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写联盟
书中说:“一位敏感而机智的老师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保持沉默,什么时候适合做一个小小的手势,什么时候应该忽略某些事情而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用沉默‘说话’。有时与孩子在一起的最好的时光是在静默惬意的相伴中度过的。”这令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只有全身心投入去“看”孩子,洞察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堂才能实现有效的对话,才能真正实现“生命在场”,才能给孩子提供积极的生命体验,一起合奏出和谐的生命赞歌。(广东惠来县实验小学 林蕊如)
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敏感和机智是一个好老师的三种最基本的特质,而且这三者密不可分。教育的核心是爱,当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当我们对教室里每一个孩子的细小行为都很敏感,我们才会获得这种教育学上的机智。在今天这个数智时代,由于人工智能的加持,我们好像变得越来越“聪明”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学习和掌握各种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但是如果我们缺乏爱,缺乏由爱而衍生出的敏感和机智,我们最多只能成为一个教育的技术主义者,而不是一个真正具有智慧的教育艺术家。(安徽临泉县皖北经济技术学校 张 飞)
在范梅南看来,“教育敏感性”是教育者“对情境的即刻感知能力”。这种理论投射在三年级教室具象为每日讲台上神秘出现的粉笔头。当沉默寡言的小航用收集的粉笔头在走廊拼出“老师辛苦了”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被成年世界视为“垃圾”的碎屑,实则是儿童试图与世界建立关系的符号。教育现象学强调“回到事物本身”,而教育现场的“事物本身”,往往就是这些被忽略的儿童密码。(广东东莞市东华小学 肖亮成)
范梅南指出,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进入孩子体验世界的能力”,既需要心灵的直觉,也需要知识的积累。比如,当学生反复问“那是什么”时,他们并非在单纯寻求答案,而是渴望与成人建立对话,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让我想起班上一位沉默寡言的学生。一次作文课上,他写了一句“天空像奶奶的蓝围巾”,我敏锐地捕捉到他对亲情的细腻感受,便在课堂上朗读了他的句子。那一刻,他的眼睛亮了起来。这种“看见”,不仅是观察,更是用教育的眼光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广东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阳光小学 朱文琦】
我能认出班上每一个孩子的脸,能叫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我真的“了解”他们吗?这个孩子为什么面露难过表情?那个孩子小心护在手里的是什么书?他们兴奋地来跟我说今天的发现时,我有没有认真地倾听?我的眼睛在看着他/她吗?我的“全身心”有在“看着”他/她吗?作为教师,用眼睛看孩子是不够的,要用心“看”着孩子,用爱“看”着孩子。细节性的话语远比一句简单的“你真棒”更深入孩子的内心,你所认为的微小点滴,对于孩子来说是天大的关注。(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木棉湾学校 李钰怡)
读完《教育的情调》,我被书中“看见”的力量所震撼。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看见,更是心灵上的看见。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真正看到、听到、感受到孩子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利用自己的智慧、言语、动作去引导他们成为一个个有情感、有温度、有智慧的人。这种“看见”,是对孩子个性的尊重,是对他们独特性的认可,更是对他们成长潜力的信任。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片未被发掘的宝藏,只要我们用心去看,就能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广东惠州市惠阳区第八中学附属小学 黄 敏)
《教育的情调》与常见的教育理论书籍不同,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没有罗列各种所谓的教育“妙招”,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且生动的教育小故事,引领读者走进教育的鲜活情境之中,去感受、体悟教育的真谛。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作者用充满温情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模样——敏感而机智,时刻关注着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河南武陟县乔庙镇杨洼三街学校 董永奎)
范梅南提醒我们要回归教育的本原——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相遇时刻:“教育现象学教会我们始终对生活、对自己的生活、对他人的生活保持一种好奇和敏感。”教育敏感与机智是不可复制的,是教育者在持续的专业成长与生命对话中涵养出的智慧形态。它要求教育者既要做清醒的观察者,又要在保持专业判断的同时永葆对教育现场的新鲜感知。当教育者学会在计划外的事件中寻找教育契机,在突发情境中创造教育价值时,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艺术。(广东揭西县东园镇东园小学 林燕虹)
《教育的情调》中有这样一句话,直抵人心,让我感动不已:“假如我们都能以教育学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那么孩子是幸运的。”这不仅是一种期许,更是一种召唤。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与心的交融、灵魂与灵魂的呼应。读完此书,掩卷沉思,作为父母,作为教师,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样充满爱的目光下成长,在理解中茁壮成长,被幸运温柔眷顾,让童年的每一刻都绽放出独有的光彩。(山东临沂商城实验幼儿园 汤 丽)
范梅南那些关于教育的思考与感悟,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触碰;不仅仅是成长的引导,更是生命的陪伴。正如书中所说:“教育学是关于‘在’的学问。”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每一个教育瞬间“在场”,用心聆听,用爱陪伴,用智慧引导,让教育在细微处呈现出美好的情调。(广东珠海市香洲区岱山幼儿园 吴改丽)
AI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我们思考教育的本原是什么。读完《教育的情调》后,我想,最好的回答,正是书中所言:“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是面向可能性、独特性这一‘生命事实’的学问,是面向每一个个体所拥有的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成长体验的学问。”教育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培养“聪明的工具”,而在于守护“不完美却真实的人”。我们只有实现这种哲学上的觉醒,以人为本,“以爱为情,以育为调”,才能在AI的冲击中觅得灯塔,无惧前行。(广东深圳市罗湖区翠园东晓中学 马健羚)
