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诗歌推动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

作者: 林蔚轩

文学概论课程教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解和把握文学现象,在整个文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某种程度而言,文学概论的专业知识点本身便符合“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文学概论不仅是传授文学理论知识的平台,更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针对如何更有效地在文学概论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问题,学界提出了多种教学改革策略,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教学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力图从教学内容入手,将红色诗歌融入文学概论教学,以红色诗歌为案例,更好地阐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原理,推动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

一、以浅显易懂的话语辅证文学原理

红色诗歌的创作群体虽为职业诗人,但多以老百姓为受众,在表述上通俗易懂,风格清新自然,有助于辅证文学概论课程中的相关原理。现以“文学的倾向性”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说明。所谓“文学的倾向性”,即“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宗教等倾向”[1]28。

不少红色诗歌看似在描写自然景物,实则是包含了明确价值取向的隐喻或象征。如夏明翰的诗歌《江上的白云》看似描述自然风光,实际却借景抒情:“江上的白云,把我的眼界遮住,/使我除了黑魆魆的外,一点也不能看!/呵,我应当知道:/这是什么,把我身体,压上了千万斤的重量!”[2]7夏明翰以白云象征反动势力,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又如胡风的《小草对阳光这样说》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胡风在诗中通过小草对阳光的诉说,表达了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诗中的小草和阳光,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事物,更象征着人民群众和党的领导。

针对教材中某些较难理解的原理,教师可先结合红色诗歌进行讲述,再以经典文学进行拓展。以“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掌握”这一知识点为例,教材指出“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属于马克思所说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这种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方式往往能够超越一般意识形态反映生活过于抽象、曲折的局面,对社会生活情状进行真切、丰富、完整的反映”[1]27-28。蒋光慈的《哀中国》作于1924年,描述了当时的中国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呻吟,同胞受军阀的鞭挞与蹂躏的惨状,恰恰体现了此一特点。教师在讲授《哀中国》后,再进一步以教材所列举的更具复杂性的《复活》(托尔斯泰著)为例,强调文学应以具体的形象和细节表现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此回应教材有关文学要“以独特的艺术形象描绘出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系与情状,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1]28这一观点。这种从易到难的阶梯式教学方式对学生理解文学的认识性和形象性将会有较大的帮助。

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推动历史教育

红色诗歌反映了20世纪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少诗歌直接描述了当时的斗争过程,是历史记录的重要载体。例如,陈毅的《赣南游击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生动形象地再现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赣粤边区的红军游击队员的艰苦斗争生活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具有极高的历史载体价值。面对敌人“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3]239的经济封锁,以及“满山抄,草木变枯焦”[3]240的残酷围剿,红军充分发挥游击战的优势,“讲战术,稳坐钓鱼台。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3]241,使敌人难以捉摸。《赣南游击词》揭示了游击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当时的战争态势,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

历史并非事件的陈列,后人的感受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这便是伽达默尔所说的“历史效果”原则:“一个事件的后果和效果的历史不是某种不同于事件的历史的东西,而是事件本身的历史,它自身的历史。因为历史是一种实现过程,所以一个事件可以被理解为只有当它的结果被理解了它才真正存在。”[4]264比起冰冷的史书描述,红色诗歌这类包含个人情感的描述更能让学生体会当时的历史情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专业课中融入红色诗歌要注意思政性与学理性并重。一方面,融入的红色诗歌需要契合讲授的原理,选择的案例一定要契合教材的知识点,不能生搬硬套。许多红色诗歌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意蕴,只要案例合适,即便第一章第二节《文学是审美的艺术》,第三章第二节《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第四章第三节《文学作品的意蕴》等偏向审美分析的章节也可以适当加入红色诗歌作为案例。另一方面,讲述红色诗歌要注重以隐性教育的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感受历史。所谓隐性教育,即“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5]39。将红色诗歌融入专业课程属于课延性隐性教育。所谓课延性隐性教育,即“学生在取得正式学习结果的同时,‘无意地’获得了理念、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这些因素都是课程设计者预期之外的效果。这是认知与理念的交和,是学科教学与非学科教育活动的贯通,对研究素质教育条件具有重要意义”[5]41。

