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棋与吃饭:一场雅与俗的较量
作者: 匡双林《棋王》是我的心头好!
我知道,喜欢唐诗的老师,会把李杜带上讲台;喜欢宋词的老师,会把苏辛带进教室。除了《棋王》,我还喜欢当代一大批优秀的中短篇小说,这是我少年时代就镂刻的生命印记,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不能不把这种影响传递给我的学生。
我深受恩师的影响,他常常说,小学生在中高段,要尽快摆脱童书,进入到经典的阅读。所以他的学生可以读卡夫卡、里尔克,读博尔赫斯、奥登,也有初中生读韦伯等社科大家。学生的阅读潜力,一定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低,这一点我是坚信的。再看《棋王》,它无疑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本当代文学史都无法忽视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同时,让学生关注当代文学里的一些经典篇章,也是一种视野的拓展。我想,就凭经典性这一条,它也值得我将之带给学生。
摆脱童书,进入经典,还不足以支撑我的教学目标。我知道,读小说,必须关注语言。我爱读阿城的小说,他的语言脱胎于古典文学,尤其是笔记小说。作为文学启蒙源于古典文学的人,我自然对之产生了一种与一般读者截然不同的亲切感。大雅之中又有大俗,看最后的老者出来与王一生说的话:
后生,老朽身有不便,不能亲赴沙场。使人传棋,实出无奈。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我看了,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
我小时候读,就特别喜欢这些语言。汪曾祺先生说他“造句光秃秃的,不求规整”,说的就是阿城喜欢用短句。此外,俗化的口头语夹杂其中,彼此映照,特有生趣。《棋王》开头的一句“车站乱得不能再乱”就俗到好处,不是“车站乱成一锅粥”可以媲美。我能关注到阿城的语言问题,学生一定关注不到。语言的雅俗,是需要去体验的,或者,是需要有一定量的阅读基础之后才可以感知的。更何况,学生的文言阅读积累除了教材里的那点小片段,几乎为零。所以,我必须把对雅俗的理解,转移到人物形象上来。
有了自身对文本阅读的多次积累,有了专家学者的加持,我对自己的课越来越有信心。
开启:扫除障碍
第一件事,当然是选定版本。我发现上海三联书店有一版“三王”是合在一起的,正符合我的要求。封面及正文前的插图,都在我的审美范畴内,大喜。再加上还有阿城的《小传》,这是极其完美的版本。
买来以后,重读一遍,开始为备课做准备。当我要把《棋王》带给学生的时候,我已有了一些经验。因为我之前给学生讲过陆文夫的《美食家》,学生之前遭遇到的困难,我料定读《棋王》时也会出现。那些极具历史背景的词会给他们带来一些阅读的障碍,造成不好的阅读体验。这一次,我决定提前准备,不让学生费功夫去查找。
其实加起来并不多,主要是不好查找的那些。我通读小说,提前准备了10个:插队、污点、运动、国标、知青、炮二平五、造反队、大字报、革命战士、割资本主义尾巴。其余基本上是可以翻字典解决的,诸如“魔怔”这一类。
确定版本,扫清了字词障碍,学生阅读时字词的问题并不大。
过程:四把板斧
因为是中篇小说,我觉得没有必要把导读、推进、交流三种课型都上一遍,时间也不允许。我直接选择了交流分享课的方式。我个人非常反对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过多干涉,诸如打卡记录等,把美好的沉浸式阅读变成了一种表演。而且,为完成任务而读,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是,不上导读课,并不代表就没有导读。我觉得最好的导读在于师生共读过程中的无声熏陶,借机渗透,个别交流,随时表扬。
所谓无声熏陶,就是教师也要读这本书,甚至还要把“教案”写在书上,经常要把这本书带进教室,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老师也在读这本书以及为教好这本书所做的准备。其他版本的《棋王》里面都有我密密麻麻的批注,与学生共有的新版本也有。这几乎是我开过的整本书阅读课的共同特征:多个版本,细致阅读。这对学生而言,就是熏陶。
借机渗透,就是时不时跟学生交流这本书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小时候吃麦乳精的经历——麦乳精就是书中的一种食物。此外,我还用语文课上的一部分时间讲述了小时候偶然吃蛇肉的一次经历。伯父在秋后收稻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条大蛇,将它打死然后带回家,那是我迄今为止所见过的最大的一条蛇。据说蛇肉不能用铁锅做,于是,晚上大家在外面架起炉子做了蛇肉粉丝。我那时已经睡着了,还被母亲捞起来吃了一点。学生纷纷问我蛇肉什么味道,我笑着说:“完全不记得了。”他们也笑。我也讲读过林纾《畏庐琐记》里的“三蛇羹”。还不忘宣传,蛇肉最好不要吃,书中人是因为饥饿,没东西吃。而且蛇肉极可能含有病毒,对人体有害。这些分享,让他们更有兴趣去阅读。我个人特别提倡“有温度的整本书阅读”,教师一直在,但不是掌控,不是监督,不是过多地评价,而是真正地陪伴!
