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青翠:巴学园游记

作者: 李淳

收到海丽老师的新书《我们的巴学园》很是惊喜,感觉她把自己的微信昵称变成了一本书。命名通常会显现我们意欲与世界建立的某种联系,从“我们的巴学园”成为海丽微信的名字开始,她便通过这种命名,确定了自己与学生连通的心愿。书中她致一(5)班家长的一篇博文就这样分享,她向往《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学校,期待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园。这本书便是她和这个班的孩子相伴的日常点滴的记录,似是浅淡,却处处流露温情,又令人感觉到她在心间缓缓又专注地挖出一口小池,那里面渗满了纯净清冽的水,映照孩童可爱的容颜。

这本书读起来蛮轻松的,但细寻思,背后的东西并不简单。对于懵懂的低年级,要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是教师带班的第一重压力;小朋友们年纪太小,身心都需要加以呵护,这是第二重压力;另外是,孩子们的幼稚,似乎令教师丰富的学识“闲置”了,而学校生活中的照顾以及最简单的知识的操练又充满单调的重复,这些都会使教师对带低年级产生畏怕。我就听到不少教一二年级的年轻老师说过,这种教学对象的“低幼”几乎使其在学校产生边缘化或被放逐的感觉,职前所打造的浑身的本领、满腹的才情根本不知于何处展现,却终日陷入琐事或低功能的教务中。这些老师的烦闷,我想应该可以在读海丽这本书的过程中拂去不少。在书里,海丽并没有剔除这种隐藏的压力,也没有回避练习的重复,她是如此真实地展现一年级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普遍问题,但是她可贵地承担了压力,化解了问题,更以饱满的爱心打点着班级生活的一切,使一个自然、迷人、奇趣的世界在孩子们面前展开,而在这耐心且明亮的陪伴中,她自己也变得越发柔和与坚定。那些对教低年级没有信心或有很多困惑的老师,如果能从海丽为孩子们构建的巴学园里汲取灵感,从她为孩子们所描绘的成长画像里获得感动,一定也会在默默的致意中开始为自己心间的火焰勤快地捡拾柴枝。

学段的高低,从来都不对应着教师水平的高低。每一个年级的教学实践都有其学段的专业性,教师若用心钻研都能有所创造,都能在寻找适合学段特点又符合教者本心的教学过程中,慢慢通往教育美好之境。换言之,任一学段的教师,都能在对教育真谛的守望中缔造一份傲人的专业尊严。学段的初级,并不会限制教师创造力的发挥,更不会造成教育爱心的浪费。学生虽还有懵懂无知之处,却有玉璞之纯澈;知识虽简单,其输入之径亦需教师用心探索。且低年级乃学业之开端,若能使学生在一个充满爱意又富于启发的环境中习得基本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则于其终身学习善莫大焉。低年级的教育意义就体现在这开启之功中,如果教学活动能够不消减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压制他们随意粘合的奇妙表达,不阻止他们兴致勃勃的动手尝试,甚至能鼓励大胆想象、创意表达和积极动手,那么这些灵光、妙趣、生命的活跃将联系一个更为饱满可期的未来,且作为一种底色向生活铺开。

海丽老师无疑深谙孩子身上这种自带的爱心、趣致和学习动力的宝贵,除了加以保护,她还有意挖掘。这种培育就放在日常和学生相处的温暖里,也在别具用心的情境化的教学之中。她引导孩子们去观看那些有意思的场景,探索动植物的秘密,孩子们欣然接受她的指引。这些新鲜诱人的大自然的“物件”隐藏了无穷无尽的故事,它们在不断鼓励孩子们讲出的同时,也悄悄扩展着教室的空间,有的甚至使教室变成一块肥沃湿润的草地。海丽从小区附近的草丛捡来的那一颗绿油油的小小西瓜,像一颗炸弹炸开了教室的沉闷,给孩子们带来不尽的欣喜和甜润,也炸开了包裹语言的硬壳,使孩子们自由写话,毫不踟蹰。海丽的语文课当然有严肃的预设,但我相信很多课堂的酝酿她自己也是乐在其中的,因为只有真正的自然之友能把孩子带向自然的深处。她自己语言的清丽何尝不是自然柔波的辉映,静谧的美除了源自她自性里的安宁,更是深受草木吸引之故。人在自然的徜徉中,视物的眼睛装下的每一片青翠,都在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眷恋。教,首先应该是热爱的传递、美好的传递。教写话,首要是让孩子觉得眼下的场景值得收入记忆。海丽的即兴很打动我,从中我感觉到她对充满生气的童心的理解和爱惜,她在教学中的那些“闲笔”最见与童心的感通,有时她索性融入孩子们的活动之中——此刻没有可替代之人,非她莫属,在那沉湎教学的美好场景里。

“我只觉得我的心在和他们一起狂跳!我相信,那是喜悦的鼓点。”在《美丽的泡泡王国》中看到这句话,突然觉得它不仅是对一次教学创构的心情高点的记录,更是全书高潮的顶点。从最初仔仔细细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到告诉他们老师爱他们的心意;从引导学生关心病房里的小同学,到关注飞进课室里的一只蜜蜂;从耐心地告知规则,到一起收获相守的幸福,一个个片段、一个个故事不仅是作者大体按照时间线排列的带班笔记,也是她带着孩子们慢慢熟悉学习生活的自然历程。这个过程非常舒缓,令人喜欢的正是海丽没有用一种过度熟悉的“操作”来安排她的课堂、以一种“过来人”的熟稔来与孩子们宣讲,而是带着尊重、好奇、试探和自己的热爱全身心地与这个班的孩子相遇、相知。她深信这些不是上一年的重复,每一个当下的场景都是全新的,值得她邀请、倾听和鼓励,并耐心等待教室间结出俏丽的果实。她更深信这一切要有一个爱的背景,为孩子们撑直腰杆。自然的交往,必是双方以语言触角慢慢触碰对方的过程,而非一开始便有某种过于热腾的气氛产生。只有情感悄然积淀,才能于某一天迎来心灵鼓点的共鸣;只有性情充分舒展,才有师生言语的潮浪如袖。

就在这慢慢涨潮的阅读中,我来到这本书的终章。作者“帮助儿童建立现实生活世界和符号世界的自然联系”的努力也在我们的脑海中变得更为具体化,这也使我们明白她一字一词所牵系的核心。什么是巴学园?我想它首先是一个顺应孩子天性的地方;第二,它在一种自然和生活气息浓郁的氛围中培育学生乐学的精神;第三,它期待孩子端正又机敏……巴学园的释条似乎可以一直添加下去,但它似乎还有不可说的妙处,后者或许才是“巴学园”一直能够吸引海丽的地方。她可以通过辛勤又灵动的工作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在教学充盈的体验里,从容又审慎地将孩子的生命引向世界的深绿——

儿童心灵真正的愉悦才是巴学园梦寐以求的,而以此为宗才是教育者梦寐以求的巴学园。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