隐性教育摒弃了生硬灌输的方式,重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获得相关的认知和理念。如在第五章第二节《文学体裁的主要类型》中,教材提到歌谣体诗这一知识点,就可以结合穆木天的《月夜渡湘江》进行讲授。《月夜渡湘江》等红色诗歌尽管韵律并不严格,但大多保持韵脚的一致,且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恰好可作为歌谣体诗的案例。而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需过多讲解诗歌的意义,应专注于韵律的分析,让学生自主探索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历史记忆。

三、以鲜明具体的例子激发爱国之情

红色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因为它们大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时期,创作于诗人对祖国忧心忡忡的思绪之下,能形象地表达中国人民渴望祖国独立自主、兴盛富强的普遍感情。因而在讲解《文学的情感性》一节时,教师可以适当加入红色诗歌进行讲解,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以郭沫若的《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为例,这首诗创作于郭沫若留日期间,国内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让诗人看到祖国新生的希望,因而诗人把祖国比喻为“我年青的女郎”[6]68。“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则表达了诗人急于报效祖国的决心和热情。重燃的希望让诗人的思乡之情变得更为炽热,于是诗歌结尾又反复咏叹首节曾出现的“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6]69,进一步抒发自身的欣喜与急切。此诗爱国之情的表达并非直抒胸臆,而是情感抒发与观念表达相互协调的过程,契合于教材所说的审美是情感与想象力、理解、直觉等多种精神技能相互贯通的过程这一观点。

以红色诗歌为例讲述文学的情感性,其优势在于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情感的社会性。教材指出:“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和交流的内心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可以跨越人际关系的障碍而实现自由传达和交流,在社会群体中产生共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1]36若只是局限于个人的境遇,所表达的情感便难以产生普遍的感染力。红色诗歌之所以在情感表达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诗人表达的不是个人的情愫,而是国家、民族的愿景。如臧克家《血的春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在北国,/在中原,/敌人脚踏的地方/已经没有了春天!/泰岱锁起了眉峰,/大河板起了黄脸。”[7]358此处以“泰山”和“黄河”为象征,暗示着整个中华民族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诗人进一步写道:“在我们的故乡,/往年这日子,/绿草正着意/去绣大地,/柳眼替我们/看守着村庄,/庄稼人都牵着老牛/在田野里忙。”[7]359然而,如今这一切都被战争的硝烟所吞噬。诗人通过劳动人民的苦难,传达出他们内心的呼声:“我们要用炮火/夺回温暖的春天!/不能叫大地的母体/碎尸万段!”[7]360这是劳动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对侵略者的愤怒,也是他们奋起抗争的决心。又如,在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中,“残损的手掌”不仅指诗人残缺的身体,更是对山河破碎的隐喻。诗人以手掌摸索大地作为线索,用“灰烬”和“血泥”形象地描绘了沦陷区在日寇铁蹄下的惨状,以冷到彻骨的长白山、充满蓬蒿的江南水田、寂寞憔悴的岭南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暗示神州大地的苦难。类似诗歌的情绪表达都是建立在为国家和人民发声的立场之上。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不少学生往往文笔优美,但在创作诗歌时,却容易陷入对个人感受的过度描写,忽视了情感交流与群体共鸣的重要性。在文学概论课程中,适当引入红色诗歌,能够有效扭转学生写诗时流于孤芳自赏的倾向。红色诗歌以其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和广泛的群体共鸣,为文学概论相关原理教学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红色诗歌篇幅短小,语言直白,可有效辅助文学原理的教学。其内容多以20世纪的革命历史以及劳动生活作为表现对象,是历史记录的重要载体。最后,红色诗歌大多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之情,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们应积极推动红色诗歌融入文学概论专业课教学当中,发挥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编写组.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

[2]夏明翰.江上的白云[G]//杨志学.太阳要永远上升:中国红色诗歌经典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3]陈毅.赣南游击词[G]//邓中夏,等.红色诗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4]洪汉鼎.《真理与方法》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5]贾克水,朱建平,张乳山.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 2000.

[6]郭沫若.炉中煤[G]//方铭.现代诗歌精品.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7]臧克家.血的春天[G]//邓中夏,等.红色诗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本文为韶关学院引进教授博士科研经费项目“口传文化与诗性智慧”(401-990006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