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谈利用生活体验提升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作者: 征蓉蓉对初中地理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体验,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开阔视野,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鲜活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有效将地理现象和生活体验相联系,切实提升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将核心素养与生活体验融会贯通,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底。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地理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重要素养,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灵魂和精髓。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分别指向人眼中独特的存在、人心中和谐的自然、人脑中复杂的现实、人处于真实的世界。
二、利用生活体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
1.指向区域认知的形成:提出生活问题。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学用具——地球仪,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球卫星照片,提出问题:仔细数数这上面有几种颜色?这些不同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和世界地图,联系之前已学知识,说明地球海陆分布的重要特点,清楚海陆面积的差异,明晰不同区域之间的比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以及提取信息的技能。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地理知识,交流地球被称为“水球”的依据,组织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开展辩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探索自然的精神,从而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学习目的,逐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2.指向人地协调观的建立:着眼生活教学。
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水资源、土地资源、煤炭资源、森林资源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几种资源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水资源可以为人们日常生活供水,土地资源可以种植农作物。然后,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和理解各种资源的定义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分类,学会区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从而懂得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构建更加明确的人地协调观。
3.指向综合思维的提高:开展案例教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海陆的变迁》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探究。案例一:世界最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是由海底上升而形成的,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佐证?案例二:太平洋中的岛国图瓦卢搬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教师以案例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地理思维,使学生经历地理知识的学习由现象到本质的一般规律。
4.指向地理实践力的增强:结合生活实验。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提问学生,以情境导入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一年四季是如何形成的?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其中一个学生负责当“太阳”,一个学生轻轻拨动地球仪让其向一个方向转动,一个学生负责记录数据,还有一个学生负责观察分析。教师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逐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置身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教师应通过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为现代社会、地理课堂与学生生活架设起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经历从知识理解到学用结合的深刻转变,加强生活延伸并切实促进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最终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