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诗行的变奏
作者: 吴海丽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著名诗人北岛主张,“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诗歌阅读、欣赏、创作,都是开启诗歌之门的金钥匙。在小学阶段,如何综合运用好这些途径,把有效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和发展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是一门引人入胜的学问。
诗歌写作,虽然不是小学习作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其在促进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方面却有着独特的功效,统编语文教材对此有所涉及。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主题为“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语文要素为“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显然,“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体会其表达的情感”是重点。编者在该单元第11课《白桦》后的“活动提示”里这样建议:“还可以试着当个‘小诗人’写写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写的时候要注意分行。写完后,和同学交流。”
因此,指导儿童大量阅读现代经典诗歌,在分类摘抄、诵读、分享的基础上实施的现代诗歌创作,只是一种“学步”,不求写得有韵味、有意境、有节奏,重在表达内心的感受,“像诗”就行。
不过,即便是“学步”,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并不容易,他们擅长写的是散文式的记叙文,常常练习的也是记叙文。诗歌里的生活大多是神秘的存在,那些跳跃的思维与内隐的逻辑,多多少少让他们有些难以理解。如果硬要他们就一首诗说出自己的理解,他们通常说不出个所以然,但他们在面对诗歌时,又总会流露出一种天然的亲近。
无论如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平凡生活总会掀起情感的浪花,帮助儿童找到情感的触发点,唤醒他们的表达欲望,是诗歌创作的第一步。为此,我结合教材内容及要求,顺势指导儿童随时捕捉记录生活中那些触手可及、司空见惯的事物所带来的感触,为他们走进现代诗歌创作打开一扇生活之门:蝴蝶、小兔、麻雀、粉笔、蜜蜂、落叶、白云……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及时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每天利用语文课课前5分钟进行分享,既是一种日常,也是一种仪式。在这种有意营造的诗歌创作氛围中,孩子们创作的热情极为高涨,没人在意自己写下的是否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他们关心的是自己像不像个诗人,是否对生活伸出了最敏锐的触角。他们这样表达对事物的感知:
落叶
落叶
你是飞鸟
你是蝴蝶
你就是秋之使者
(王晨瑶)
春天,我看见你啦
春天,我看见你啦
你就躲在……
哎,别跑
哈,我找到了
你就躲在光溜溜的芭蕉梗上
正在给它戴嫩芽皇冠呢
哎,别跑
(吴星轩)
会移动的雪房子
大雪压在摩托车上
像移动的小白兔的家
大雪压在小轿车上
像小乌龟的房子
在慢慢地爬
大雪压在公共汽车上
像大象的房子
在缓缓地移动
(缪燃)
这些诗,语言或许太过直白,缺乏蕴藉之美,“诗味”略显不足,但孩子们的感受是独特的、纯然的。对于第一次接触诗歌创作的孩子们而言,能学着把一段话断句、分行,写出诗的样子,并试着押韵,在形式上“像诗”,已足以令人兴奋。作为语文老师,能为孩子们做的事,就是以欣赏的眼光,及时表扬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灵光乍现”,帮助他们葆有诗歌创作的激情与新鲜感,让他们在努力过后,眼里仍能闪烁着星光。
作为语文老师,我也清楚,大部分时候,诗歌创作是不可教的。诗心、诗性,可遇而不可求。但是,我们又知道,儿童是天生的缪斯,他们在写诗时,有一种直观的本能,他们总能在某一刻用最具灵性的文字呼应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与认知。灵感的迸发,可以是思维的瞬间绽放,也有可能是情感长久积蓄后的喷涌。作家杨照说:“你进入诗,于是诗也进入了你。”诚哉斯言。经过四年级近一学期的诗歌“学步”,孩子们对现代诗歌的写作形式已经掌握得较为熟练,他们需要涵养的是诗心、诗性,需要进一步锤炼的是对这个世界敏锐的感受能力,然后在某个不可抑制的时空,抒发诗情,写出独属于自己的体验与理解,最终写出“诗味”,达到“诗”的境界。
五年级时,教室紧靠学校的梓萱园,梓萱园里有八九棵高大的栾树,秋天一到,枝头便开出一嘟噜又一嘟噜金色的黄花,那些花多得连成一片,多得耀眼,使整个园子成了金色的海洋。孩子们每天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写下日记。它的每一丝变化,哪怕是风吹落一片花瓣,孩子们都不会放过。栾花的盛放,让孩子们充分感知到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因此,当他们发现那些黄花慢慢变成酒红色的灯笼似的果子,却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吹得残破不堪时,对美的珍惜溢于言表,对美瞬间即逝的遗憾喷薄欲出。