所谓个别交流,是说时常问问孩子们读到哪里了,有没有什么困难,并随机点拨。比方说,有学生就在读的过程中问:“王一生下棋这么厉害,他完全可以通过下棋来让自己吃得更好,他怎么老是很饿的样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王一生下棋,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吃好。吃好,是汪曾祺先生说的“馋人”的故事,这是美食家的事情。王一生不是,他是为了“忘记饥饿”——恰恰是没东西吃,饥饿了,下下棋,暂时忘记一下。书中写道:
我旁边儿的人说:“据说你下棋可以不吃饭?”我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大约能干出什么事儿的人,总免不了有这种傻事。”王一生想一想,又摇摇头,说:“我可不是这样。”说完就去看窗外。
对王一生来说,下棋是不能代替吃饭的。这两者都很重要。
随时表扬,就是抓住一切机会表扬学生,及时向全班同学反馈,从而促进他们阅读的节奏。
很明显,我没有过多利用打卡、拍照或者其他方式监督。我反对过多干涉学生阅读过程,整本书阅读的自由可能比评价更重要。
设计:食棋合一
《棋王》要给孩子们讲什么,这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的设计,就来源于汪曾祺对阿城的评价:“《棋王》写的是什么?我以为写的就是关于吃和下棋的故事。”这足以让我找到教学设计的灵感。可以说,“吃”与“棋”就是《棋王》的灵魂。再加上王彬彬教授的论文,我对课堂的设计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
我决定抓住“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来做文章。人物与情节,肯定是重点。我把情节的梳理放在对文本阅读的检测上。当学生阅读完毕以后,能不能梳理大概的情节,其实是很重要的。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脚手架:以下棋为线索,串联起整部小说。
很显然,故事的开端是王一生和“我”在火车上下棋,发展是王一生和倪斌在农场下棋,高潮是王一生以一敌九的车轮战,尤其是与老者的最后交手,堪称高潮的顶点。小说的结尾,其实有两个,从目前的版本来看,就是王一生赢了棋赛,与大家伙儿沉沉睡去。但其实,阿城最早的版本并不是这样,而是棋王不下棋了,因为他有了吃的东西。汪曾祺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很对:“阿城是一个认识吃的意义、并且把吃当作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家。(陆文夫的《美食家》写的是一个馋人的故事,不是关于吃的)。”这里,可以作为一个思辨性问题,供学生讨论。
同时,我还制作了一张表格,从具体人物出发,用“吃”与“棋”串联起整部小说。
这张表格,优点是基本可以抓住小说的重要内容、重要环节乃至小说最精彩的地方。比如,汪曾祺先生赞许的两处关于“吃”的描写,就能涵盖在内。但它有一个缺点,书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我”,在表格中体现得并不多,书中二号人物倪斌的出场,已经是比较迟的,所以在前半部分,“我”的分量其实还是很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在“赛棋”环节,倪斌并没有直接参与比赛,他以王一生辅助者的身份帮助他参赛,并见证了王一生比赛的整个过程,他的形象在这些事情中得到了具体的呈现。
呈现:一波三折
正式上课后,我产生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后来反思的时候,才发现问题所在。
课堂主体,其实分为四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表格处理,对读完了书的同学而言,其实是很简单的。第二个板块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大块的时间都放在这里。
