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月书影
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中采访黄灯。他说,通过黄灯,他才接触到另一种青春,并且清晰意识到历史的连续感。“正是她的描述,使这受困的青春、被遗弃感,直截了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初阅读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我正是这样的感受。许多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在面前一一展开,这本书使沉默的大多数被看见。
某晚看到黄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访谈,关于她的第二本书《去家访》。我立刻下了订单。这一次,黄灯将纤细的触角伸到家庭这块土壤,她近距离地走进一个个家庭,试图全面洞悉一个孩子成长的秘密。行文更为细微,笔触更为动人。用学生正敏的话说,老师是一个一个去了这些学生家里,甚至一起吃,一起住,把他们从童年到现在的过程,都捋了一遍。她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
在她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求学与家庭千丝万缕的关联。有的人很幸运,始终得到家庭的滋养,努力成长为家庭所期望的人才,反过来滋养家庭;有的人则陷入家庭的泥淖里,拼尽全力想要逃脱人生一个个暗礁。——“在铁一般坚硬的群体固化趋势中,个体的努力,依然是撕开命运的裂缝、摆脱原生家庭的羁绊、获得更多发展的秘密。”
在个体的成长轨迹里,教育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让生命有了许多的可能性。书中这些上了大学的年轻人,与村里不上学的童年伙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当然,并不是说他们就一定能获得世俗的成功。虽然有些年轻人还是回到了家乡创业,但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让他们拥有了童年小伙伴们不具备的眼界与生活态度。
从这些学生身上,黄灯进一步确认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她并不否认学校教育有其“孱弱、程式化、同质化”的局限。书中很多孩子从小家境一般,甚至贫困,小时候就经常劳动。劳动不光锻炼了孩子的能力,也滋养了他们的精神,让他们不怕担事,不怕麻烦,能吃苦。这是一辈子的精神钙质,加速了个人的快速成长。
一些学生精神上有觉醒,有自我追求,固然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其实是一种成长需求。这背后是自我对人生的理解。尽管现在大学生就业环境不理想,不顺心是家常便饭。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后,更容易遭遇精神上的困惑和挣扎。但只要目标明确,内心坚定,还是能找到生存的空间,让生命获得相应的发展。
黄灯不仅追溯学生的成长历程,还把目光投向他们父母的人生经历。于是,我看到一个个家庭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会给家庭及其成员产生怎样深刻的影响。书中提到不少母亲令人心生敬意,她们含辛茹苦,生活极度艰难,却对教育抱有极大的信心,一心把孩子养大成人,送到大学里。而一些父亲,却缺乏坚定的信念,得过且过,对生活并没有长远的目标。
有一晚与妻子聊此书,也聊起我们从小成长的环境以及接受的教育。我们是在农村长大的,书中一些细节特别动人,让人感同身受,能看到我们成长的影子。
我也将这本书推荐给上大学的女儿阅读,希望她能从同龄人的身上获得更多的启示,对将来的人生预先有所体验。读书不正是经验嫁接吗?从他人的命运中观照自己,我想她会感兴趣的。
这本书也适合家长阅读。什么是好的人生?什么是好的教育?孩子的道路应该如何走?这本书或许不能提供答案,但在如今内卷严重的时代,它会让人少些焦虑与内耗,看到成长的可能。正如许知远的感慨:“人总是充满可能性,不管有多少压力,总有新的创造力诞生。”
从《大地上的亲人》这本书开始关注黄灯,她的非虚构写作是一股清流,里面有贴近生命的同情与理解,让读者看见生命丰富的质态与动人的存在。
(撰稿人:江苏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 潘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