《教育的情调》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理论著作,它更像一位智慧长者的轻声絮语,以平实的故事和细腻的观察,将教育的本质娓娓道来。书中没有晦涩的术语堆砌,也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通过“教育现象学”的视角,将课堂内外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一一剖析,让读者看到教育中人性温度与科学逻辑的融合。(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天连小学 李佩佩)
范梅南认为,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教育是一种影响,是一种影响施加到另外一种影响上,让影响产生影响的过程。这提醒了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情感的交流,更是心灵的触动。作为教师,也许我们掌握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优秀的执教能力,拥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教育现象学希望我们时刻保持对生活的好奇,不断地去“看见”孩子,也努力让孩子“看见”。(福建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 刘子武)
《教育的情调》是一本深刻探讨教育本质与人文关怀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方法的书,更是一次探索教育灵魂深处的旅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教育故事,展现了教育者如何在与学生互动时捕捉那些微妙而关键的情感瞬间,从而打造既有知识深度又具人性温度的教育环境。本书的核心主题是强调教育的艺术在于理解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以及教育者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情感智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广东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金本小学 孙智翔)
儿童与成人互为镜像,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相互照亮。俯身凝视教室里那些清澈的眼眸,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灵魂的倒影。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幸运的是,当我读到这本书,再反观自己的课堂,我在儿童的镜像中重新找回了自己。当我蹲下身倾听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当他们用纯真的笑容融化我的疲惫,我真切感受到书中所言的 “教育的情调”:它是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对生命的敏感与回应,是成人与儿童在镜像中共同完成的生命叙事。(湖南株洲天元小学 曾亚群)
《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无论是封面设计所传达的教育理念,还是章节内容对教育实践的深入剖析,都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认知。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情感交流与心灵对话。作为教育者我们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细腻的情感,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需求,为其营造充满爱与尊重的成长环境。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过度保护,也不过度赞扬,让孩子在自由且有引导的空间中茁壮成长。这本书就像茫茫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我们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照亮前行方向,激励我们坚定追求有温度、有智慧的教育。(河南新蔡县思源实验学校 曹 瑞)
《教育的情调》不应被视为一本教育案例集或教育技术指南,它为读者提供了用教育现象学研究教育日常的案例与一般方法,即基于爱和积极的教育体验,以“生命在场”的姿态开展教育观察,在大量细致深入的教育观察和教育反思中培育教育敏感性,发展教育智慧,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观察。(江苏盐城市明达高级中学 汤爱民)
当教育的模式化、标准化日益严重的时候,当隐秘的焦虑逐渐深重的时候,对于心灵成长的呼吁,对于个性生命的重视,显得尤为可贵……当我们愿意像范梅南对待学生那样,穿透认知的迷雾,用心灵去触摸心灵,用真诚去觉知生命,方能读懂青春的张皇与迷茫,体悟青春的狂放与羞涩,把握成长的韵律,感知教育的诗意与情调。(广东中山市杨仙逸中学 许纯丽)
书中的教育理念,犹如璀璨星辰,照亮教育的夜空,其中“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这一理念,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在规模宏大、人员众多的综合性中学里,学生们作为一个个穿梭在茫茫人海中的个体,很多时候,他们从一个班级走向另一个班级,从一个学年迈向另一个学年,却始终未能真正走进老师的视野,未能被老师用心“看到”。(广东廉江市第三中学 梁冬青)
《教育的情调》通过一个个真实情境中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是面向可能性、独特性这一“生命事实”的学问,是面向每一个个体所拥有的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成长体验的学问。我们应从教育学的角度着手,从生活中鲜活的体验开始,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敏感、机智与反思,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个体独特性。如此,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儿童生命世界的可行之路,为未来点亮了一束光。(广东中山市桂山中学 罗 诚)
范梅南在书中讲述了一个父母与孩子一起演奏音乐的例子。在那个家庭中,父亲用他的热情和耐心创造了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学会了合作与分享。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培养了孩子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了爱与尊重。这不禁让我思考,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是否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尊重与理解?我们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情绪变化,用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去支持?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挑战时,能否保持冷静与理智,用智慧去化解冲突,而不是简单地用权威去压制?(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 刘一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