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活史视角下的教师成长

作者: 杨志平

何谓人师、何以为师,是教育人的永恒追问。当前,探讨教师及教师成长的作品有很多,但关注点大多集中于已成名成家的教师身上,且侧重于课堂教学、教育写作、课题研究等维度。对于普通教师,尤其是普通年轻教师教育实践中隐含的个人教育生活因素,常处于被忽视、被遮蔽的状态。这些看似平凡琐细的日常教育生活,实则隐含着教师丰富的内心体验,蕴藏着教师细腻的情感变化,反映着教师对教育意义的探索,刻印着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而若想洞察习焉不察的教师日常教育生活,需个中曲折都经历过,有深刻的共情力、微妙的感受力,能洞幽烛微,将心比心,更要寻找到恰切的视角与有效的方法。

摆在面前的这本书,端庄雅致。复古裸脊装帧,有着东方意韵的紫色封面上印着手写体英文“To Be a Teacher.”,深灰色半函套上印着一段诗文,三个大字“为人师”。中英相照,上下呼应,形构出一种沉静与张力并蓄的独特美感。这是郑锦杭老师的新作——《为人师》。

在此书中,我看到了写作者的这份用心与探索的价值。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写作,笔调平实细密,真诚恳切。如同一部纸上纪录片,娓娓道出六位不同性别、学科、教龄、经历的一线教师的人生际遇、情感体验、教育理解与生命启思;亦如一面多棱镜,映照出他们在教学观、教育观乃至人生哲学底盘成熟过程中的冲突与抉择、脆弱与勇气、持守与盼望、启示与指引,折射出当代教师的成长困境与精神突围。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基于教育生活史的真诚书写,为我们探讨教师成长、教师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带来新的启思。

一、以“为师六问”唤醒对教育生活的觉知

自我觉知是个体透过表象抵达深层次自我,对自己内心状态、情感、思想和行为的清晰认识与理解,是一切成长的开始。而觉知并非自然发生。赫尔曼·黑塞在《悉达多》中便写道:“觉知不是通过教导,而是通过体验得来的。”可齿上留香、舌有余甘,回味咀嚼,才当得起体验二字。教育内卷之下,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时间与生活往往被教学、行政、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工作占满,难以施展对教育生活时间及内容的合理规划,沦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昨天的故事”,疲乏感、倦怠感凸显。未加咀嚼的时光、未浸透体验的生命,只能是浮游于生活场景和年岁的转换之中。

这种状态,也真实体现在六位老师第一次听作者说想要倾听并记录他们的教育生活与生命故事时的反应里。他们中,有感动,“十几年的蹉跎、忙碌,终于等到这样一个遇见”。有期待,“想去感受它的情意与力量,也许能从中看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在迷茫,在思索,在寻求,也不止我一个人有诸多内心的奔腾与向往”。有肯定,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听他们的声音,一线老师会认同他们的讲述”。“平凡的人更能让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也有忐忑不安,担心自己乏善可陈。这些反馈,更坚定了作者书写的信心与决心。因为她分明看到这六个人,“就像六个不同的星球,不但丰富,而且浩瀚”。而惯常的考核体系与社会评价往往忽略这些教师及教育生活的内生性与人文性,对提升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或许有效,对教师个人性情气质、价值品质的培育却鞭长莫及。

为此,作者尝试经由六个问题,唤醒老师们的自我觉知,将他们从模糊抽象、去人格化的“年轻教师群体”中拉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述说自己的故事,留下自己的印痕,让更多读者见到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的个体,见到更整全的人。这六个问题分别为:“我是谁?”“为何会成为老师?”“成为老师以后,谁或者什么照亮过自己,感受到力量与美好?”“记忆最深的或者最有冲击的梦境是什么?”“喜欢上课吗?对自己上课的状态满意吗?有不同寻常意义的一节课是怎样的?”“想要成为怎样的老师,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想要抵达怎样的人生境地?当下和希望的接近吗?还有多少距离?有什么遗憾?”它们看似松散却环环相扣,助推着言说者在“深描”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与思想变化过程中,实现“历史我”“现实我”“未来我”“理想我”之间的碰撞与对话。

在书中,张老师袒露:“我最近一年才有了要关注自己的意识,之前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太不关注自己了。”黄老师谈及教学的技术与艺术时,自我追问:“教小学生最重要的应该是要激发他们的情感以及创造力,要让他们超越我们,而不是走我们的老路。可稳定与突破,究竟怎么才算好?究竟怎样的答案才是正确的答案?究竟有没有正确的答案?”儿时深受外婆疼爱的王老师忆起往事不无感怀:“如果我在自己的岗位上,虽然普普通通,但是,也能够像外婆一样予人温暖,那也是我对外婆最好的思念。”无疑,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帮助着老师们发现、反思并重塑自我,让看似平淡无奇的教育生活彰显出独特魅力与深远价值。

二、以跨界“大视野”关注教育生活中的“小浪花”

我们常说:“要理解一个人为何如此行为,就必须理解他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他认为自己必须面对什么,他看到了怎样的选择。”而这些内在体验往往封存在个人记忆库中一个个生活场景或故事里,隐匿在一朵朵时光洪流中的小浪花中。

