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与地理跨学科教学路径探究
作者: 后爱红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地理学科与之结合,采取跨学科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创新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深入探究历史,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跨学科教学是指教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此构建高效课堂。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针对初中历史与地理的跨学科教学,教师需要采取策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学生在地理学科的辅助下,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此建立整体性的知识框架,为学生历史学科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立足核心素养,融入地理知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旨在促进学生深化自己的历史思维,落实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针对初中历史与地理的跨学科教学,教师可以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切入点,融入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剖析历史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整合历史和地理的知识,进一步感受时空的转换,促进时空观念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同时了解到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地理知识的辅助下,对这一现象进行细致分析,从而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有关原始社会居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个地区的人们会呈现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之后,教师融入地理学科知识,借助地图,让学生对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和北方地区的先民生活的地理位置进行初步分析,再结合其农业发展上的不同,一个栽培水稻,一个栽培粟和黍,让学生加深对于原始农业社会生活的了解。最后,教师利用时间轴开展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相关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地理知识的辅助下,了解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
二、立足知识内容,确立地理主题
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确立主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能够为教师指引正确的教学方向,引导教师优化学科教学流程,使学生能够有序开展相关的活动,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针对初中历史与地理的跨学科教学,教师可以立足于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确立主题,让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时,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作为教学基础,从中提炼出“探寻新航路,开启新世界”的地理主题,让学生在这一主题下,整合相关的地理知识,对世界古代史向近代史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入探索,以此培养自身正确的价值观。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视频,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同时引导学生直观探究相关的路线。之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麦哲伦等人开辟新航路的路线图,让学生结合世界地图以及当时的地理条件,梳理新航路开辟的整个过程,探究新航路带来的影响,以此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以此加强学生的历史、地理剖析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跨学科教学的模式,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针对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和地理跨学科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时空观念,使学生可以从时空的学习视角,进一步探究学科知识,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要拓宽历史教学思维,融入地理学科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深入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