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 聂璇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教育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探寻兼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应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出发点,重点突出其在思维导向、区域认知和环境认知等方面的重要性。笔者在本文依据中图版地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为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育质量提供有效参考。
一、新课标对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要求
高中地理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应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以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地理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要将大单元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地理知识体系构建,地理思维能力、地理认知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养成等方面,加速大单元内不同板块地理知识的融合以及不同单元之间地理知识的衔接。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应从教学框架建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方法应用三个层面入手。
1.建构单元教学框架,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在教学框架建构方面,应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导向,重点梳理大单元整体知识脉络,依据新课标要求建立地理大单元内部知识的区域框架和整体框架。教师可使用递进式思维方法,以大单元核心知识框架为基准,确定和细化单元教学目标。
以必修第一册为例。该册图书共涵盖四个单元,分别是《宇宙中的地球》《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自然环境逐渐过渡到地球的自然灾害和自然地理实践方法。整体知识架构呈现出“由大到小、由外至内”的发展脉络,四个单元的知识体系紧密相关,环环相扣。其核心在于建构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的整体认知的教学框架,探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新课标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应使用递进式思维方法,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单元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地理知识底蕴、提升核心素养。
2.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运用实际案例教学。
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应以单元教学内容和目标为根本,增强地理理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衔接。依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活化地理课程内容,选取实际案例开展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以必修第二册为例。在教学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时,可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人口迁移事件为案例,分析人口分布特色、迁移的影响因素,并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探寻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以“闯关东”为例。“闯关东”是华北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迁徙的活动。可从华北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入手,重点分析人口迁移路线以及选择东北地区作为人口迁移目的地的主要原因。还可以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出发,向学生讲述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森林资源丰富,适宜农民开展农业种植。而“闯关东”之后,东北“人稀”的面貌得到改善,全国人口分布趋于合理和平衡。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突显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性与发展性。
3.利用情境教学法,培养扩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方法应用方面,可使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扩展思维能力。
以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音乐情境和语言情境等手段,以真实性与虚拟性相互交融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家庭避灾、防灾的方案。可以提问:如果发生了5.2级地震,大家应该如何应对?对野外发生地震和市区发生地震,应对方法有何异同?地震发生了,我们该如何自救?你知道哪些灾前防御知识?通过情境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理论转化为具象的生活现象,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地理知识,培养扩展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应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通过教学框架建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方法应用三个层面有的放矢地实现以质促教,以教促学,帮助学生了解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观念,为全面提升高中地理学科教育质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