“教学,远不只是在完成一节课的授课任务,而是在调动一个教师全部生活的精华。”“你遇到过的一个人,你走过的一个地方,你经历的一件事情,你拥有过的一种物品,你发生过的喜怒哀乐,即便你听到过的一节课,都影响到了你的教学境界。”这是郑锦杭老师写在她另一部作品《始终: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中的文字。在《为人师》中,她秉承并深化了这种认知,将六位教师各自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教学活动、情感体验、个人奋斗等联结起来,从跨界的视野,去关注、凝视个体教育生活中的小浪花。穿透表象,入其内里,表达他们在困惑、疼痛中的抉择与思考,道出其彷徨、敏感、脆弱,析出其精神特质与思想光华。

这种光华,因真实、质朴而动人。犹记得,当读到书中丁老师谈及对公开课的感受时,心有戚戚。她说,当下许多公开课往往被要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少说和多说一句话都可能影响环节与环节的起承转合,学生要默契地配合,不能有意外,压力很大,让人惧怕”。尤有甚者,教室里安装上一套课堂记录系统,“对于老师讲了几句废话,整节课有多少无效问题,又有多少有深度的问题,都会生成数据分析,就像时时刻刻都有一双眼睛在追踪你,让你也像机器一样运转”。这样的困惑,我在做教育期刊编辑过程中,听到太多,也带着这类问题求教了许多名师。然而最令我触动的是,丁老师自己在梳理回顾、省察省思时说出的一段话。她说:“公开课的意义,或许也就是促使一个老师不得不把自己暴露在众人面前,接受检阅,面对成功与失败,从而迅速地成长起来。”“我还是喜欢常态的课堂。……我只有老老实实地上好每一天的常态课,去经历它们的滋养与启迪,心平气和,从容不迫,越来越明晰自己内心的准则,才有可能凝结出自己生命的结晶。”这是她的体悟,是她从教育生活中析出的智慧。而再细心阅读她谈童年生活、谈梦境、谈人生目标的文字,又分明感受到这种自我调适、积极转化的心态与智慧其实隐于她许多生活故事的背后。她也正是用自己个性化的独特方式赋予了教育生活以独特的韵味,以新的、更丰富的意义。

在书中,类似这样,从多维视角回忆、审视老师们教育生活中的“小浪花”,从多元层次理解老师们的观点、行为、品格、思想的细节还有很多。在作者笔底,时光与故事仿佛可触摸,有温度、有质感。而这样的叙写之笔于教育现场、教育故事是重温,是阐释,更是点睛。在一次次回望、反思、追问中,教师过去仅作为个人生活史料存在的经历转化为成长发展的珍贵财富。如同丁老师所说:“它不仅是一段经历,也像是酵母,让自己的生命也发酵出很多可能与美好。”

三、以积极自主创造教育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本质不是活着,而是活出意义来。教师教育生活史的叙写,不仅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还能使教师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创造教育生活的意义。

很多时候,意义得从琐碎中寻找,从跋涉中获得。在书中,我读到许多这样的领悟与灵光。如潘老师反观自己兜兜转转很多年“总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总觉得别人才是对的”而现在,在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家常课与记录学生的故事中,“让自己丰盈起来。”黄老师在一次“失败”的公开课后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当老师,现在“虽不免仍有怀疑的时候,但这份职业还是让我越来越有耐心……我应该能够在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这些孩子可能永远不会记得我,也永远不会认识我”。陈老师说:“我可能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学生,但是学生在他们的这个人生阶段只会遇到我这么一个老师,我要对他们负责。”丁老师说是一次次的带班经历,让她理解“一个班级就像一个世界,有它的构造、形态、脉动、节律、气息、情意,它不是无声无息的,它是有生命的”。是学生们的回响,让她意识到“教书育人不是空洞的,也不止有理性,更需要用情感来浇灌”。

阅读过程中,我总在想,老师对学生,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教学对教师,最大的意义又是什么?关于前者,从老师们的叙述里,我清晰地看到,并非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艺,而是,立于讲台上的这个人的品格、性情、情操,影响学生至深。关于后者,从老师们的生命状态中,我感知得到,他们正经由这份职业,不断认识、丰富、锤炼自己,领悟生命的真谛,实现自我的完整。诚如书中所写“人生就像一团短暂冒出的蒸汽,很快就会随风飘散。我们至少要让它成为漂浮在天空高度的云朵。”

帕斯卡尔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人又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时间生活决定着人的长度,价值生活才决定人的高度。时间之维,生活有限;价值之维,生活无限。在有限与无限之间,生活因人的自由意志展现出丰盈多彩与深刻厚重。这就是为何,我们见到的那些活出积极自我与丰盈状态的老师总能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于细微处挖掘出生动、丰富、独特的教育价值。

这样的探索,靠个体的努力,也需环境的支撑。作者郑锦杭老师就为老师们营建了这样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与健康成长的生态。她的“中小学教师美学精神工作室”尊重每一位老师的独特性,并坚持通过音乐、电影、建筑、书籍等序列化内容的濡染与浸润,丰富老师们的认知与储备,涵育“不止于艺”的态度与精神,丰富教学观、教育观。

如此,再回看书封上的那段诗文“一代又一代人都走在为人师的路上,也许有的人走得更远一些,有的人没有走得那么远,有的人新出发不久,有的人迷途知返,但是每一个人都走在它的路上,它是我们未竟的事业,也是我们共同的荣耀。”我更懂得了这其中的心意与企盼,意义与分量。

一句“为人师”,如洪钟大吕,声声分明,不绝回响。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