保护与技术适用间取得平衡。

四、DeepSeek浪潮下教师角色的转型路径

(一)理念更新:从“知识传递者”到“价值引领者”

当DeepSeek能够以毫秒级响应速度完成知识检索与逻辑推演时,教师作为单纯“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被彻底解构,没有一个人的大脑能够拥有网络数据库的储备体量,没有一名教师能够像人工智能一般对跨领域的知识进行即刻的调取与应用。

但也正因如此,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倒逼着教育回归其本源——知识的传递并非教学的终点,而是价值塑造的起点。在建设教育强国这项系统性工程中,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将思想价值培育与引领作为教师职业与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教师首先应当实现理念的更新转变,将技术工具转化为价值启蒙的催化剂,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与道德涵养,在教学育人实践中真正成为苏格拉底式的“精神助产士”,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二)角色重构:从“教学执行者”到“教育设计师”

在DeepSeek催生的教育新生态中,关于教师是否会被“取而代之”这一议题被热议,甚至引发了部分教师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排斥心理。但事实上,以DeepSeek 为首的AI工具并非要取代教师,而是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赋能,教师的角色也从课堂教学执行者向系统性教育设计师的方向发生转变。

传统教师角色需要承担设计课程、课堂教学、作业批改、教学研究等多方面的繁琐工作,这些工作侵占了课堂之外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上课很认真,下课找不着”成为现实常态。而当DeepSeek的技术优势在教育领域持续释放,教师得以从基础的作业批改、数据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加聚焦于教育的全过程设计,包括设计学习路径、激发学生创造力、加强师生联结等,而不仅仅停留于教学执行。这种角色的转变,或许正是面临AI浪潮冲击下教育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素养升维:从“单一技能固守”到“动态复合学习”

国际著名科技公司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曾提出著名的“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数目在大约每经2年便会翻一番,同时价格降为之前的一半。意指技术的迅猛更新将对社会产生普遍而广泛的影响,未能赶上技术更新速率的产品将被自然淘汰。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教育领域激发出“教育摩尔定律”:新技术优势不断推动着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传播与技能门槛的下放,是否能够适应技术更新趋势,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将是未来衡量教师发展的重要指标。

因此,如何破除认知思维惯性、掌握动态复合学习能力成为当下每一位教师面临的紧迫课题。在专业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更应形成数智时代所必需的技术适配素养、数据洞察素养、伦理研判素养等综合素养能力,不断焕发教育生命力,将“人机替代危机”向“人机共生协作”转型升级。

当前,人口结构变迁与人工智能革命交织,教育发展面临“质量跃升”与“模式创新”的双重挑战。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为各行各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或许多年后回看,一场划时代的变革也正在此刻悄然发生。教育是极为强调人之主体性的领域,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积极学习,正确面对,充分掌握技术便利服务进而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与素养水平,释放更多“助攻”效应,减少“绊脚”影响。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还带来了思维惰性、算法偏见、隐私侵犯、学术诚信等现实风险。我们应在具体实践中做到既吸收技术变革的能量,又坚定守护教育的人文内核。当现代社会技术理性扩展至日常生活,人面临工具化的危机时,只有不断强化包括教育在内的主体间性互动,才能培育出更加自主自觉的个体存在。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