我初次上课的时候,就有了那种奇怪的感觉——貌似学生的回答都没问题。但是,又都不是我想要的。比方说,吃的内容。倪斌吃的是什么?有螃蟹、巧克力、麦乳精、蛇肉乃至蛇骨。这回答没问题啊!所有的答案好像都对,但都浮在了文本的表面,没有回归到文本中去。
还有,在表格中的赛棋环节,倪斌是没有参与到赛棋里来的,这里我觉得完全是自己没有处理好。应该分为“帮助参赛、见证比赛”两个环节来看倪斌,才更有助于学生对倪斌形象的理解——人物形象的理解,恰恰是第三个板块。这显然不行。
我到文学社上课的时候,知道必须要换一种上法。可是,给他们的表格是与班级一样的,已经来不及改了。于是,我在具体分享的环节上追加了一个要求——必须指出书中原文,这就让所有的回答贴近了文本。
同时,两位主角的人物形象也是关键问题。前面提到,阿城语言的雅俗问题不仅是通过语言文白来体现的,还有一个人物形象问题,我设置了一个人物形象探讨题:“王一生和倪斌分别是怎样的人?”让学生分成两组来回答,一组回答王一生,一组回答倪斌。先是海阔天空地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学生说,倪斌是一个很“大度”的人,他自己会下棋,但是不嫉妒棋王。有的说,是一个“懂得分享”的人。最后,我要学生做了一个选择题,把“雅”与“俗”两个字分别送给这两位人物,并说说理由。
不出我所料,几乎所有的孩子先是把“雅”送给了倪斌。倪斌出身官家,他身上是雅的极致体现。说起自己的家庭:“年年中秋节,我父亲就约一些名人到家里来,吃螃蟹,下棋,品酒,作诗。都是些很高雅的人,诗做得很好的,还要互相写在扇子上。这些扇子过多少年也是很值钱的。”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就在倪斌说这几句话之前,他不相信王一生没有吃过螃蟹。但是,他与王一生说话问及他父亲,说了一句“乃父也是棋道里的人么?”“乃父”一词,显得极为别扭,显然是阿城有意为之。倪斌深谙人情世故,虽然为了王一生参赛,把祖传的乌木棋送给了书记。但其实,这是个表面看起来很雅,实际上很俗的人。王一生恰恰相反,他的语言、行为里,几乎看不到雅,诸如“我他妈要谁送?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闹得这么哭哭啼啼的。”还有他那最为经典的吃“干缩饭粒”,都是很俗的。可是,他对棋的痴迷,对吃饭的理解,其实很真实,反倒是很雅的。王彬彬教授在《新文学作家的修辞艺术》中说:
王一生出身贫寒,视“吃”为人生头等大事,认为只要不挨饿就是幸福,可谓地地道道的俗人。倪斌出身富贵,即便当了知青,干着苦力活,言行举止、衣裤鞋袜,仍坚守着上等人的风范、习惯,不能不说是一个标准的雅人。然而,王一生虽俗,却有着心灵上的坚守,有着精神上的操守,有着任何情况下不可让渡的东西。倪斌虽雅,却是随波逐流、与世浮沉之人,心灵上、精神上,并无任何固守的东西,只要能够改善一点生活条件,什么都是无可无不可。所以,王一生虽俗,但其俗在表,其雅在骨;倪斌虽雅,但其雅在表,其俗在骨。所以,王一生倒是真正的雅士,倪斌则是真正的俗人。
所以,随着人物形象的逐步分析,我们的看法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有了更多元的角度。最后就是表格中的文化旨归,我结合王一生的名字,简单点了一下与《道德经》的渊源。
结语:苦乐参半
每次做这样的整本书阅读,可谓苦乐参半。
苦的是,自己天赋不高。每次教学生读一本书,自己要把书读好几遍才敢下手。好在这还是少年时代的读物。同时,还要搜集相关文献,从学术的角度再去看看所读之书,对课堂的设计才能有更多的灵感。乐的是,学生居然喜欢。没有我所担心的读不懂的问题。同时,我也开心,又给学生开了一扇作家的窗户,他们可能会看到更多不同的风景。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道尔顿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