经过连续观察,他们已经为这些栾树写了十来篇日记,在他们眼里,栾树的美是无与伦比的,是不可替代的。栾树已经成为他们用文字精心喂养的孩子。当这样的美,突然因一场台风而一夜匿迹时,他们自然有很多话要说。是继续长篇大论写一篇和栾树有关的习作,还是在情感的火山口即兴写一首小诗?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写诗”,他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情感的出口,用最凝练的文字汇聚最朴实的深情。
于是,安静的教室里奏出笔尖划过纸面的音响,孩子们的眼眸里有了灵感降临的欣喜。我小心地在行间走着,在孩子们的笔尖寻觅着。多年的写作指导经验表明,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点拨与发现,所产生的激励与指导效果优于写作前与写作后,因为这种“插播”式的指点能帮助写作能手获得醍醐灌顶般的顿悟,给写作困难的学生以拐杖或参照。
寻觅中,我发现,王鸿宇这样写:
一场台风吹过
那些曾经令人震惊的花儿
却变为无法挽回的遗憾
繁华是多么困难
衰败
却又是多么的简单
诗的前半段很直白,是对自然现象的白描,后半段却用“繁华”与“衰败”“困难”与“简单”进行对比,使栾树的突然衰败成为对世事的警示,在意象塑造与语言表达上有了属于自己的创造。我立即邀请王鸿宇当着全班同学朗诵了这首诗,并邀请大家谈了感受。
王鸿宇的成功创作,给大家平添了许多自信。张晋苏挥笔写道:
一夜风雨
满树的繁花
悄悄地,悄悄地
在地上织了一张金毯
慢慢地,慢慢地
踮脚走进这花毯
捡起一朵
金黄已去
残败徒留
花虽败,果却在
耀眼的深红啊
燃烧着栾树
火炬一般地燃烧着
栾树虽在
却不再属于梓萱园
不再属于秋天
这首诗分四小节,小作者在一二两小节描摹风雨后落花满地、捡落花的景象,“悄悄地”与“慢慢地”叠加使用,相互应和;第三小节将视线转向枝头残留的栾果,变化的不仅仅是物的空间,还有人的心理感受;第四小节抒发“栾树已经不再属于秋天”的遗憾。决定一首诗是否具有“诗味”,有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看这首诗是否具有“私设象征”。与“公共象征”不同的是,它更关注作者是否写出个人的独特理解与体验。栾树,原本就长在梓萱园中,不管它是花开还是花谢,它原本就属于梓萱园,可是小作者却在这里笔锋一转,说它不仅“不再属于梓萱园”,也“不再属于秋天”,这种情感的反向抒发,显然是独属于小作者的,是小作者观察落花后最真切的体悟。从这个角度说,上面列举的这两首诗已经初具“诗味”,开始进入“诗”的意境。
因此,当小女孩李歆玥写下这样的文字时,我知道,诗歌已经在孩子们的身体里真正醒来:
一夜台风
栾花栾果 灰飞烟灭
但明年秋天
我们还会相见
不知那时
你还记得我吗
那个永远,永远
只扎着马尾辫的
个子不高的
女孩
那个永远,永远
记得你的
女孩
全诗三小节,后面两小节未着栾树一字,却字字是情。小作者表达对繁花逝去的怀念,却又未直接诉说,含蓄而又具有内在张力。
从写得“像诗”,到写的“是诗”,到写出“好诗”,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少数人依赖天赋,大部分人依赖学习。这种学习,需要顿悟,也需要引领。也就是说,诗歌创作并不是完全不可教。如何指导学生在诗歌创作时,把握好音乐性与形象性,写出诗的韵味,仍需要借助一定的抓手,而经典诗歌总是能给人以示范与启迪。
2月13日开学那天,我带孩子们在学校里游园,走到我们熟悉的珠媚园时,墙角的蜡梅和绿梅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蜡梅,属于冬天,春寒料峭中依然散发着幽香,闪着光泽;绿梅,是春的使者,淡雅素净,与世无争。孩子们在两棵梅树间穿梭,一会儿谈论一番绿梅奇特的枝干,一会儿议论一番蜡梅花为什么倒垂。隶属于两个季节的花,却在同一时空相对,孩子们觉得新奇而又有趣:“为什么绿梅的新枝都是碧油油的?”“为什么绿梅的花骨朵都聚集在枝头?”“是哪只鸟儿将窝筑到了蜡梅的枝丫间?是为了每天都能闻到花的芬芳吗?”……连珠炮似的追问,仿佛使他们的眼眸变得明亮。他们想说,想表达,想抒情。怎样才能抓住绿梅与蜡梅的不同特点,写出一首好诗呢?我想到了诗人赵丽宏创作的《早春之咏》组诗:“出土便是宣判冬天的末日/尽管寒风仍在江边呼啸横行/纤细的幼芽竟能冲破冻土/地下搏动着何等强韧的春心/不要再为自己的柔弱哀叹/且看这遍野迎风而长的生命”“颤抖于枝头似乎战战兢兢/可是在回想那寒夜里的苦等/不管是红花白花蓝花紫花/含苞未放时都是一样心情……”诗人选取早春特有的景物“芦芽”与“蓓蕾”,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写出自己的哲思。
趁着孩子们诗兴正浓,我迅速将这组诗推荐给他们诵读、欣赏,并启发他们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写出一首歌颂绿梅或蜡梅的好诗。有的说,可以抓住绿梅的素雅突出它的高洁;有的说,可以抓住蜡梅的“不合时节”想象它对冬的留恋;有的说,绿梅饱胀的花骨朵和蜡梅倒挂的花儿,一个向上,意味着新生,一个向下,预示着凋零,但它们都象征着蓬勃的生命。
孩子们就这样观察着,阅读着,思考着,模仿着,创造着。
虞天伊这样想象绿梅:
如果把绿梅想象成一篇乐章
这是珠媚园在为我们歌唱
你们欣赏我抚摸我为我拍照
我赠予你们一片芳香
你可以在心中隐去对我的印象
却无法隐去我对你的向往
冯钰希则这样歌咏蜡梅:
冬天早已经过去了呀
却还想把最后的容颜奉上
黄得是有些暗淡
薄得宛若一碰就受伤
又是哪来的一对傻鸟
在朵朵黄花间筑个小巢
也许是迷恋冬日的芳香
却忘了此时春天已经来到
是的,自然的春天早已来到,孩子们诗歌写作的春天也已经悄悄来到。他们没有读过关于什么是好诗的理论,他们凭着天然的直觉,在学步中创造,让思维与语言联袂,跨越了形式与内容的鸿沟,用诗歌的创意表达完成了对生活最初的审美。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崇川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